艾青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艾青,是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有着突出贡献的大诗人。学界总是将他卓越的诗歌创作成就,视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标杆。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傅村镇畈田蒋村。1910年还有一个年号纪年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比公元纪年更通行:宣统二年。再过一年,1911年,也就是艾青一岁过半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大清王朝,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千年帝制,也走到了尽头。

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1932年以前,艾青一直以号为名,因此许多记载皆以蒋海澄为其本名。艾青一生,除“艾青”外,另有笔名莪伽、克阿、鹿文、纳雍、林壁等。

艾青因为出生时母亲难产,被认作“克父母”,所以一到四岁的时候,被寄养在当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

读中学时,国民革命军北伐路过金华,受进步思潮感染,艾青想去投考黄埔军校,因为父亲反对,致使愿望落空。

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大学部绘画系。该校即后来著名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9年奉教育部命更名),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现在的名字是中国美术学院。1929年,受校长、著名画家林风眠的鼓励,艾青赴法国勤工俭学,主攻绘画。这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派文学艺术,从观念到形式,都在强力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样板,其情景可谓是激动人心,风光无限。学画之余,艾青接触到了文学。有记载显示,当时的艾青,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俄苏小说家的作品;阅读并购买的诗集有勃洛克《十二个》、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叶赛宁《一个无赖汉的忏悔》,以及《法国现代诗选》等。同时,艾青开始尝试着写诗,在画画的速写本里,记录一些偶然闪过脑际的句子。回顾这段生活,艾青曾多次提及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凡尔哈仑(伦)是我所热爱的。他的诗,辉耀着对于近代的社会的丰富的知识,和一个近代人的明澈的理智与比一切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的情感。”

1932年1月,艾青参加世界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在巴黎的集会,并写诗《会合——东方部的会合》表述会议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这首诗发表于同年7月的《北斗》杂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上。这应该是艾青作为诗人发表的第一首诗。

1932年初,艾青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投身进步的文艺活动。之后,也是7月,他被上海法租界警务处逮捕,并以“共产党扰乱地方治安”的罪名,移送当时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入监第二年,即1933年,艾青写下了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作品由律师沈钧儒带出监狱,1934年发表于《春光》杂志第一卷第三期上。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11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茅盾、胡风等人撰写文章,向读者力推这本诗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或许是已有预感,前一天,艾青在沪杭路上写下重要诗篇《复活的土地》。10月,在杭州创作泥塑《迎击》。12月,在武汉,创作了又一篇著名的长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他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一路上写了《手推车》《乞丐》等短诗和长诗《北方》。4月,政治抒情诗《向太阳》在武汉脱稿。武汉沦陷,艾青和一批文艺界救亡工作人员,千辛万苦,辗转到了大后方桂林。11月写诗《我爱这土地》。

1939年秋至1940年春,艾青在湖南新宁衡山乡村师范教了多半年书,写了一些短诗和长诗《火把》。

1941年,从重庆奔赴延安,担任《诗刊》主编。

1942年3月,艾青在延安《解放日报·文艺》上发表《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指出“作家的工作是保卫人类精神的健康”。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篇呼吁书,也可以看作是个人声明。”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艾青成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在担任行政职务的这段时间里,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联大的工作上,写诗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等职。创作诗歌,依然是艾青此时生活的主要部分。

1957年底,艾青被开除党籍,1958年4月,被错划为“右派”。在一位将军的帮助下,他在北大荒的国营农场生活了一年半,接着又调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锻炼。“文革”中受到冲击,许多珍贵诗稿、文稿、信件、照片被毁或流失。他在诗坛沉默了二十一年。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艾青精神振奋,决定重返诗坛。他开始重新写诗,陆续发表了《鱼化石》《光的赞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再现诗坛后创作的诗歌在1980年结集为《归来的歌》。

1978年,艾青听说一个同样从灾难中走过来的知名诗人作家,因为反右时“充当过打手”不好意思去看他,立刻托人转告这位诗人作家:过去的事都忘了吧。

1985年2月11日,艾青在《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文章《我的经历平淡无奇——答塞内加尔塞杜·恩迪亚耶先生》。文章说:“我从1957年到1979年的个人经历曾经有不少人写过文章,有的是确实的,也有过分渲染的。”“有人劝我写回忆录,我一直在犹豫,有什么值得写呢?我既不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是倾城倾国的明星。我的经历既没有悲剧色彩,也没有戏剧成分。谁爱看平淡无奇的东西呢?”

1996年,这位伟大诗人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

上述文字,通过跳跃式的、零散的事件和相关史料的罗列,意图使青少年读者了解艾青人生经历及性格性情的大致轮廓,了解其诗歌何以关注现实、关注时代以及社会,何以具备如此深挚的苦痛意识、如此浓郁的情感,以及他是怎样围绕这意识、情感建立起抒发形式的;了解其何以在文学创作深受约束的时期,也尽可能地坚持自己的表述方式——哪怕是一点点。没有谈及具体作品,似乎不像一篇导读文章。但我坚持认为,阅读一位作家毕生作品的选集,最好的导读方式就是尽可能直观一点地介绍作者。而具体作品的分析,很容易扼杀读者的个体感受,诗歌尤其如此。

这里特别要插叙一件事情,就是抗战时期,艾青敏锐感觉到当时的抗战诗歌,过于浮泛,曾经和诗人戴望舒通信,讨论这个问题。两人还决定筹办一个诗刊,此即1939年6月创刊的《顶点》月刊。在该刊的“编后杂记”中,诗人写道:“《顶点》是一个抗战时期的刊物。它不能离开抗战,而应该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为此之故,我们不拟发表和我们所生活着的向前迈进的时代违离的作品。但同时我们也得声明,我们所说不离开抗战的作品并不是狭义的战争诗。”“《顶点》的鸿愿是:从现在的新诗的现状中更踏进一步。不管我们现在表现的是怎样,我们所希望的是把水准尽可能地使更提高,使中国新诗有更深远一点的内容,更完善一点的表现方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为什么时至今日,在抗战那个民族诗歌爆发期诞生的作品中,艾青的诗歌依然打动人心,保持着旺盛的鼓舞力量。

说到导读,我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时放松心情,享受作者作品中意象的生成与调配,咀嚼一下那些跳跃的或连贯的画面是如何带动我们的情绪、传递作者的感受的;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典型诗歌的表述中展现散文美的;感受一下其戏剧独白式的抒情方式。而导读最重要的提示为:一些有代表性的诗篇,不要默读,最好朗读出声音来。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