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吾本纨绔,恁要只手遮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4章 李全归宋1

林修想着父亲的事情,又想到距离那里并不远的李全,心下有了主意。

他急召神行暗卫,连夜送出去两封急信,一封往山东李全处,一封往湖州贾涉处。

半月后,信使将信安全送达的消息传来,林修才放下心来。

目前父亲不在朝堂,自己对朝堂之上的消息相对滞后,一时间想着有机会不得不向那朝堂走一走。

此刻李全带领的红袄军很快壮大到二十多万人,威震山东。

成功的引起南宋,金廷与蒙古三方的高度重视,都想把红袄军纳入自己的势力,纷纷派出使臣前去招降。

蒙古人来过,女真人来过,封官许愿。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货于帝王之家。

红袄军的部分将领也有选择的愿望,很多人觉得蒙古强大,只是生活苦寒,摇摆不定。

然而李全夫妻,斩钉截铁地对金廷使臣说:“宁为江淮鬼,不为金国臣!”

李全夫妻心系南宋,然而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君臣对金廷统治下的汉人不信任,宋朝派来的使臣轻视红袄军。

当时南宋朝廷听闻山东李全势力渐大,为免其生乱,便派遣了礼部五品礼官张成作为使臣前去招安。

张成离了临安,一路北上,所过之处官员自然是相继接待。

甚至济王赵竑也专门为他设宴接风,所过之处无不风光。

对于这样的情景,张成心中暗自得意,只觉得自己此去乃是代表大国威严。

时不时也会想起和赵竑喝酒时,众人言语恭维他的话:那些个草莽之人见了他必然要恭恭敬敬、俯首帖耳。

待他来到李全营地,见到李全等人时,眼里满是不屑,心想:“哼,不过是一群泥腿子,能成什么气候。”

他大摇大摆地走进营帐,也不正眼瞧人,鼻子里轻轻哼出几声粗气。

这时,杨妙贞出于礼数,亲自端了茶上来。

她身姿婀娜,面容姣好,虽身着戎装却难掩女儿家的温婉秀丽。

张成见状,竟起了轻薄之心,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怀好意的笑,心里想着:“这女子倒有几分姿色,我且逗弄她一番。”

于是,他故意不伸手接茶,反而把脖子往前伸了伸,阴阳怪气地说道:“美人儿,你且喂本使臣喝上一口。”

杨妙贞何等刚烈女子,一听这话,脸色骤变,怒道:“你这登徒子,好生无礼!”

张成却不知死活,依旧嬉皮笑脸道:“本使臣千里迢迢而来,你这小小女子侍奉一下又何妨?”

杨妙贞气得浑身发抖,手按剑柄,咬牙切齿道:“你莫要以为我不敢杀你!”

张成轻蔑地一笑:“你敢?我乃堂堂南宋使臣,你若动我分毫,便是与朝廷作对。”

杨妙贞再也忍耐不住,怒喝一声:“无耻之徒,休要张狂!”

说时迟那时快,她拔剑出鞘,寒光一闪,剑已刺入张成胸膛。

一旁的李全早已怒目圆睁,他紧握双拳,关节咯咯作响。

额头上青筋暴起,怒吼道:“这狗官如此羞辱我娘子,简直罪该万死!朝廷竟派这等腌臜之人前来,实在是欺人太甚!”

可怜这小小张成卿卿性命丢在了山东,临死时也不知道是否后悔听了那些人的话。

消息也很快就传回了临安,朝堂之上当然是各种议论之声。

最终史弥远的提议,蒙金宋三国割据,如今谁家兵多,谁才有胜算。

当然二次招安,远比第一次要难的多,很多人都觉得从临安派使臣路途遥远,怕生变故。

于是难得一风了的统一,最后决定由离山东最近的湖州制置使贾涉代表朝庭与李全等部商谈招安事宜。

赵昀虽有心阻止,毕竟贾涉一家才是他手中唯一可用的武装力量。

可惜他的言语在朝堂之上,很快就淹没在群臣的反对声中。

赵昀心中更是暗想:有朝一日,我定让尔等唯我独尊!

林修获息此事之后,再一次给贾涉去了密信。

于此同时,大约二十天后,李全也收到了贾涉派来的信使。

李全对贾涉自然是熟悉的,毕竟那些年作为“贾似道”的随从小厮,也常见到贾涉。

他看到信后,心中泛起层层波澜,当下便召集了杨妙贞以及重要的将领刘全、李福、张中忠、郝定、霍义、彭义斌等人共同拆看贾涉派人送来的招安信件。

李全皱着眉头,率先开口道:“诸位,这招安之事,贾涉来信提及。我曾在贾大人身边走动,知晓他并非无谋之人。如今朝廷抛来橄榄枝,我思忖若受招安,我等兄弟或可不必再过这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兄弟们也能有个光明正途,不再被视作草寇流贼。”

言罢,他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似在探寻众人之意。

杨妙贞微微点头,轻声说道:“相公所言有几分道理,招安之后,我等也算有个归属,不再漂泊。只是这朝廷心思难测,上次之事当真不追究我等,真能如信中所言那般顺遂?”

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毕竟女子心思更为细腻,考虑的也更为周全。

刘全听后,立刻拱手道:“头领,我觉得这是好事,咱在这乱世之中挣扎,虽有一时风光,可难成大业。招安后,有朝廷撑腰,粮草军备不愁,还能博个功名,光宗耀祖,此等机会不可错失。”

他一脸兴奋,眼中满是对招安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李福却眉头紧锁,有些犹豫地说道:“三弟,我总觉得此事没那么简单,朝廷以往对我等义军多有猜忌打压,如今这招安会不会是缓兵之计?一旦我等放下武器,岂不是任人宰割?我这条命没啥,可不能连累了兄弟们。”

他神色凝重,话语中充满了担忧。

张中忠手抚胡须,沉思片刻后道:“我以为李福兄弟之言不无道理。但我等若一直与朝廷对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若招安条件优厚,且能保我等军权不失,倒也可考虑。只是这其中细节,还需细细斟酌。”

他目光深邃,试图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

郝定冷哼一声,大声道:“我不同意招安!朝廷昏庸,官逼民反才致使我等揭竿而起。如今要我等再受朝廷管制,那不是自投罗网?我等辛苦打下的地盘,怎能拱手相让?不如继续扩充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他性格刚猛,话语中满是对朝廷的不满与不屑。

霍义在一旁附和道:“郝定兄弟说得对。咱在这山东一带已颇有根基,何必去寄人篱下。招安之后,诸多规矩束缚,哪有现在自在。”

他眼神坚定,显然对招安之事十分抵触。

彭义斌则较为沉默,许久才缓缓说道:“此事重大,关乎我等生死荣辱。我以为不可仓促决定,当派人再探朝廷虚实,同时也要与其他义军互通消息,看看他们如何应对招安之事,再做定夺不迟。”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营帐内一时安静下来,唯有众人的呼吸声此起彼伏,仿佛都在等待着一个能打破僵局的决定。

众人商议后决定就按照彭义斌的想法,金庭一定是不降的,仔细考查一下蒙古和宋庭的情况。

看看二者给出的条件,以蒙古为翘板,促使宋朝给出更优渥的招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