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奇才苏东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请命

胡允之叹息道:“谁说百姓不苦呢?然而,若不是让百姓赔,官府哪来这么多银子赔皇家的?若百姓不赔,地方官府又如何向皇上交待呢?我们也是无可奈何呀!”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苏轼激动得站在了起来,“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眼睁睁在看着自己的百姓子民受苦吗?这是哪里来的道理?”

“苏老弟,你先别激动,你听我讲。”胡允之安慰苏轼坐下来,“你想啊,这不是由你我所决定的,根子还是在皇上。衙门役自唐末以来,实施有近150多年,都没有改变过。”

“过去未曾改变过,不等于现在就不能改变。”苏轼说,“我要给皇上写奏折,为民请命。既然这个衙前役制度不好,那么就应该改变,用其他制度来替换它。”

“你就不怕皇上怪罪革职,或者一些大臣利用这个来做文章吗?”胡允之说,“人人都知道这个理,但都从来没有人敢向皇上提过,你来捅这个马蜂窝,可要三思而后行。”

苏轼眼前浮现出皇后娘娘赐给他的砚盘,他心里就在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大宋江山与黎民百姓着想,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又算什么呢?

“胡县令,我不怕,我想好了,即使他们将我革职,我不当这个官,我也要为民请命。”苏轼斩钉截铁地说。

苏轼阴沉着脸回来,王弗就知道原因,她又不好过多问。

王弗知道丈夫要为民请命,只是说:“你若要把奏章写得更具体一点,还得深入百姓中间去了解,找到原因及对策。不能凭自己想像,而是有根有据,让皇上及那些大臣们无可辩驳。”

苏轼听信妻子的话,又到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做到心里有数,形成调查报告报皇上。

汴京城里,仁宗皇帝患病在床,有好几天都没有上朝理政。

这天,韩琦率领一帮大臣到朝堂。

王仁宪出来宣告:“皇上今日免朝,请大臣各自回府处理事务。”

群臣散去。

王珪与王安石走在一起,王珪悄悄地说:“看样子皇上病得不轻,可能……”

王安石知道王珪想说什么,他盯了王珪一眼,说:“可别乱说,要是被皇上听到了,可是杀头之罪。”

“我没有乱说,我只是给你说的,我相信你不会告密。”王珪说,“你想,皇上没有儿子,现在也没有太子。他驾崩之后,谁来当皇帝,你心里清楚吗?”

“这个……我倒没有想过。”王安石说,“谁来当皇帝,也不是你我这等官职决定的事,你就少操点心。”

“怎么不操心呢?”王珪说,“你竟然如此迂腐,你我同朝为官,难道你不知道,不同的皇帝,不同的做派,既关系大宋江山,也关系我们这些大臣切身利益与前程,我们能不操心吗?”

“那你觉得,下一步,谁有可能当皇上?”王安石问。

“应该是赵曙,也就是他的侄儿。你认为呢?”

赵曙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后过继给宋仁宗为嗣,

王安石没有接话,只是边走边低头沉思,他其实是同意王珪的猜测。

“不过,我也是猜测,世事难料。”王珪说,“你写的变法万言书,皇上批准了吗?”

这句话问到王安石的心坎上,他一直都不明白为何仁宗皇上以此不理不睬,至少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答复。

王安石回答:“还没有的,我也很焦急。我想,皇上可能极其犹豫。”

“那倒是,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犹豫吗?”王珪说,“我想,你这个变法,可能要等到新皇帝即位以后。”

“是吗?”王安石其实是在反问自己。

王珪接着说:“可不是嘛,三年以后,要是苏轼在凤翔做出一点什么政绩回朝,还有你我在朝堂上的立足之地吗?”

“不会吧,你别说得那么严重!”王安石不太相信。

“事到如今,你还没有看清楚形势,说你迂腐,你还不乐意。”王珪说,“你注意到没有,每次提到苏轼,皇上与皇后都是极其关心的样子,恨不得立即任命苏轼为宰相。”

王安石又不说话了,他在心里其实也默认这个事实。

后来,不久,仁宗皇帝与皇后商议,果然立赵曙为太子。这充分证明,王珪具有非凡的政治敏锐性与灵敏的嗅觉。

仁宗皇上卧病在床,病情一天不如一天。

这天,曹皇后与太子赵曙一同来看望皇上。曹皇后说:“恭喜陛下,有喜事传来。”

“朕病成这个样子,有何喜之有?”仁宗咳嗽一声,身体虚弱,气短地问。

“臣妾清理奏章,有凤翔知府宋选为苏轼请功之奏。”

仁宗听到苏轼的名字,不觉心情爽朗,病情似乎好多了。

“苏轼到凤翔时间不长,知府宋选就为他请功。这样看来,苏轼确实是治理国家之才。不仅文章写得精彩,而且实践经验也有。朕对他没有看走眼。”

“陛下英明,怎么会看错呢?您一直是伟大开明的皇上。”

仁宗浮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问:“苏轼有何政绩?”

皇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问太子:“皇儿,你可知道衙前役吗?”

赵曙答:“知道。就是百姓被征发到官府为皇家劳役动服役的制度,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

“是啊,皇儿聪明。”曹皇后夸赞,“可是,这项制度,有诸多毛病,使得百姓苦不堪,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曹皇后坐在病床上,赵曙立在旁边。

“启禀皇上,苏轼到凤翔以后,考察民情,改变衙前役制度,推行新的举措,革除弊端。实施一段时间以后,赢得官民交口称赞。凤翔贫穷荒芜的土地赢得生机与活力,因此宋选要为苏轼请功,并准许在渭州一带实施。”

曹皇后跪下启奏,并从侍卫手里拿过奏章与公文,呈给皇上阅览。

仁宗侧身起床,坐在床上,看见苏轼的论述,条理清晰,有根有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阅后,极其高兴,说:

“苏轼真不简单,只要是对大宋江山与子民有利的事,都可以实施。皇儿,你代朕拟诏,可在渭州一带推行,如果效果好,可推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