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行业发展报告202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关注并研究深圳的创业创新、行业发展,已近10年时间。其大背景是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从事宏观经济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创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我个人与此有关的两件事是:第一,这10来年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安泰)深圳MBA项目讲授“宏观经济分析”课程,同时,经常参加MBA招生面试,就有了较多来深圳并接触年轻学子的机会,和他们聊起的话题大多和深圳的创新创业有关。第二,2015年5月,我参加了安泰EMBA赴以色列的游学团。通过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我直接感受到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的火热场景。回来后,我写了《以色列创业创新考察记》(《东方早报》,2015年6月2日)。与此同时,我看了两本直到今天仍然会向友人推荐的书:①《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信出版社,2010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作者之一索尔·辛格在我们游学期间,专程从耶路撒冷赶来为我们做了一场讲座。②《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这两本书对我观察和研究深圳的创业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10年来,我聚焦创业创新和产业生态,写了一些有关深圳的文章。2016年8月,我在《东方早报》连续发了4篇文章:《“双创”——深圳“优”在包容》《“双创”——深圳“优”在结构》《“双创”——深圳“优”在生态系统》《“双创”——深圳“优”在公共服务》。此后不久,我将在深圳的观察和研究做了一个阶段性小结,在《经济导报》(2016年10月31日)上发表了《“创都”——深圳的定位》一文,阐述“双创”的“深圳现象”,集中回答深圳到底“优”在哪里?文中写道:“初步的答案是城市的包容性品格,产业的结构性优势,‘双创’的生态系统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这些是‘双创’深圳优于其他城市之所在。”我还在《为什么深圳将是中国第一个新经济策源地》(《澎湃新闻》,2017年3月7日)一文中,较早地提出了“创新策源”“新经济策源”的概念。

2016年秋季学期,我照例去深圳给MBA学生上课。那个时候,负责项目的同事会利用老师们来上课的机会,请他们开设讲座。我就在那次上课期间,在“深圳湾名师大讲堂”做了题为《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双创”》的讲座。这篇演讲稿在《解放日报》(2017年2月14日)发表时,编辑取了文中的一句话,将标题改为《“双创”并非权宜之策,而是转型大计》。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标题,这篇文章后来被发在中国政府网,而且作为“头条”挂了十余天。也许和这件事有关,在2017年7月的一个下午,我受邀参加时任总理李克强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并做了题为《经济企稳、“双创”发力与动能转换》的发言。

他不幸去世后,“帝都高校圈”公众号于2023年11月3日发表纪念文章《李克强: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重提这件往事。文中写道:“5年前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曾向总理提建议:政府应更加注重‘双创’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等。”在2017年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不能光靠建设众创空间、‘双创’基地,而要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创业创新实效。”同时,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与会各部门负责人说:“大家翻翻科学史,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必须给科学家创造更多的空间,释放他们更大的活力!”

时隔6年多,我现在将座谈会上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讨论,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一度引起一些误解。对此,我认为,总理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心,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部署。但是,创业创新是试错,试错为对的概率很低。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如何提高成功率?深圳湾和硅谷的经验是一样的,那就是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总理问道:“你们有关于深圳湾和硅谷创新生态的研究吗?”我告诉总理,我们可以研究整理一个报告。一个多月后,《基于硅谷与深圳湾比较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报告》完成并提交。

近两年来,我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工作,经常去企业和政府调研,又陆续写了几篇相关的文章:《珠三角VS长三角:企业主导的创新有着高于其他模式的效率》(《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12月4日);《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近半,深圳创新之都不是浪得虚名》(《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11月24日);《深圳vs成都:认清长板、巩固绝对优势是城市发展的真经》(《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9月20日);《深圳创新模式无法复制但可以学习》(《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5月8日);《深圳产业创新的特征》(《今日头条》,《陈宪看中国经济》专栏,2023年6月27日);《专访: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催生深圳“新质生产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12月7日);《深圳需要补上消费性服务业这块短板》(《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12月20日);《专访:深圳应把更多科研机构设在企业里,按市场化机制运营》(《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1月30日)。

除了上述文章以外,从2023年开始,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做了2件事。

一是编制《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并在2023年第25届深圳一年一度的高科技产品交易会期间发布了这个指数报告。“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从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投入、产业创新产出和产业创新效率4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根据产业引领能力、经济规模优势、创新策源功能和辐射溢出效应4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27座城市,评价它们的产业创新水平。结果显示,深圳以微弱优势超过旧金山,位列榜首。在该指数报告中,我们对相关城市的产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该报告发布后,赢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是组织研究并撰写《深圳行业发展报告2023》。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年度系列报告的第一本。本报告从初始条件、发展阶段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深圳的行业发展做了历史性回顾,总结了主要特征,分析了发展的新态势,并对深圳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报告的主干是分章研究深圳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报告的分工如下:第1章由陈宪、李泽辉撰写,第2章由李琦、伏开宝撰写,第3章由李琦撰写,第4章由李琦、何雨霖、张仁贵撰写,第5章由李琦撰写,第6章由陈宪、张仁贵撰写。

以上是我向大家介绍的过去这些年做的与深圳创业创新、行业发展有关的工作,期待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继续关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的工作,并不断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