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热气生清,寒气生浊
谈清浊之前,先说一说阴阳二元属性和水火土三元属性的区别,并通过对“热气生清,寒气生浊”这句话的解释来说明三元观的优越性。阴阳是事物属性的二元观,水火土是事物属性的三元观。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类象于水火,并以此来分事物的阴阳属性。水火的象有多种,寒热是其中之一,水寒而火热,除此之外,火象还有动象,向上的、向外的、膨胀的象。水象除了有寒象外,还有向下的、静的、沉降的、收缩的象。以水火类象来界定阴阳,这就是事物属性的阴阳二元观,水火土的三元观在二元观的基础之上又加了“土”之象。什么是“土”之象?“土”之象又为“中”之象,中气氤氲,中气循环。“中土”之象有循、环、往、复的意味。天地之间,地面之际是为中,云升雨降,春华秋实,水火出入其中。“土”象多静,虽火动而水静,然相比于土者水火亦属于动。人体之内,土多而成形,气血者水火也,形静而气血动也。水火土是为一家,密不可分。气中有水火土,液(血)中有水火土,形中有水火土。气液(血)是相对流动的水火土,形体是相对静止的水火土。
也许有人会问,气中也有土吗?对于此我们不妨听听气象学家如何说。气象学家在观测云的时候,发现有一种混合云,云的中上部温度已经降到-20℃~-40℃,但是还有许多并没有冻结的雨滴。据说,有的科学家成功地使纯净无瑕的水冷却到-70℃仍不冻结成冰。这种温度低于0℃还不冻结的水叫“过冷却水”。原来,水分子结冰除温度条件外,还要求在水中有冻结核。有了冻结核,乱动着的水分子才能按冰的晶体结构排列起来。江河湖海的水,城市里用的自来水等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组成冻结核。于是水到0℃时就结冰了。但是对纯净的水来说,即使温度低于0℃,因为没有冻结核,所以很难冻结,也就不能成为冰。如果在一杯纯净的水里放一些小小的冰晶体,或者沙粒,水分子就有了核心或有依附而按冰的晶体结构排列起来,成为冰。由此可见人体之内气中也有土的成分,使冰晶核有着静止内敛的象。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浊者,土之多寡之象也。土多成浊,土少而成清。天热时人体温度升高,气血中会溶解很多物质,这就像很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此时热的气血能够容纳更多的物质而不影响其流动性。如果热的气血遽然受寒,寒的气血便不能够容纳更多物质,气血便会变得混浊起来,甚至物质会从气血中析出,人体之内便会生出各种病理产物,诸如痰湿瘀血,这个过程便是寒气生浊。
人可以适应寒冷的外环境,但受寒过程是缓步而来的,不是遽然而来的。对于缓步而来的寒冷人体有适应的时间,身体可能不生病;而遽然而来的寒冷,人体没有适应的时间,人体气血还没有为寒冷作调整,所以很可能会生病。所以说适度的寒冷不可怕,而温度差异大将令人难以接受。现在夏天时有空调病产生,夏天虽然开着空调,室内也有20℃左右,这远远比冬季的室温高,但这时候人却很容易受寒,这就是温度差异大,热的气血遽然受寒,卫阳为寒所夺,体液中会析出众多物质,这样体液就失去了良好的流动性,腠理因此闭塞瘀堵,于是病作,所以寒气生浊也是伤寒的发病机理。
人体受寒,寒气生浊,气血循环受阻,阻塞通路而成郁,此即为土郁之象。郁则发热,气血壅堵,聚而发热,热的气血一个方面可以使气血流动加快,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可以使气血中溶解更多的物质,从而可以清瘀,这便是热气生清,温度升高可以使身体中的浊物重新溶解在气血中,从而流通起来。人生病时,往往会发热。一般来说,发热可以杀死微生物,但主要还是热气生清。温度升高可以使淤积的病理产物清理干净,发热是人体系统自稳定的一个过程,可见生病时适当地发热也是必要的。
从阴阳、水火的二元观到天人地、水火土的三元观,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进步,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自然,观察人体,也能够指导我们建立更精细的生理病理模型,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进行服务。下面我从《黄帝内经》中找出一些关于清浊的论述,来印证一下三元观也是出于经典,是有理有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由此段文字知道,清者在上在外,浊者在下在里,根据生命的梯度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外上与内下是有着温度、压力、湿度的梯度。愈往下、愈往内愈是热的,湿的,压力大的,所以可以容纳更多物质,浊阴走于脏腑,也可以正常流通,反之浊气在上在外是为病,因为外上为寒,寒将使浊显形而为土郁。
《灵枢·阴阳清浊》谓:“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此段中“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的气血需要温热的环境才得以通行,是故浊者注阳,清的气血可以通行于不那么温热的环境(阴),是故清者注阴。《素问·五脏别论》谓:“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灵枢·小针解》谓:“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此2段文字表明浊气显形之后通过六腑排出体外,所以治病时有这个原则,要给邪以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灵枢·五乱》谓:“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灵枢·阴阳清浊》谓:“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此三段文字指出清浊相干,不在其位时人体会出现病变。
最后说一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能使气血向浊的方向发展,热气可以使气血向清的方面发展。清浊是一种象,是土的象,清浊是人体的固有属性,不是清的就好,浊的就不好,浊显形而成痰瘀湿这是有害健康的,但浊的气血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也可以带走很多代谢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