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用10年追踪光明区留创园企业报道?
赋予生命“一点”意义
10年时间可以做什么?
10年不短,一个婴儿已经成为少年;10年不长,一款新药研发基本完成。对自己而言,用十年时间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采访报道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故事,赋予本无意义的生命“一点”意义。
2013年11月5日,光明区留创园正式成立。成立不久,我有缘来到光明区,目睹留创园企业成立、研发、中试、小规模生产、销售、投融资、买地、上市、内地搬迁、海外设厂,甚至创业失败等全过程,观察、记录和分析原生性创新企业的发展。
转眼之间,光明区留创园即将成立10年。
10年树木已成林。经统计,光明区留创园聚焦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10年来(截至2023年4月)先后引入优质海归企业81家,企业获批有效知识产权811件,创造营收13.5亿元,实现纳税1.78亿元。其中孵化成功率达83.1%。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引进国家级人才13名,省、市级人才27名。可以说,这些海归创业项目,是深圳市尤其是光明区开展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和合作及招商引资的“活化石”和“金字招牌”。如今,通过对海归创业项目的孵化,光明区留创园已成为光明区乃至深圳市高科技企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也逐渐成为中国海归深圳创业的首选地之一。
为什么用10年追踪光明区留创园企业并进行报道?深圳作为创业之都、创新之城,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可以说,深圳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深圳。想了解深圳,就绕不开深圳创业的勇者,尤其是海归群体。我认为,作为中国留学生归国创业的样本园区之一,光明区留创园是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商文明转型过程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并践行创新创业的一个独特范本。林海晖、李灏、田芳、陈小茹、张龙贵、周莹等海归们的创业故事,正是企业家精神之光的鲜活展现。记录光明区留创园海归们的创业经历,对研究深圳乃至全国留学生创业,能够提供真实、感性且有说服力的一份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10年追踪光明区留创园企业的过程中,我有过三次反思。
第一次反思:2019年1月,我认识到“学习是记者的终身事业”——“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对终身学习的三点认识。第一,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从横向来说,是中国和世界的分化、整合、兼容的历史。说到底,深圳改革探索的本质主要就是如何从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如何从农村文明转型为城市文明。第二,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从纵向来说,深圳38年的发展正好触及‘传统、现代、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通史。对‘传统、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认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项是传统社会,但是,对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认知是缺位的。第三,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是记者全方位观察历史演变的标本。作为知识分子的记者,是社会认知的‘哨兵’。如果要担当好社会赋予的角色,记者离不开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我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总之,我认为对于记者(尤其对于文字记者)而言,图片、视频、直播、社交媒体运营,甚至思想供给……逐渐变得像写稿子一样重要。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抛弃。学习是记者的终身事业,愿我们不断学习,不负这份职业。”此外,2013—2019年工作期间,我有9篇企业报道相关作品意外获得新闻奖。
第二次反思:2023年6月,我认识到“提问是记者的天职”——“具体而言,就是在不确定性时代,我对专业主义记者的三点认识。第一,开启问题意识。何为记者?从文字学而言,‘记’是‘言’旁加‘己’字,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公开地说出来。从新闻学而言,记者就是提问。可以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深圳大学苏东斌教授认为,‘问题是一本尚未打开的天书’。因为问题驱动思考,答案激发想象。记者离不开提问,提问已成为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我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二,历练独立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人语言的边界便是其世界的边界’。如何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公开地说出来?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专业主义记者要时刻历练自己的独立语言,持续构建自己的知识谱系,形成逻辑闭环。说白了,记者只有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发挥社会认知‘哨兵’的作用。第三,勇于不断尝试。俗话说,人生不怕犯错误,就怕原地踏步。记者要勇于尝试,行中知、知中行,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路径边界、能力边界,在‘完美’与‘结果’之间寻找张力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主义赛道。总之,我认为对于记者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自己。在不确定的时代,让我们直面挑战,拥抱无知,从提出一个美丽的问题开始赋予自我生命一点世界意义。”此外,2019—2023年工作期间,我有9篇企业报道相关作品意外获得新闻奖。
第三次反思:中国留学生为什么选择深圳创业?为什么选择落户光明区?他们在创业中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他们是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他们对创业有什么反思和感悟?……针对这些问题,我历经10年采访、思考和总结,梳理他们的创业故事。在和企业沟通中,创业者们热情支持将其创业故事在《宝安日报》中的《光明产业》栏目公开报道。因种种原因,创业者们的创业故事报道内容并未全部或全文刊登,许多只是刊登删减版。在光明区留创园10周年来临之际,为向归国来深创业的勇者致敬,我进行第三次反思的同时精选出50位优秀创业者的故事结集出版,力求用全文还原他们真实的创业故事。此外,本书按产业类型将创业故事分为四大类: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方便读者了解不同类型创业者的故事。
未来,呼啸而来。2023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深圳也将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深圳,高擎改革开放大旗,持续发挥企业家精神,推进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正在汇聚国内外人才共建世界一流科学城。在此背景下,光明区留学人才的创业故事备受关注。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对观察深圳乃至全国留学生创业,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他们的未来,对研究深圳乃至全国留学生创业,更具独特的示范意义。
李军涛
2023年8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