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成人”的标志
产业创新是企业家“成物”的象征
“身有所观,心有所盼”(Born to see;Meant to look)——以《浮士德》中的《守塔人之歌》献给十年磨一剑的记者李军涛。
在我读来,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创业者经历与产业发展的故事,尤其是书中谈到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给我诸多启发,引导我思考“成人与成物”与企业家成长的关系。
“成人与成物”实际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认识人与认识世界(成人)和如何改变人与改变世界(成物)的关系。“成人与成物”的过程是“意义世界生成”和“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的过程,是个体知识“意义”生成与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意义的现实之源。
在商业世界里,企业家“把自己作为方法”,反思、体悟、感受“人与世界”,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自我追问,这是“成人”的过程。在这种精神镜像中,企业家彰显出多元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关怀,注入自身知识、想象力与“改变人与世界”的信念创造了产品,从无到有形成了产业,这是“成物”的过程。例如,因一场灾难性的旅程而产生的荒谬想法——把冰块从天寒地冻的北部运到西印度群岛,让弗雷德里克·图德把冰变成了商品,冰变成大众消费品是弗雷德里克·图德精神的“成物”。再如,把“有激情改变世界的人,才会改变世界”视为理念内核的乔布斯,创造了影响世界的苹果产品,这是乔布斯精神的“成物”。企业家是认识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也是努力使生命更有价值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创造有意义的产品,产品作为“物”是企业家精神的凝缩。换言之,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成人”的标志,产业创新是企业家“成物”的象征。
改革开放40余年,人们常说,“企业家是深圳的名片”。一个群体为何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回溯来看,与这个群体的精神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名片。
但是,仅仅停留在“名片”意义上谈论企业家是不够的,还需认识到“产业创新是深圳企业家精神的象征”。名片回答了“是什么”,即“企业家是深圳的名片”告诉人们企业家是谁,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凸显了企业家“成人”的意义;而象征回答的是“意味着什么”,“产业创新是深圳企业家精神的象征”则是告诉人们企业家创造了什么,重在诠释企业家创造了什么具体的产业。这种“象征”意义把目光转向关注企业家精神与其创造产业的关系,关注企业家为什么会创造此产品与形成此产业,关注什么样的企业家会发展怎样的产业……产业发展的过程呈现了企业家精神的“流向”,产业创新流露了企业家精神的来龙去脉。无论创造多大的外部世界,其实都是由企业家内心的小世界造就。因而不能脱离精神谈产物,不能脱离企业家谈产业,我们除了谈“名片”,还须谈“象征”。重视此“象征”意义,就是在回应企业家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向何处去”的追问。
在这本书中,记者李军涛追踪记录了一个园区50位创业者的真实创业故事,从创业构想到蓝图实施,形成了四大产业类型: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这也说明,一个产业的形成与一个企业家群体分不开,产业集群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企业家组成。没有人可以“命令”鸟按照特定的方向飞向群集,它们群集的方式几乎是由自己决定。企业家“成人与成物”的过程同样不是外在强加,也不是依赖于外在灌输,而是基于个体自身可能而展开的过程。
看这50位创业者的故事,我好奇:这四个产业类型的创业者们是一幅怎样的群体画像?我试着拿起笔画了起来。
特征一,自用其才者,“早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们有底气做好这件事”。
特征二,自得其乐者,在苦闷中浮想联翩,工作与乐趣并存。
特征三,知识发现者,将知识当作第一资源,用知识创造企业。
特征四,寻找痛点者,在问题中发现产业机会,重视微小的创意价值。
特征五,专业主义者,于专业基础上建立优势。
特征六,勇于试错的冒险者,有勇气面对不确定性与未知的世界。
特征七,意义重构者,“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赚钱只是副产品”。
这些特征勾画了这幅画像的本色,朦胧中看见了这些创业者们——“我们是谁”的影子。
如果给这幅画描绘底色,可能就是故事里创业者们选择成就产业的场域。“我们在哪里”——为什么回国创业?为什么选择光明区?创业者们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声音,例如“前20年见证了深圳速度和奇迹,伴随着这座年轻的城市成长,对深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在美国待了23年,回国后发现有不适应的地方。如今我每天都在努力提升自己,‘重新学会走路’,‘重新学会说话’”“应当把这项发明带回祖国,用它造福更多的百姓”“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让中国制造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自由”“深深感受到了光明区对留学回国人员的一片深情厚义、真心实意”“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需要产业化落地,生产和研发就必须紧密连接才能高效解决实际问题。而光明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光明区正在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有活力的创业群体”“优质企业聚集、高端制造产业集聚”“符合企业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等等。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创业?人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社会资源,这些创业者话语中折射了一些色调:个体游走于城市间的多样性选择,在地方找到“工作、生活、学习”平衡;地方产业集群且有自发特性,资源有效利用;地方尊重知识及私有产权,有效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化保护;地方尊重人才,关注企业家、知识工作者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位置,助力企业家群体涌现与生长;地方尊重创新,包容不确定性的“创造性破坏”;地方市场开放,个体或组织以开放式交流、合作、竞争与信息自由流动。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提到“若要在未来的经济和科技中保持领导地位,社会就必须承认并接受知识专业人才的价值;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行业经营得好坏,取决于这些行业如何吸引、维持和激励知识工作者,如果满足知识工作者的经济手段不再奏效,就必须靠满足他们的价值观来达成目的——给予他们社会的承认”,这也是德鲁克老先生所强调的“社会变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成败而言,可能比经济事件还要重要”。
这是社会创新所描绘的底色,这个底色隐藏着创业者们面对风险与不确定性时选择“成就什么”的意愿与把眼光放长远的决心,也隐藏着创业者们忙里偷闲时内心的自问“何处才是我们精神的真正栖居地”。
“记者手记”是本书的特色,它考验作为观察者的好奇心、敏感性与反思精神,亦考验作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语言体系与知识谱系。在这里,记者李军涛用独特的手记对所采访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种种可能的诠释,帮助读者留意可能被忽略的事物,重构或调动对错综复杂现实世界的意义感。如果我们正处于价值的迷惘和意义的失落,乐于感受新的诠释,不妨多看看“记者手记”。哈耶克曾经说过:“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记者手记”涂上了一层“观念是力量”的色彩,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活在当下,漫步于改革开放的时光画卷,遐想着改革了什么,开放了什么?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无疑是贡献了一幅创意画——“一个以企业家为中心的社会”,如书里所述,“深圳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深圳”。
“人如其物,物如其人,人物皆美”,故事照亮未来。这座城市,是企业家“成人与成物”的港湾。
杨骐先
商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