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引发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

自身因素

专业运动员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遭遇运动损伤。两者相比,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往往更严重,恢复要求更高——不仅要修复伤处组织,还要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恢复到受伤前的高度(这一过程由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士配合完成)。而为了治疗运动损伤,人们需要了解引发损伤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引发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和外在条件组成。而自身因素又可分为三类,即基础因素、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

一、基础因素

1 性别

性别的差异使得个体在身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如女性每千克体重中肌肉占比较男性低 25%,且女性骨密度较男性低,骨盆更宽,关节的柔韧度和活动范围更大,这种独特的骨骼肌系统差异使得女性更容易出现“女性倾向性的运动损伤”(如骨盆疲劳性骨折、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研究数据显示,从事足球、篮球和手球等运动的人群中,13~18 岁的年轻女性较同龄男性更容易遭遇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发生率较后者要高 2~4 倍。

2 年龄

伴随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逐步老化,骨骼肌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如骨密度降低、肌肉强度下降、肌肉萎缩和水分含量降低、肌腱胶原蛋白含量降低等。组织器官的退行性改变也会使得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震荡缓冲能力下降,遭遇运动损伤的风险大大提高。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年龄增长是跑步损伤风险提升的危险因素。

3 身体发育情况

年轻人群,特别是 12~15 岁人群,因为处在独特的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肌腱复合体相对较短,肌肉力量、肌肉密度和关节活动度尚未达到平衡,协调能力也不完善,所以不恰当的运动强度和频率会导致该人群出现运动损伤。除此之外,该人群还易发生一系列成长相关疾病,如胫骨结节骨骺炎,该病会影响运动功能,甚至会使患者出现裂缝骨折。

4 体重

体重超标的人,身体的灵活性、耐力相对较差,关节磨损也较常人快。

5 运动状态

过度疲劳时,人的力量、动作精准度、身体协调能力、警觉性、注意力均会下降,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会显著增大。同时,运动过程中,很多动作通常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只有采取正确的运动姿势,才能获得最佳的肌肉状态,以最低程度的能量消耗和压力刺激完成动作。而如果采用错误的姿势,不但会降低肌肉、骨骼系统运动的效率,还会明显提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

二、原发性因素

1 肢体各部位发育异常

常见的肢体发育异常是足部对线不良,如高弓足和扁平足,发病率较高。由于不良的骨骼肌结构,扁平足者在起步时会出现足过度旋前。足过度旋前也可由过度膝内翻导致。内翻角度小于 8 度,受伤风险不高;大于 18 度,发生与跑步相关的运动损伤的风险则大大增加。肢体多部位对线不良是联动因果关系,即一名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不良。严重对线不良综合征常见于跑步爱好者,表现是合并股骨颈过度前倾、髋关节内旋和膝关节外翻,部分合并膝关节过伸、髌骨倾斜角异常、Q角(在伸膝位测量的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点连线和髌骨中心点到胫骨结节最高点连线的夹角,正常值为15 度±5 度)过大、胫骨内翻、功能性马蹄内翻足等。高弓足同样和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如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某组发生运动损伤的跑步者中约有 20%的人是高弓足。如果运动员有高弓足,则其距下关节活动度会降低,这可能导致三个区域(脚跟、大脚趾和小脚趾的脚垫)运动时高负荷,使得中足灵活性降低和后足内翻过多。

扁平足

高弓足

2 下肢不等长

下肢不等长包括功能性不等长和功能性短缩。前者可由长期在倾斜路面上跑步导致,后者则可由骶髂关节功能异常和下腰部肌肉疼痛、挛缩或不平衡导致。下肢不等长会进一步诱发骨盆倾斜、脊柱侧弯、髋关节过度外展旋前、膝关节外翻及小腿外旋等。其导致的常见损伤有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大转子滑囊炎、急性腰痛和疲劳性骨折。

其他较为常见的骨性异常有:跟骨处较大的骨赘可导致跟腱末端病和关节滑囊炎;块头较大的三角骨或距骨后方较大的凸起可诱发踝关节后外侧区域的疼痛;跗骨间的异常融合可引起负荷相关的足部异常疼痛;足副舟骨可导致足中部疼痛,使得穿鞋困难和运动受限。

下肢不等长

三、继发性因素

1 既往损伤

大多数情况下,运动损伤处组织愈合后会残留瘢痕。影像学检查数据显示,运动员在重返运动 1年后,损伤处瘢痕组织仍然存在。残留的瘢痕组织会影响肌肉或肌腱的完整性,导致肌肉力学传动系统改变及组织肌肉形态改变。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弹性不同,会成为薄弱区,再发损伤的概率较大。

2 复发损伤

复发损伤即运动员受到特定区域损伤,受伤处复原后再次遭受同类型损伤,如 30%的腘绳肌肌腱损伤为复发损伤。可分为再次损伤和恶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