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识别孩子的心理类型,提升养育效
了解心理类型
要将心理类型这一实用的工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需要先对心理类型有所了解。
基于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心理类型可以划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分为内倾(Introversion)与外倾(Extroversion),分别用字母I和E来表示;
第二个维度是收集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分为感觉(Sensation)和直觉(Intuition),分别用字母S和N表示;
第三个维度是收集到信息后处理信息的方式,分为情感(Feeling)和思维(Thinking),分别用字母F和T表示;
第四个维度是采取行动的方式,分为判断(Judgement)和知觉(Perception),分别用字母J和P表示。这是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母女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所增加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内倾(I)与外倾(E)
第一个维度是心理类型的态度取向。内倾(I)的人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更感兴趣,外倾(E)的人则对外部世界比较感兴趣。
内倾(I)与外倾(E)的性格区别
内倾(I)的特点
●喜欢独处,沉默寡言,沉浸于自我的内心世界。
●喜欢安静的环境,能够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希望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和处理有关信息,有些事虽已明白了,但说出来只有三分。
●总是想清楚才做,或想清楚了也不做。
外倾(E)的特点
●乐于交往,亲切随和,关注外部环境。
●不喜欢复杂的程序,难以专注。
●经常在讨论和谈话中冒出主意,一边说、一边去搞明白某件事,开始只明白三分。
●喜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能边说边思考。
●总是先行动再思考。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从行为表现上看像是外倾型,但是这种状态让他们感到并不舒服,可能只是外在的要求才导致他们表现得开朗、外向。实际上他们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常常会感叹身边的人不懂他。这样的孩子可能也是偏好内倾的,只是使用了一些外倾的方式去适应外部的环境。
一个人的心理类型不可能百分之百外倾(E),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内倾(I)。如果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外倾(E)的特质更多,我们就说他在这个维度上是偏好外倾(E)的。
第二个维度:感觉(S)与直觉(N)
偏好感觉(S)的人倾向于通过各种感官去收集信息,如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他们更关注现实中那些实际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件;偏好直觉(N)的人更倾向于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联系及内涵感兴趣,他们常常有强烈的预感。
如果孩子喜欢做手工,专注于细节,精细动作和身体协调性有较好的发展,小小年纪做事情就非常有秩序,我们可以判断孩子在这一维度上是偏好感觉(S)的。
如果孩子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喜欢探索新事物,不擅长做手工,对重复机械的任务没有兴趣,精细动作发展比较缓慢,身体协调性也比较差,运动能力偏弱,我们可以判断孩子在这个维度上是偏好直觉(N)的。
感觉(S)与直觉(N)的性格区别
感觉(S)的特点:倾向于说“请告诉我事实”
●敏锐地观察生活,追求快乐。
●擅长把握细节,看不到大局。
●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获得具体现实的信息。
●喜欢条理清晰的信息资料和工作任务。
●应对变化的、未知的可能性时会失去耐心,感到沮丧。
●注重实际,缺乏想象力。
直觉(N)的特点:倾向于说“请让我了解全部”
●对生活充满期待,追求灵感。
●擅长把握大局,在细节上容易犯错误,热衷于弄明白事实背后的含义。
●喜欢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信息多但条理性不强,通过直觉、推理、联想获得信息。
●求新求变,对常规的事情感到沉闷。
●喜欢跳跃性的学习和行为方式,更有冲劲,缺乏持久性。
第三个维度:情感(F)与思维(T)
偏好情感(F)的人倾向于根据主观感受去做评判和决定,偏好思维(T)的人倾向于根据客观逻辑去做评判和决定。
如果孩子在处理信息时态度是温和柔软的,在他所表达的观点中强调的是主观情感,比如他会说:“我觉得这是怎样的。”如果情感得不到满足,他们会表现得比较黏人或哭闹,这个孩子很可能偏好情感(F)。
如果孩子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强势,小小年纪就开始发表一些很客观的想法,比如他会说:“这样做不对。”或是表现出指挥人的强硬姿态,情感常常处在无意识状态,无法表达清楚或者不愿意表达,当需求不被满足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定强度的对抗,这个孩子很可能偏好思维(T)。
情感(F)与思维(T)的性格区别
情感(F)的特点:倾向于考虑“会有人因此而受到伤害吗?”
●关注事情对人的影响,而不是事情或想法本身,注重事情带来的情感——生气、高兴、痛苦、快乐。
●在相互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表现优异,认为学习氛围很重要。
●做决策时基于主观判断,擅长了解人的价值观和需要。
●觉得客观的逻辑分析过于苛刻,注重关系的和谐。
思维(T)的特点:倾向于考虑“这合乎逻辑吗?”
●擅长对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任何想法、观点和信息都会从正反两方面衡量,不偏颇。
●在解决问题和作决策时,用事实呈现涉及个人情感或感受的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
●喜欢冷静、客观的交流方式,有时显得不近人情。
第四个维度:判断(J)与知觉(P)
判断(J)或知觉(P)的行动方式是我们和外在环境进行互动的风格和方式。第四个维度的判断,是依据我们和外在环境进行互动时,主要表现出第二个维度(即收集信息的方式)还是第三个维度(即处理信息的方式)的功能特点来进行的。
如果孩子不喜欢受限制,不喜欢作决定,主要是通过相对随意的信息收集方式与外在环境互动,用直觉(N)或感觉(S)收集外在世界的信息,那么无论孩子是偏好直觉(N)还是偏好感觉(S),我们都可以说他是偏好知觉的行动方式。
偏好知觉的孩子常常比较灵活,不断地用外倾直觉(Ne)功能探索外部世界的各种可能性或是用外倾感觉(Se)功能感知外部世界各种丰富而具体的信息。
如果孩子主要通过井然有序的信息处理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用情感(F)或思维(T)处理外在事务,喜欢做决定,那么,无论孩子是情感(F)还是思维(T)偏好,我们都可以说他是偏好判断的行动方式。
偏好判断的孩子会用外倾情感(Fe)的方式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或是有目标、有计划地运用外倾思维(Te)的功能,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一定的协调能力或执行力。
判断(J)与知觉(P)的性格区别
判断(J)的特点:倾向于说“让我们做好准备吧!”
●善于决断,好奇心不足。
●计划性强,注重程序,有条理,苛刻,过于紧张。
●作息规律,井然有序,按部就班。
●希望职责明确,期望清晰的工作角色和任务。
●乐于做决定,对变化以及模糊不清的东西感到不自在。
●自我约束,目标明确,精准无误。
知觉(P)的特点:倾向于说“等等看再说吧!”
●好奇心强,很难决断。
●做事情没有计划性,很难遵守时间,没有条理,没有责任心。
●累了、困了就睡,懂得变通,随遇而安。
●对于条条框框、琐碎及需要做出结论的事情感到不耐烦。
●喜欢发掘和寻找新鲜事物,乐意接受变化。
●灵活多变,适应性强,懂得包容。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类型的时候,需要综合这四个维度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心理类型在各维度上的表现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偏好。
一个人可能在收集信息的方式上表现出外倾(E)的特点,同时也可能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表现出内倾(I)的特点,所以一个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外倾,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内倾。
一个人有可能天生偏好直觉(N),但在后天的养育与学习环境中,也需要不断加强感觉(S)功能,所以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偏好直觉(N),或百分之百地偏好感觉(S)。
一个人可能天生偏好情感(F),但是随着成长,在学习与应对外在环境的过程中,思维(T)功能可能不断提升,所以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偏好情感(F),或百分之百地偏好思维(T)。
心理类型不是一个平面化的标签,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不同的心理功能会有所发展,这是在运用心理类型工具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理解和判断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类型时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