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骑砍系统在明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安化县城

三天后,天启七年,农历九月初七,安化县城。

这是一座自北宋时期开始便未曾变过的县城,其名字取自安德归化之意,此刻隶属湖广布政使司长宝道长沙府。

也算得上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县城,这座县城盛产茶商,从明清时期开始,这座县城的茶商们便开始通过茶马古道向天下销售他们的茶叶。

其中最多的,是他们的黑茶,一般通过走私或者官营各种渠道出售给关外的游牧人。

因为县城临近茶马古道,这座县城也算得上富裕。

怀里揣着信纸的王喜带着他招募的文工队队员们穿过了城门。

“头儿,陛下让咱打探军火,这玩意,真的不会出事么?”

安全通过了城门口士兵的搜查,一个文工队员来到了王喜面前,有些担忧的问道。

他知道自己等人是在干造反的活计。

如果是一般的造反,他们是不会跟的。

但是人家给他们分地啊,不仅分地,还给钱。

这想不跟都不行。

但是打探军火,还是在明占区域打探军火,这真的不会被抓去砍头么?

“.......陛下待我等恩重如山,打听个军火罢了,就给你们吓退了?”

王喜小声地呵斥着这些队员。

这些队员大多都是他招募的老乡,硬着头皮顶着莫大压力招的老乡。

毕竟他飞黄腾达了,要是不给老乡点好处,指不定怎么被人戳脊梁骨。

当然,他也不是纯招关系户,还是有着许多能办事的人,那些老乡大多都是些机灵的年轻小伙子。

也正因此邓儒对此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凡王喜塞一堆酒囊饭袋进来,邓儒早就给他一撸到底滚去当流民。

携带亲朋是人之常情,只要不影响整体运转,邓儒可以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如果影响了,邓儒会毫不犹豫的快刀子割瘤,防止根深蒂固导致组织癌变。

“而且陛下对此也并未强求,能打听到就打听,打听不到,送了信带着那些书生秀才们回去就是。”

王喜给自己的这些伙计们下了一针安心剂。

对于军火,伟大的皇帝陛下体恤下属劳累,并没有做强制要求。

全凭自觉罢了,愿意去问,就问,不愿意也不会有什么惩罚。

但他王喜,深受皇恩浩荡,怎能就此退缩。

那当然是要去逝一逝的。

不就是买军火么?只要锄头挥得快,没有军火挖不来。

不过目前来说,他王喜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够慢慢去打听,而且现在他得先去带着这些队员去找那位宋老大人的同窗们。

“你去找这位张大人,你找刘大人,你去找陈大人。”

王喜一封一封的将信分发给自己手下的这些文工队队员们。

基本上一人一封,他手上有四封,多跑些腿。

“明白了,头儿。”

一行人拿了自己要送的信,便各自的散开,去做他们的任务。

至于打听军火,王喜说了,邓儒并没有下死命令,他们是不敢去打听的。

王喜拿着四封信,按着信上的地址找着当地人一个一个的问了过去。

他认得一点字,老宋头的字写得非常标志,好像印刷的一样,他认得出,但是上面的地址。

老宋头可能已经一二十年没回县城了,有些地方已经变了名字。

他不知道,王喜也不知道。

只能找一些认字的当地老人去问。

还好这不是大清,明末县城里的百姓识字的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多走一走还是能找那么几个识字又识路的老人。

不多时,王喜就找到了第一封信的主人所在的住所。

只是那狭小的门框前贴着两副陈旧的对联,门角上有几片蛛网被风吹得颤抖,织就蛛网的蜘蛛早已因为天气渐寒而蛛去网空。

“看样子这位大人是搬家了。”

王喜叹了口气,也不知道那位宋老大人如果有机会重回他的这片家乡,见到眼前这副场景,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他老人家这位老友一搬家,估摸着这辈子就见不到了。

王喜收起信,拿出了另一封信,继续找老人们问路。

第二封信的主人倒是没有搬家。

这位老人家住的地方是一座宽大的木屋,木屋建在道路下方,木屋没有大门,顺着几阶石梯走下大道就是木屋的门内大堂,堂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雕像,大堂正前方有一扇木门,左右两侧有两座厢房,厢房也有木门紧闭。

而这位老人家是从右侧厢房出来的。

老人家头发花白,走路都不太稳当了,是两个小孩扶着他走出来的。

“.........”

王喜只感觉自己算是白来一趟了,这副老掉牙的模样,真的能够成为他们陛下手里的优秀谋士么?

“啊,小宋给咱的信啊........”

老人家接过信,拆出信,戴上了一副水晶打磨的铁丝眼镜,这个时候应该是叫叆叇来着。

这副后世眼镜的雏形,效果不太好,因为其材质原因,价格也昂贵,不是人人都带得起的,老人家颇有家资。

“小宋呐。”

老人家在两个孩童的搀扶下,阅读着老宋头给他写的信,他的思绪陷入了回忆中,回忆起了当初那个先天性就有些愚笨的青年,不太聪明,但是肯使劲,肯读书。

可他不太聪明,没有什么创造力,只能死记硬背,生套前人的思想框架,学了个四不像,没有自己的见地想法,最终与功名无缘。

印入眼帘的,便是张师亲启四个字的字样。

老人家是老宋头当年读书时的先生,老宋头既然能想到给教书先生写信,二人关系是不错的。

张先生当年虽然不看好老宋头,可他就是很喜欢这个呆板肯用心的青年,因为老宋头呆板,所以他便没有让老宋头在单独一个方面去学,老宋头这样的人,学不精。

天赋卡死在那了,只能多学杂一些,说不定还能因为万金油,讨得官长欢喜。

当年的学生们,科场高中的,混出头的,都给他来了信。

就这小宋迟迟没来一封信,想来是没有混出太多的名堂。

只是听人说,他主动的上山当匪了,后来便了无音讯了。

这些年张先生时常为其叹息,叹息其父母终日咸菜稀饭,其本人也用功好读,却终究只落得了个上山为匪的结果。

实在不该。

如今老宋头既然给他来信了,想来是混出了些名堂,张先生也为其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