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效能:从个人发展到团队进化的方法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将勤劳当作效率

被动加班[1]在当下的职场很普遍,几乎成了软件行业的固有属性。出现这样的状况与我们误将勤劳当作效率有‍关。


[1]被动加班不同于主动加班。主动加班是个体能动地根据工作进展或为了提升自身技能而加班,当事人在情绪上表现为积极和自愿。相反,被动加班的当事人在情绪上表现为消极,虽然大多数加班没有必要,但当事人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为‍之。

勤劳是指努力,强调的是付出的量。效率指的是投入产出比,关注的是转化率。勤劳与效率实际并不矛盾,只是不注意方法的勤劳很难有效率,而不讲究效率的勤劳一定会让人陷入有工作没生活的困‍境。

个体在工作中要更富有效率离不开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而这需要个体长期坚持与付出更多的精力。然而在学习层面,基于我面试应聘者及对外授课的经历来看,相当多的候选人一年难得读上一本技术书,其学习基本上是围绕工作中的项目被动进行的,属于“要时再学”的点状式学习而非体系式学习,即使学习也是被动学‍习。

另外,不少人选择在网上阅读博客等技术文章,而非系统性地读好书。然而,文章给予我们的知识或感悟往往是零散的,哪怕我们读了很多文章,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结构。而书相较于文章更具系统性,只有在掌握系统性结构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实现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

学习的另外一种途径是参与开源项目、订阅一些国外网站的技术时事简报和加入一些开源项目的邮件组。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也不可忽视,这可以帮助个体拓展技术视野,了解国际同行的现状以避免“重复造轮子”,在碰上疑难技术问题时还可以向国际同行寻求帮助。英文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其实也依赖于持续学‍习。

学习后的实践缺失很容易让人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面,甚至变成盲从地炒作概念。而要收获有益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个体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实践是一个摸索、调优的过程。个体在利用他人的经验实践时不能停留于生搬硬套,要考量自己的真实现状,因为每种经验都是根植于特定场景的,而忽视经验背后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走偏。此外,实践之前一定要想明白究竟要解决(正面临)什么问题,实践期间则须一直紧盯所需解决的问题以确保聚‍焦。

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是相辅相成、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只有持续地学习、思考、实践,我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并维持积极的心‍态。这并非一件易事。当把短期努力与长期效率放在一起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而这一选择催生了当下软件行业中的一些怪‍象。

怪象一,疯狂鼓励加班却忽视加班成果。不少团队一方面强制加班,但另一方面对于加班成果全然不顾。这些团队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想看到“热火朝天”的表象,这除了表明他们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情绪和排解压力外,还表明他们缺乏思考和不作‍为。

不少加班正是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团队低效使然。本来8小时能干完的活,下属为了满足加班要求,便拉长时间去完成。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强制加班与真正改善个体与团队的效能相比要容易得多。管理者的作为体现于清楚地知道团队效能低的原因和改善方法,但这些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却是个‍谜。

在造成过多加班的局面一事上,工程师也有责任。不少工程师加班完全是因为有“看到其他同事都还在,我也不好意思走”这样的想法。其实,确保工作时全身心投入,在没有加班的必要时果断且心安理得地下班,这是保持独立人格的一种体现。对于那些因能力不足而通过加班去掩盖的人来说,多花时间去学习、思考和实践其实更可取。

过多加班的后果除了将职业变成“青春饭”外,还让人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甚至将工作与生活对立化。大范围且长期如此必将最终影响整个职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怪象二,尽管工程师拼命干,但成长缓慢且成就感低。如果处在忽视工作效率的环境下,大家毫无意外地会比拼努力程度。收到产品需求后立即分工开干的软件工程师不在少数,他们由于忽视系统思考而低效地工作,乃至最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职业就是“青春饭”,工作七八年后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仍感到迷茫的占大多‍数。

忽视学习、思考与实践导致成长慢的后果在情理之中,这使得鲜有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不令人意外,长此以往的恶果是整个职场环境难有质的飞跃,一直处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初级阶段,这反过来限制了每一位职场人士的成长质量与效‍率。

不少工程师因为兴趣选择了自己的职业,有工作没生活的境况使得他们难以体验到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最终变成因生活所迫而工作,并在自己的职业中难以获得成就感,进而丧失职业兴‍趣。

怪象三,很多软件开发工程师不被理解与尊重,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

软件产品的无形性让软件产品的内在价值被低估,从而导致社会对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忽视和不尊重;

软件产品的质量与生命周期无法被很好地度量,几乎总是以是否满足需求作为核心衡量指标;

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成长价值不被重视、成长方向不清晰,这就很难长期调动工程师的学习能动‍性。

总而言之,效率导向观的缺失导致本属脑力劳动的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软件开发工程师所自嘲的“码农”,其实就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软件行业,人们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一论调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的“快”,而非本质的效率高与技能水平‍高。

或许读者会想,追求效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如果时间不足,那就只能先拼努力程度了。确实,时间总是不足的,事情也总是做不完的。为了市场时间窗口短期比拼努力程度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只盯着短期目标,一直麻木地努力下去。

那些长时间受困于工作与生活失衡的人,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以鸟瞰的方式去审视周边的工作环境和自己的成长,如此才能真正看清问题所在。当人短视于只顾当下且不做改变时,也只能延续眼下的困境。只是,小心时间这个放大器,眼下你就需要决定是让它放大积极的内容还是消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