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脉学根源的历史回顾
一、脉在中医学说中的双重含义
如众周知,中医所谓之“脉”,在生理、病理和诊断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和交织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广义地说,凡是具有联系、沟通、传导、呼应和感应等作用的通路和物质,都可叫作“脉”,所谓“脉脉相通”或“一脉相承”是也。狭义的则是指心血管系统跳动着的脉搏。人身各种联系、沟通、传导和感应的组织与物质,既是脉脉相通,更是一脉相承。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人体的解剖关系还不能有详细的了解,有的是尚未发现,有的则是尚未分清,因此中医所重视的“脉”,乃是包括着心血管、淋巴、神经与经络等系统在内而言的。在这些系统中,以心血管系统与经络系统在中医脉学体系中最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心血管系统之脉和经络系统之脉,是混同在一起加以认识的,并未明确地加以区分,试加分析并说明如下。
以心血管系统之脉来说,就是“在天为热……在体为脉……在脏为心”(《素问·五运行大论》)和“心主脉”(《素问·宣明五气》)。在体者在外之四肢百骸也,在脏者在内之心脏也。这就是脉与心的内外关系,所以说“心之合脉也”(《素问·五脏生成》)。人身头面的血管最为丰富,血脉充盈则面有光泽,所以说“(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人身的血管乃是血液流通的孔道,是使血液有所归纳和约束的场所,故曰:“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人身脏腑百骸皆与心血管一脉相通,故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又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再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胃之大络,虽有待于考证,但左乳下的心尖搏动,则肯定是经脉流行的宗气,也就是经脉运行的始动机制和人身能量的源泉。
在经脉的划分上,也是以血管为依据的,如“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经脉深藏、络脉浮露,与今天的动脉与静脉的解剖关系是极为符合的。并特别指出经脉之虚实以气口知之,这从桡动脉的位置来说明经脉就是动脉,也是有道理的。“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也能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大体状况相符。还有一点更说明“经”乃是人身的大血管和动脉系统,“络”就是小血管和静脉系统,即“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素问·厥论》)。这和饮酒或摄入热饮料后,周身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扩张,而大血管系统中的血容量即相应减少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是偏重于心血管系统即血脉之脉而言的。
以经络系统之脉来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是说在上古之时,讨论人体形状,识别脏腑之早期,就是把经络的关系放在第一位的。除了说明经络能与四时阴阳内外表里的天人关系相应外,特别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见上古之时对于经络所属的腧穴,也已经有了确定的名称。如“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素问·调经论》)。而这三百六十五节,也就是人身的气穴所在,并反复强调经络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如“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别》),“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灵枢·本输》),“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有这些,都是偏重于经络之脉而说的。
由于在《内经》上是把经络和血管都作为“脉”来对待的,故《灵枢·经脉》实际上也就是经络篇,因而在很多地方难以强为划分。如“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动输》)。经络与血管都有这种作用,而且都是用江河水系来比譬的。古人还把人体表面的小血管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以划分。这在《素问·皮部论》中说得很清楚,如说阳明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其他各经皆同。又如外因六淫为病,认为都是先从小络脉开始的,而这种小络脉是属于经络还是属于血管,则又难以分别。如“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素问·缪刺论》)。因为皮毛包罗一身,经络与血管均处于其下,所以是“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可见经络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古人是把它们合并加以认识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根据心脏的“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的正常现象,而提出“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和“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的临床诊治原则。我们在讨论和阐扬中医的脉学时,把中医“脉”的含义弄清,将是十分必要的。
脉脉相通,一脉相承,沟通联系,均以脉称。
经络血管,有如江河,流行不止,内外包罗。
两位一体,如环无端,中医之脉,义有双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