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脉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机械描绘在脉学上的优缺点

对于中医脉学的研究,目前正有这么一种思潮与动态,即有很多的研究单位与研究者,主张用机械描绘来代替古老的触诊,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赞成,结合这些意见,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方面的看法:

1.优点

(1)灵敏

指尖的触觉虽然十分灵敏,但并不人尽皆同,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时间不同,注意力不同,所能察觉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桡动脉的触诊,犹如心脏的听诊,桡动脉的脉波图犹如心音图,听诊仅能听出第三心音,而主音图则能记录出第四心音,因此脉波图就可以发现手指所不能发现的某种或某些迹象。

(2)确实

由脉波图所获得的材料,是真实情况客观的凝固记录,自与主观想象的浮动的思想反映有所不同。把中医仅能在思想上把握住的东西,变成客观的科学佐证,为脉学的科研临床与教学提供了坚实良好的物质基础,这绝不是中医的触诊法所能比拟的。

2.缺点

(1)有形无神,神形皆失

中医在临床上,不论是望诊、闻诊与脉(切)诊,均是神形兼顾。所谓神,就是人身的生机和活力在各方面的表现。一个人外形虽然完备,如果他的生活能力已经枯竭,也是不能久存的。因此中医的脉诊既要重视脉波形象与节律的各种变化,更要重视脉波的神气是否充沛或衰竭。脉来有神,是指脉波的升降与来去之间尚有余力存在,无神就是竭蹶和挣扎。这是很难用言语与笔墨来形容的。用中医传统的话来说,脉的神气也就是脉的胃气或根本,而胃、根、神就成为脉之三宝。用西医的话来讲,就是心脏的潜能。心血管机能的潜能充沛或不足,对于人身的影响自然不问可知。而这种寓存于迹象之中,而又超出于迹象之外的脉象的神气,不知如何才能在脉象图上表达出来。即使能表达出来,也无法变成语言与文字,还得用心灵去把握。

脉象图虽偏重于形,而从形的方面来说,也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同以往的脉波图一样,主要是在脉波的升降曲线与幅度上的作用,而每种脉象的体积、轮廓与内容等,就很难表达出来。以芤革二脉来说,同是浮而中空,一是浮而软,一是浮而硬;以滑涩二脉来说,一是内容充实,边缘光滑,一是内容匮乏,边缘模糊,这又将如何描绘;以动脉来说,古人早已指出不是独见于关部,寸部也常有出现,事实正是如此,浮取时常在寸或关部出现孤立突起的似无头尾之豆状搏动,而在中取或沉取时即隐伏不见,或仍为一线相连,此种脉象又该如何描绘。在各种脉象之间,不仅在一手三部之中不能以典型的单一形态出现,如寸浮而尺沉,关弦而寸弱之类,即在一部之中也都是彼此掺杂;如沉小而弱、浮大而虚之类,这又该如何设计与描绘。故即使能制订出近于理想的脉象图,但结果往往是有形无神,更可能神形皆失。

(2)灵而不活,确而不实

机械特别是光电领域内的机械,其灵敏度确实是超出人体感官数倍,当然会发现指头所不能感知的许多征象。中医的脉诊既要三指齐按,即用三种指力以探测寸关尺三部之间浮中沉的一般情况,又要逐指单按,运用不同的指力,以推测寸关尺一部之间特有的情况。这乃是中医传统的切脉方法。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描绘,则先要在左右手常规地描绘六次,然后根据需要,再分别对某些部位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描绘,以作补充和互证。这样,就必须要有十次以上的描绘,才能完成一次脉诊,而不是左右手各描绘一次即可完事。机械只能适用于某种特殊疾病的患者,在门诊及一般的临床工作中,是难以做到的。可见机械的东西总逃不出机械的范畴。姑不论其有无惯性作用,与实际情况仍存在着距离,但总是突出了这一面就会削弱了另一面。既要求它能够灵敏,又要求它能够灵活;既要求它在寸关尺三部能作出一般性的记录,又要求它在寸关尺一部能分别作出记录;既要求它能记录出单纯的某一脉象的形象,又要求它能记录出某些脉象复合的形象。器械对此是顾此失彼,难以满足主观上的要求。

(3)长短互见,不能取代

西医的听诊如同中医的切脉,听诊所得的可靠性,也是由经验深浅与学养高低所决定的。由心音图所获得的材料,也是把由听觉所获得的印象,变为客观的真实记录。这与脉象图和切脉有着相同的情形。自从有了心音图以后,应该说西医的听诊器早应进入历史博物馆与垃圾堆了,为什么现在还作为西医的必备工具之一呢?早就有人(E·Goldberger)说过,只注意最近发展的复杂诊断技术,而忽视原来应用并具有卓越成就的普通诊断方法,是错误的,并且是一种重大的错误。不论是现代的或是传统的何种诊断方法,它们都各有其地位,各有其范畴,谁都不是万能,谁也不是无能,既不能彼此取代,更不能各自孤立。以心音图来说,它能记录出第四心音,而听诊器只能听到第三心音,但是由听诊器所听到的某种杂音,却又不能为心音图所发现。同理,脉象图虽能记录手指所不能察觉到的某些征象,而由手指所察觉到的某些征象也不能为脉象图所发现。迷信太深和一脚踢开,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4)闭门造车,未必合辙

任何仪器,尤其是测量仪器都是用来确定、鉴别、分析和探测对象的,通过对象才能对仪器本身作出鉴定。如果是对象尚未发现,或虽常有发现而尚未能捕获时就肯定仪器本身的作用,这仅是自欺而不能欺人。脉象描记器械自然也不例外。但各种病理脉象的出现和确定,都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和经过反复观察而来的,而不能用实验方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复制。特别是许多混合形态的脉象,如浮濡而数、沉细而弱之类更是变幻无穷。还有许多脉象,平时就很难遇到,即以革脉而论,本人行医五十年,临证万千次,还未曾有一次遇到像古人所说的典型的革脉。这并不是说古人所说的革脉根本不存在,而是说这种脉象是所见不多。这样在器械的设计时,就要提出一种严格的要求,即能不能无须通过对象就肯定仪器本身的作用。如果这是不可能的话,那就要尽力复制对象,来对仪器进行鉴定。而复制的脉象是否能与自然发生的脉象相一致呢?到最后恐怕难免出现闭门造车、出门翻车的结果。

(5)求显反晦,终难普及

随着卫生工作的迅速发展,医务工作者的人数也成倍地增加,而中医的切脉方法,又是许多诊断方法中最为灵活、简捷与经济的一种,又有着深入人心的群众基础,如果采用机械描绘来代替触诊的切脉,并能使每个医务工作者各备一具,则不知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制订出统一标准的仪器与统一标准的脉象,也不知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使这种标准的脉象图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熟悉和理解。推广脉象描记本来是想发扬中医的脉学,然而即使制出几万台合乎理想的脉象描记器,由于携带不便,操作繁琐,也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放在陈列馆里、研究院里、教研组里,或是像心电图那样,放在专门描绘脉象的科室里。而广大医务工作者,还是凭借自己的指头进行工作。

机械描绘,灵敏确实,客观凭证,科研基石。
瑜不掩瑕,得不偿失,有形无神,灵而不活。
长短互见,车不合辙,术显反晦,终难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