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3个娃
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
每个孩子大不同呀。女儿心童14岁时已经和我一样高了。看着镜子里的母女,我满怀伤感和甜蜜,期待地说:“再过10来年你就会有自己的宝宝了。”她耸耸肩:“不可能,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加拿大读大学,研究法医,解剖尸体……反正我是不会生孩子的。”
什么?我跳了起来。
她赶紧说:“没关系啊,笑笑和雨果会给你生很多小宝宝的。”
我瞪大眼睛:“那怎么一样?我只能做奶奶,做不了外婆啦!”
“呃——”心童再次耸耸肩,“那……好吧,我可以收养一个孩子。”
那也行,退而求其次……我叹了口气,心里想的却是:那怎么能一样呢?收养的孩子就不会有我们的遗传基因。
奇怪,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过去12年里一直折磨我的事实:心童并不是我的亲生孩子。她是林博士和前妻的女儿。作为继女,她本来就没有我的血液和基因。
林博士是我先生,理工科博士,典型的直男,既不会甜言蜜语,也不会烧饭做菜。我们家一共有3个孩子:大女儿心童现在加拿大读高中,大儿子笑笑马上小学毕业,小儿子雨果即将入读小学。他们之间各差4岁,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大致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者,我经常想:真遗憾,没有一本家教书适用于所有孩子。家教到底有普遍规律吗?家庭教育最困难的地方,不就是一个家庭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日常流程,可能在另一个家庭完全行不通吗?
比如,有的家长苦恼孩子天天赖床,总是不吃早餐。有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喜欢熬夜,睡眠不足。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胆子太大,都不知道‘怕’字怎么写”!有的家长又操心孩子太内向、胆小,未来得受多少欺负……哪怕是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也可能个性截然不同、发展水平迥异,大宝的才艺秀也许会成为二宝的滑铁卢。这真让人伤脑筋啊。
我的大儿子笑笑9个月还不出第一颗牙。他迟迟不出牙时,我着急上火,到处咨询医生,担心他缺钙。小儿子雨果却4个多月就开始长牙,4岁半就开始换牙,一个月内就掉了4颗乳牙,出了2颗新牙。小弟弟这么抓紧时间,我高兴吗?
不——我每天都祈祷下一颗牙千万稳住,别再掉了。每次雨果偷偷摇晃第五颗松动的牙齿时,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儿,克制着不发火,用哀求的语气和他好生商量:“别摇了,宝贝,让它自己掉(再长两天)不好吗?”
我的确分不清,兄弟俩谁的出牙速度更让我担忧。是那个慢的,还是那个快的?
是啊,每个家庭的问题都不同。但把所有家长的困惑写下来,又会引起许多共鸣:“哦,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啊!不是我们一家有这样的毛病……那我就放心了。”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普遍发展规律,观察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独特的个性气质,最终总结出他们的“identity(身份)”。好莱坞电影《谍影重重》的英文名字就是用了这个词,讲述一个失忆的特工,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和一切,最终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
尊重你的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很有可能,你也顺便找到你自己,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好的教育首先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我把这个现象称为“童年健忘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的过程是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陪伴童年、观察孩子的过程,如卡夫卡所说:“垂下眼睛熄了灯,回望这一段人生”,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12岁之前),我会尽力抽出时间照料和陪伴他们。因为,这是儿童一生发育的关键期,许多性格、习惯和特点都在这个时候初露端倪。细心的妈妈如果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应或调整,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特点: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怎样的兴趣和爱好?他需要什么样有意义的生活?
有的宝宝易照料,有的宝宝难抚养;有的宝宝爱生气,有的宝宝易兴奋;有的宝宝比较专注,有的宝宝容易分心;有的孩子特别活泼,比如女儿心童——人来疯、派对女王……有的孩子特别文静,比如大儿子笑笑,标准宅男一枚。教育笑笑的方法用在心童身上,效果几乎是零;教育心童的那些方法,在笑笑身上又一点都用不上。等我摩拳擦掌,把心童和笑笑的命门都摸清楚了,雨果却从来不犯同样的错误,让我憋了十年暗劲,一拳打在棉花上,差点整出内伤。
鉴于孩子有不同特点,一位温和、随性、佛系的母亲可能是位成功的母亲,也可能是失败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虎妈”之类的专制型家长有人拥护、有人批判的原因。
你的孩子是难抚养型还是易抚养型?是听觉学习者还是视觉学习者?遇到挫折会崩溃还是愈战愈勇?孩子的天赋首先掌握在家长手中,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天下的好家长数不清,好得各有千秋,好得千姿百态。不过,他们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如果父母能够确定孩子的气质特征与学习类型,就可以寻求更加合适的方法对孩子加以培养。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即便是动物也会养育自己的后代。但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适宜”的爱,才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养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主动学习,需要对孩子进行细微观察与深入了解。
我曾经是一名幼儿老师,在幼儿园工作了7年。教过的孩子有的调皮,有的乖巧。但做了妈妈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孩子的个性差别是如此之大,做父母真心不容易。
心童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聪明只有一小半用在学习上,成绩还算凑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稍微下点力气,她的数学和语文也能考90多分。问题是,大家都是90多分,个别尖子生门门100分。用这个标准来看,心童的成绩不算理想。但如果和她自己投入学习以及家长辅导学习的时间相比,我认为她的学习回报率还挺高的。
学期结束时,林博士总担心老师会把我们(其实是我)叫去训话。他担心了很久也没有等到老师通知,颇为意外。事实上,心童的成绩在中上游,应该还不到老师谈话这么严重。
最令老师不满的,是心童的数学口算。数学口算要求一年级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算出4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错5道就不及格,超过5分钟还没做完的也算错。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数学宝宝,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那时,禁止家长批改作业的规定还没有发布。许多数学老师可聪明了,速算作业由家长先批改,在每页作业下面标明孩子做对了几题,用时几分几秒。这样,家长就必须陪着孩子做作业,并且辅导孩子速算。这导致了家庭矛盾激增。
每天,心童把作业拿给我时,速算至少3页纸,每页40题的话,一共就是120道题。这120道两位数加减法改得我头晕眼花。好笑吗?不好笑,我曾经在朋友开车时把这些口算题报给他们回答,事实上,成年人一边开车,也很难立刻答出来“94-58”等于多少。
现在虽然开始禁止老师命令家长批改作业了,不过,我担心个别老师肯定会想到其他方法折腾家长。我觉得,把中国一年级的口算题拿给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正确率也没有我们高。
笑笑四年级时随我去美国,上了6个月的美国小学。在国内,他经常被数学老师留下个别辅导,差不多等同于班里的数学“学渣”。没想到在美国重拾了自信心,成为大家眼里的“数学小王子”。
第一天去美国小学上课,班主任是一位胖胖的黑人女老师,发了一张数学卷子,上面有2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诸位,这是上海小学的一年级家庭作业啊。我认为,这种题目明显是对四年级中国小学生的人格和智商双重侮辱。但笑笑毫不介意。
其他美国孩子还在写名字或托腮若有所思的时候,笑笑举手说“做完了”。全班发出了“哇哦——”的惊叹声。笑笑在洋洋得意中回家,向我吹嘘今天的荣耀——吃午饭时,一堆美国小孩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问他为什么数学这么强大?大家纷纷要和他做朋友,数学自信在瞬间膨胀。
简单的数学题经过反复强化训练是可以提高正确率的,这种分数没什么好夸耀的。所以改数学题时,我不看重正确率,着重分析的是孩子的思路。比如,孩子为什么做错?经常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导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分析,我发现女儿的性格是决定答题正确率的重要因素。比如3页纸的作业,第一页错得最多,第二页少错一些,第三页却完全正确。三页题目的难度差不多,为什么前面反而错得多?
原来,她着急想做完,一开始心不在焉,所以错得特别多。做着做着,投入解题的专注使她忘记了赶时间,正确率反而提高了。这说明,女儿对数学学习是有兴趣,也有能力的。
只要有兴趣,分数本身根本不重要。所以,看完了作业,我不是指出她错了多少或错在哪里,而是说:“心童,你下次不要着急,慢慢做。要有耐心,你一定行的!”现在心童在加拿大读高中,还入选了高中STEM课程项目——这是为对数理化等理科知识有兴趣、学得好的孩子专设的科学特色课程。
教育离不开对孩子性格的分析。心理学提到鉴定性格类型,可以看一个人疲惫时需要怎样恢复能量。一般而言,内向型需要独处,才可以获得新的能量。而外向型需要和朋友们待在一起,在热闹嘈杂的环境中获得新生,淘汰旧伤。所以,有人累了想静静地待一会儿,有人累了要去酒吧、KTV吼一嗓子。
心情不好的时候,心童喜欢让我带她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散心。最好是一个疯狂的化装舞会,或者周末狂欢派对……反正人越多越好,她就是传说中的派对女王。
美食和狂欢,可以治愈心童的一切不爽。我猜她长大后还可以“包”治百病。总之,心童越是心情差的时候,越需要有人陪。外向性格的孩子在热闹、新奇或富有刺激性的环境里更容易忘记不快,治愈伤痕。
大儿子笑笑却是典型的内向性格,害羞、敏感。如果他情绪低落,言语的安慰并不能完全缓解他的负面情绪。相反,陌生人的出现、新环境的刺激、周围的嘈杂声音都会给他带来更大困扰,加重他的焦虑。他心情低落时需要一个人独处一会儿。我会说:“你到自己的房间待15分钟,感觉好一点再出来吧?”过一阵子,我轻轻走进去,把他轻轻抱在怀里,温柔地问:“感觉好点吗?妈妈爱你。”他会点点头,慢慢释然。
至于雨果……他很少心情不好。这是个乐呵呵的孩子,会自我开解,也愿意让步。幼儿园老师说,每次小朋友玩游戏插队到他前面,他都笑眯眯地往后退一步,浑不在意。有一次我出了车祸,轻微擦到了别人的车,对方却耍赖索赔一大笔钱。我好些天一直闷闷不乐,雨果就来安慰我:“没事的,妈妈,这已经是昨天的事了,都过去了。别再想了,没事的。”正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雨果的豁达态度值得我学习。他是那种暴风雨之后马上会寻找彩虹的孩子,总能在平凡无奇的日子里发现乐趣。
家庭教育需要发现适合孩子的教育与互动方式。有时候,我会听到特别有趣的家教案例,让人感慨、失笑或回味无穷,但却未必适用于所有家庭。
我有个同学,也是位很棒的幼儿园老师,性格热情幽默。有一天,她蹒跚学步的儿子忽然“吧唧”一下,以某种古怪的姿势摔倒了。在婴儿学步期间,这个场景很常见。大部分家长赶紧把孩子扶起来安慰或鼓励几句。
可这个妈妈哈哈大笑,指着儿子笑得前仰后合,连气都快喘不过来了:“好好笑,好好玩啊!你、你……你怎么摔得这么搞笑呢!”
她儿子被笑蒙了,呆了几秒钟,也跟着傻呵呵地笑起来。摔跤这事,就被当作一个单调生活中的滑稽插曲,轻易化解了。
我当年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大概因为我个性比较内向,看到别人肆意说笑就特别羡慕。后来我有了孩子,就用这个“大笑”策略试验了一番。毕竟学步儿摔跤是全球跨文化的普遍现象,只要学走路,迟早会摔倒。
我发现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摔跤进行“大笑”安抚策略,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心童摔跤了,她会放声大哭。她的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动作敏捷。从小,她样貌清秀可爱,却有副雷霆般的嗓门儿。比如我们在卧室里看动画片,碟片播放不出来。我喊她爸爸来帮忙,连喊数声没人应答。我说:“心童你声音大,你来喊。”三岁的她当仁不让扯开嗓门儿,炸雷一声吼:“爸爸——”其音绕梁不绝,乃父已破门而入。
所以,我的大笑根本压不住她的哭声——音量悬殊太大。除非我借助高音喇叭或者麦克风扬声器,否则这时候,无论大人做什么,都不能够打断她执着的哭声。半小时之后,她终于发泄完了。Over!
如果笑笑摔跤了,他会感觉既委屈又紧张。别说哈哈大笑,哪怕微微一笑甚至不小心牵动了嘴角微微上扬,他都感觉受到了一万点嘲笑。对于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来说,嘲笑他失误的你,简直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安抚那颗敏感心灵受到的伤害,远比消除摔跤的疼痛更困难。所以,千万别笑。经验告诉我,此刻最好无声地扭过头,假装没有看到他摔跤。通常我会转过身,默默凝视着天边的流云,要么欣赏路边广场舞大妈排练的新动作。笑笑则会偷偷地爬起来,揉揉膝盖。Over!
如果雨果摔跤了,我脑海里会飘过那首歌:“无所谓,真的无所谓……”对豁达的雨果来说,怎么安抚都可以,不安抚也行。
偶尔,太疼了,他会撇着嘴哭两声,我就哈哈大笑:“厉害啊,摔跤摔得好有意思。请问,你的左脚是怎么把右脚绊倒的?左脚真厉害!”他马上破涕而笑:“嘻嘻,我的左脚把右脚绊倒了!左脚好厉害啊!”我也可以不理会他,一本正经地看着手机说:“哎呀,没时间了,快起来吧。”他就麻溜利索地爬起来。Over!
所以,有的孩子不能逗弄,有的孩子无需安慰,选择何种安抚策略完全取决于孩子本身。
你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吗?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一直在反思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每个孩子是如此的不一样。可大部分父母在迎接新生儿时,不仅没有准备好迎来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新人,连如何做父母都是糊里糊涂的。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有五类知识最有价值,其中包括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可惜,没有一个中国学校教人如何做父母。还好,形形色色的家教书代替了父母学校的作用。
身在教育专业,我也读过不少家教书。有趣的是,不少家教书中描述的那些被成功抚养的孩子,本身就属于易抚养儿童类型。他们专注、好奇、善良、认真倾听、按时入睡、偶尔生病……完美得让人羡慕。家长只要尊重孩子的需求,拟定科学的计划,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就得了一个成功考上藤校的孩子。那么,如果父母拥有一个高需求的孩子、一个早产的孩子、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会写一本怎样的家教书呢?
我很幸运,同时拥有以上这三款孩子。这是命运对我的奖赏。
我也知道,许多父母都会遇到类似的家教问题。从概率学上来说,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孩子各占三分之一。容易抚养和难抚养的孩子也各占其数。说句公道话,即便是容易抚养的孩子,想要适应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要求,在中考和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家教没有固定的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所有的原则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细心观察孩子,用最适宜的方法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抗挫力,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
有些细节非常关键:你的孩子什么时候会焦虑?什么事会让他们特别反感?什么做法最能安抚他们的负面情绪?他们最适合什么学习方式?这些细节问题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程度和成就水平。还有些细节问题看似简单:你的孩子适合一天睡几个小时?孩子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孩子适合什么兴趣班……这些细节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和谐地成长。但就我的观察,许多父母回答不好这些问题。
他们甚至没注意孩子昨天晚上刷牙时挤了多少牙膏,刷牙的方式是否正确,时间刷够了没有。有些大人连自己适合什么学习方式也没搞清楚,却把“好好学习、做个学霸”的人生目标强买强卖地转给孩子。有些家长还不知道,如果自己情绪暴躁、亲子关系恶劣、教育孩子孤立无助时又该怎么办——当然是来读读我这样的专业人士写的书啦。
缺少尊重与理解的亲子陪伴会影响家庭关系的质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依恋关系和早期信任感的建立,并在青春期后带来许多交往冲突,影响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最终可能导致家庭不和谐,让父母也陷于自我否定的负面情感中。
一位中年父亲在女儿高考失利后绝望地说:“我努力了一辈子,结果培养了一个废品。”他错了,但不是错在高考失利那一刻,也不仅仅错在把高考结果作为评判孩子和自己人生成败的标准。他错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他的孩子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
孩子不是产品。鲁迅先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富含尊重的亲子陪伴就像灵魂深处的一朵花,在孩子成年之后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在他们成年后遭遇困境时,这朵明媚的花如同灵魂之光,给他们力量——失败时不气馁,挫折时不放弃,伤心时擦干泪水继续前行,使他们百折不挠、越战越勇。这朵花不仅开在孩子心里,也开在每一个父母心里,带给我们勇气,让我们相信人生是美好的。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只有真爱永存。
1.我有一个什么性格的孩子?
11—15分,你的孩子属于偏外向型儿童;5—10分,你的孩子属于中等性格,介于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低于5分,你的孩子属于内向型儿童。
2.我的孩子易抚养吗?
超过2个“是”,你的孩子就属于难抚养儿童。
3.我的父母技能测试
15—21分,你属于高能家长,已经掌握了不少育儿技巧,阅读本书将锦上添花,您可找到更多自己的同伴;8—14分,你的家长技能正在成长中,有时你疲惫而焦虑,有时又充满熊熊斗志,阅读本书将对您很有帮助;低于7分,谢天谢地,你太需要这本书了,记得关注作者的抖音、微博以及所有媒体账号,每天刷一刷,健康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