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 新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部读者“读”出来的经典
——从《平凡的世界》的热读热销说起

白烨

作者简介:白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关于优秀的文学和文学经典,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定义。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鲁迅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茅盾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生活,而且要创造生活”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的至理名言,都是我们理解优秀文学和经典作品的重要参照。

对如上种种说法取其精髓,综合要素,我们可以对经典作品大致作这样的概括:第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负载了民族的尤其是人类共通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第二,艺术地概括了历史面貌与时代精神,具有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印记和某些超越时空的特质;第三,以独创的艺术形式涵养丰富的精神营养,具有耐久的可读性与丰盈的可阐释性。三者皆备,才算得上是经典作品。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古代和近代的文学作品,经过长久的时间淘选与阅读检验,什么人是经典作家,哪些书是经典作品,既不难判断,也容易形成共识。但如果以此来判断现代与当代的作家作品,看法就会不一,争议就会很大。这不仅因为现代和当代距离我们太近,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还因为人们在评判作家作品时,往往距离越近,越是严苛,所以才有当代文坛缺少文学大师、当代文学没有经典作品、当代文学不及现代文学等种种言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作家艺术家要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谈到优秀作品的衡量标准时,他有一个“三性论”的说法,很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样的作品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说到什么是优秀作品时,他特别指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也就是说“三性”合一,是谓优秀。过去我们一般只讲“两性”,即思想性与艺术性,他特别提到了文艺的观赏性,这是特别有读者意识与观众观点的重要补充。一般来说,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外,同时兼具观赏性与可读性,比较有难度,也特别需要加以强调。他在另一处还特别讲到优秀作品“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把这些论述总合起来看,读者也即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是不是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在文学研究领域评价不是很高,而在人民群众的阅读中口碑甚好的作品,理应纳入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序列。

在这样一些作品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无疑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从出版到传播,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坎坷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出自不同看法的做法和不同取向的态度,既形成了无形的阻力,又构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样一些现象也很值得人们去仔细回味和深入思索。

1986年夏,路遥改定《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开始寻求合适的出版社和杂志社。正好这个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的编辑周昌义来陕西组稿,路遥托省作协的一位副主席把书稿交给周昌义,他很期待这部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长篇小说,能够在发表过自己的中篇小说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当代》杂志发表。但周昌义在读了一部分稿子后,便感觉“读不下去”,找了一个“《当代》积稿太多”的理由婉拒了路遥。随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接踵而来,拿到书稿看了三分之一不到便直接退稿,说“不适应时代潮流”。直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编辑李金玉的到来,才使事情有了转机。李金玉找贾平凹组稿晚了一步,贾平凹刚完成的《浮躁》被作家出版社编辑拿走,便又转而来找路遥,她听说路遥有长篇新作,便诚恳约稿,并在看过第一部书稿后表示力求出版。路遥在确认了出版社方面的诚意之后,于1986年8月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是年12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推出,由此结束了近一年的无着无落的书稿“漂泊”。

《平凡的世界》在文学杂志方面的寻求发表过程也很不顺遂。《当代》《收获》都不愿接受发表。经过时任《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花城出版社总编辑李士非的多方努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1986年第6期(12月)刊出,但第二部却因“意见分歧,发排受阻”(《花城》原主编范汉生语),未能继续刊出。无奈的路遥只好找到当时刚办不久,影响也不大的山西的《黄河》杂志,才使《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得以陆续在杂志发出。

《平凡的世界》的出版与发表的遭际,不说“走投无路”,也是“到处碰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播出《平凡的世界》的空前盛况与巨大影响。

1987年春天,路遥出访西德在北京逗留期间,在街上巧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编辑叶咏梅,顺手送给了叶咏梅一本《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曾在延安插队多年,有着陕北情结的叶咏梅读过作品之后,感动不已,爱不释手,决意把这部作品录制成广播节目,让它走向更多的读者受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1988年3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开始播出《平凡的世界》,此后连续播出了126天。已经出书的第一部播完,接着播还是校样的第二部,再接着播还是手稿的第三部。后又有陕西、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区电台再予重播。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电波收听《平凡的世界》连播节目的听众达到了3亿之多,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纸质作品的传播与影响。据叶咏梅回忆,《平凡的世界》开播之后,就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的听众来信,仅1988年就收到读者来信两千多封,创下了该年一部作品听众来信的最高纪录。这些听众来信,以不同的阅读感受和文字表述,共同表达了《平凡的世界》带给他们的感动与激励。这种越来越大的社会反响,极大地带动了纸质作品的销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根据新华书店提供的征订数,只印了3000册,基本无人问津。但在“长篇连播”的持续促动下,读者争相求购《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社只好不断加印,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1991年2月,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被推荐参评并最终获奖。为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项所认可,既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更是一种极高的评价。它以专家评判、同行首肯的方式,对《平凡的世界》作出了与广大读者相向而行的肯定。

但更热烈的反应,更持久的欢迎,仍然还是来自广大的读者——不同阶层、不同代际的普通受众。《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12月首次出版以来,每年都在重印,而且数量逐年增多。据出版社方面提供的统计数字,近几年来,《平凡的世界》三卷本每年的印量都稳定在100万套以上,迄今累计印数已达到1700万套。这样持续热读、不断热销的情形,在当代长篇小说作品中实属凤毛麟角。而且,在纸质作品之外,《平凡的世界》还以别的方式影响着读者,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平凡的世界》广播剧,1990年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2014年再次被改编成电视剧,2017年改编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等。这些广播剧、电视剧、话剧,都是同类体裁作品里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些都充分表明,《平凡的世界》委实是一部独具自己的文学魅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长销性佳作。

通过对《平凡的世界》出版难与阅读热等现象的简要梳理和扼要勾勒,可以看出这一作品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境遇,并从中看到一些隐含的问题,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择其要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深思。

其一,作为经典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是读者“读”出来的。

《平凡的世界》虽然在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流文学领域对于这部作品的肯定与褒扬,但在整个文学评论界和文学研究界,这部作品都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和相应的评价。有人回忆1987年1月7日于北京召开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与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发言多是直言不讳的批评,只有两位发言者表示了肯定的意见(我是与会者之一,因为读了第一部印象平平,会上一言未发)。这场研讨会,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对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大致看法。有人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影响较大的几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了调研式的阅读,发现这些文学史著作多在群体性文学现象概述中提及路遥,都没有对路遥的小说创作加以概述性评介,更没有提及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这也就是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脉络之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在视野之内,是完全缺席的。这种情形,实际上也是学界审美与大众审美严重分离的一个典型体现。

因此,读者大众经由“长篇连播”的听读和纸质作品的阅读,不断显示他们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喜欢与热爱,并以持续的热读促动作品的畅销,既使《平凡的世界》的长销不衰构成一种特异的文学现象,实际上也由这种方式在提醒我们:《平凡的世界》不容忽略,不能轻视,它的背后有着忠实的受众和大量的拥趸。

文学生产和文学生活是包含了读者反应环节在内的一个系统性活动。只从评论和研究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显然是不完整和非全面的。把读者反应的因素纳入进来,才是更为周全的整体性考量。用这样的宏观视野来衡估当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当然属于文学经典之列,而这正是广大读者的看法与意愿。这种来自读者的明晰的意见和坚定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反思的。

其二,读者经由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表达了他们对于优秀作品的看法,对于经典作品的期待。

我们的一些作家,由于自己的作品印数不多,发表后社会影响不大,常常会发出“读者在哪里”的疑问,甚至怀疑严肃文学还有没有读者,是不是遭遇到了“阅读危机”?但《平凡的世界》的热读与热销的事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读者没有远离,读者还在那里,他们在期盼懂得他们的作者,他们在等待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可以说,广大读者实际上是以喜爱《平凡的世界》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审美意趣和阅读需求,那就是经由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真实地传达“时代的情绪”,真切地传扬“人民的心声”,从而与普通的读者大众产生更多更深的“共鸣”。

人们都注意到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所操持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一手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品在出版时的种种困难,但这一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作品阅读时的“不隔”与“近距离”。现实主义在路遥那里,是把手法与精神融为一体,并化为自己的独特风格,更为凸显的是时代与人的密切勾连,是普通人的人生处境、奋进者的人生打拼、失意者的重新奋起,而这一切无不和广大读者所关切的息息相关。可以说,路遥所书写的,正是读者所遭遇的,或想了解的。文学的“供”与“需”两方,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因此,与众多读者不断产生种种“共鸣”,就自在情理之中。

说到这里,我想起法国文学史家朗松的一句名言。谈到一些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时,他曾这样说道:“也许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人共有的情感,而不是艺术形式的别出心裁。”用这句话来解读《平凡的世界》的热读与热销再恰切不过,而且这也向人们表明:读者更看重的是“人人共有的情感”,而非“艺术形式的别出心裁”,或者是以“别出心裁的艺术形式”,很好地表达了“人人共有的情感”。

其三,在读者的不懈热读中,《平凡的世界》不断显示出自己独特而深厚的艺术魅力。

从1992年路遥逝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7年。这27年,人们以持续热读的方式,欣赏着《平凡的世界》,怀念着它的作者路遥。因而,路遥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活在他的作品里。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也引动着人们去思索隐含其中的意味与意义,去探究路遥与他的《平凡的世界》所深蕴的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平凡的世界》长销不衰的原因所在,概括起来讲,就是:第一,在把握时运、掌控命运的主题书写中,为历史留影,为时代放歌;第二,以小人物在困境中迎难而上的奋斗故事,为普通人造影,为奋进者扬帆;第三,以对不完美的爱情也是爱情、不如意的人生也是人生的如实状写,为爱情把脉,为人生抒怀。这不仅使得作品内容丰富、题旨丰厚,而且因为着意描画普通人的精神风骨,纵情书写平凡生活的内在神髓,作品会让不同的读者从中找到与自己的相关的意味与情味,那些在逆境中向上攀爬的人、从乡村走向都市的人、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人,人生中频频遭遇挫折的人,看到这部作品都会得到鼓舞,受到启发。《平凡的世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为普通人立传,为奋进者扬帆。这是这部作品不断受到读者推崇的原因,也是我们应该对这部作品保持敬意的理由。

在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连播《平凡的世界》的开首,录有作者路遥的一段旁白,这段话道出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的初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平凡的世界》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他这样说道: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一名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听众朋友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眼里有读者,脚下有大地,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这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所以长读不懈和长销不衰的根本缘由之所在。

2019年10月25日于北京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