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生命纪念碑与故乡抒情曲
阿来
义勤兄向我隆重推荐周海先生的散文集《在一滴露珠里》,说作者文学气质上与我颇有相通之处,要我读后写点东西。这些年来,我对能真心喜爱我文字的读者一直心有敬意,自然也很好奇和期待他的文字。但由于这段时间特别忙,所以只能断断续续地读,因而时间拖得有点长,但还真是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喜欢这个作者,觉得有话要说。我个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文学写作都是对时间的纪念、抒情或反思,无论是历史叙事、现实书写以及未来想象,都是建筑在对时间记忆以及过去经验之上的。因此,对于时间的追忆就成为文学书写中或隐或显的一个主题。周海的散文把对时间的追溯上升到了更高的生命哲学的层次,他在时间的河流中逆流而上,力图打捞和再现一个个令他激动、喜悦或伤感的难忘瞬间,但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对这些场景的还原,由点及面地建构起生命的纪念碑,勾勒出绵长的家族史、村庄史,在时间的河流中为生命立碑,向故乡抒情。
《在一滴露珠里》不是一个拼盘式的作品合集,而是有着集中统一的主题:写故乡周潭以及繁衍生息在周潭之上的周氏家族的生命史。尽管每个人都降生在一个固定的地理位置,但生命的起源从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理所在,而是延伸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从人类史、家族史中分娩而来。周海对于生命的溯源首先延伸至悠远也更为复杂的历史之中。他用脚步丈量大地,通过实地探访以及典籍查阅,用大量的篇幅追寻周氏家族的历史脉络,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生命的探源。在《鹞石山记》中,他借父亲之口,将鹞石周氏几千年的家族迁徙演变史进行了勾勒。他将周氏家族的历史上溯至商纣时代,“周姓本出之于姬姓。商纣时代,西伯侯姬昌看见凤凰鸣于岐山,就在西岐登封称王。武王姬发灭暴君商纣王,建立周朝,后代以国为姓。此后子孙繁衍,汉唐间形成周氏郡望”。周海通过对姓氏的溯源,将个体生命、家族以及村庄的历史谱系清晰绘就出来,在时间的河流中织出一张生命之网,将家族史、村庄史嵌入大历史之中。
生命是历史的衍生物,它的起源固然来源于时间河流的彼岸,但对生命此在的描绘是构筑生命纪念碑更为具体和丰富的内容所在。周海在本书中详细追忆和描绘了有关爷爷、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三代人的生命史。生命史也是家族史,但具体而生动的个体生命史则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更为清晰地凸显出来,从而形成了对于时代的叙事。比如父亲的一生,就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变动有着深刻的共振关系,父亲的生命史,是20世纪历史投射在个体身上的缩影,有着时代的鲜明印记。与此同时,三代人生命史的差异实际上也清晰地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历史嬗变,显现了20世纪现代性视野下,乡村文化的剧烈变动和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比如爷爷对于村庄的依恋以及对于火葬的拒绝,体现出那一代人的文化观与生命观。父亲对于故土的热爱和对乡村伦理的坚守,也是特定乡村文化孕育的结果,与更年轻的一代有着明显的差异。作者对于三代人生命史的描述从侧面构成了对于乡村文化伦理在现代性语境下发展演变的脉络式呈现。周潭虽是一个典型的南方村庄,但无疑又具有象征20世纪中国村庄发展史的指涉功能。
在周海这里,周潭是他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他成长的重要物理空间。他对周潭的全方位、全景式的细致描写是本书的重要内容所在。他不仅重点描绘了周潭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描绘了周潭的物,从更立体的空间角度塑造周潭的形象。比如周潭的“苦楝树”是带有神性的孤独树,护佑着这方土地上的生灵;那个奔跑、飞翔着公鸡、蜈蚣、蚱蜢、蜻蜓、狐狸、黄鼠狼、刺猬的园子“奠定了我性格、气质的基础”;风中的祖屋虽然老旧并已易主,但在作者的笔下依然散发着时间的光泽;功能几经变换的大会堂见证了当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可以说,周潭的物与人是融为一体的,人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物的外在形态,物的衍变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性格与观念。周潭是立体的、丰富的,有着丰盈的自足感和沧桑而厚重的历史感。
某种意义上,《在一滴露珠里》可以看作是对故乡的抒情和致敬,作者不仅以回忆的视角,将周潭塑造为一个满溢着灵性的空间,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属性和精神意义。作者详细描绘了与村庄有关的一条河流——大涧,并借对大涧的表白,发出了对于故乡的真挚抒情,“大涧于我,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也是一条精神意义上的河流。不管身在何处,我始终背负着这条河流。它日日夜夜在我的胸腔中奔流不息”。人与水土、与故乡的关系是复杂的,是相互型塑的,但在精神意义上,故乡之于人的赋形意义显然更久远和深刻。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于周潭的叙述和赋形不是单向度的、赞美诗式的,同时也包含着现代性反思和自我批判的一面。尽管作者与周潭的联系不似生命早期那般的紧密和熟悉,但远离周潭使他具有了更高的视野和更为合适的审视和反思的视角。当下的周潭经历了沧桑巨变,林木砍伐、河流断流、人口流失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发生在周潭身上,“在城市化大潮的席卷之中,一代代的年轻人走出乡村便不再回头,他们参与、创造了城市的繁华并深陷其中。乡村不可遏制地荒芜并颓败下去。废墟一般的老街和将要坍塌的八角亭就是典型的象征物”。与此相伴生的是固有的乡村文化体系的断裂和消亡,作者清楚地意识到“旧的乡村文化已经沦亡,‘美好乡村’建设究竟是通衢大道还是曲径通幽,我很迷惘。除了无后顾之忧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教育医疗资源、更新升级的现代农村产业,更重要的,我想还在于重构现代语境下的乡村文化”。这些个人化的、独立性的思考和判断体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深刻反思。
散文集名为《在一滴露珠里》,这是一滴时间的露珠,也是记忆的露珠,故乡周潭以及亲人都包裹在这露珠里。周海以细腻的笔致凝结成的这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既是为周氏家族建立的生命纪念碑,也是一曲深情的故乡抒情曲。这样的文字是有思想、有温度的,也是我所喜爱和欣赏的。
是为序。
2021年1月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