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出荆入扬
顺着那人指的方向,确实看到了有一堆质量不如晋军的甲胄。
而且还都老旧了。
见状,管定心中才稍稍放心。
示意将士们入城把控要地。
首先要掌控就是城门和城墙,紧接着就是拔出敌方旗帜。
树立晋字旗。
在掌握住这两个关键的地方后,管定才命人往城里推进。
另外三个方向,也上演着类似的情况,因为孙述这个武昌督不见了踪影,索性全都降了。
孙述本想暂避锋芒,却不想,这一避却是直接把武昌给避丢了。
时至黄昏,晋军已占全城。
在没有完全占据武昌期间,孙述突然跑出来还带着一群人投降了。
被张廞给抓了献给了管定。
这个张廞就是那个首先开城门向管定请降那伙人的头头。
管定看张廞先是率众归降,又是擒获孙述,对其很是看重,便在战后诸将汇聚一处议事时,在王濬面前提了一句。
王濬对张廞兴趣不大,王濬现在是一门心思只想继续东进赶紧入扬州。
这里距扬州已经不远了。
这次汇聚一处,商议的事也是王濬在和王戎协商派多少人给王濬。
最终决定,王戎分兵六千千人给唐彬为先锋,王戎能力不如杜预,可不敢分两万给王濬,他还得留着兵力继续南征呢。
全给王濬,他咋办?
王濬没异议。
因为王濬也知道王戎能力不行,万一王戎这边因为兵少再出了什么事可就亏大了。
王濬这次没急着出发,而是在武昌休整两日,才继续行进。
这次入扬州,就要一鼓作气,直取建业。
在这两天里,孙述因为积极帮禁军统计户口和规劝那些不愿归降的吴军,算是帮了大忙,王濬和王戎商量后决定把孙述送回京师,交由司马炎决断是杀还是留。
孙述得以免死。
…
还未出发时,忽有一队人马从北方匆匆赶来,为首的是汝南太守冯紞。
冯紞能力平平,在军事方面上,甚至是远不如王戎,冯紞的到来,也是事先司马炎就安排好了。
让冯紞领汝南太守,带汝南军沿岸接应王濬,遇到王濬,冯紞便登船随王濬一同行进。
冯紞虽然能力平平,但很受司马炎的重用。
司马炎这么做的用意已经不言而喻了。
虽然有层层节制管控做保障,但司马炎依旧担心王濬会拥兵自重。
因为此时此刻,王濬可以管控调度的兵力是六路大军之最。
是最多的一路。
自然要派个亲信分分权。
冯紞的到来对王濬来说并没什么不妥,王濬此时脑子里没有其他的想法,一心只想攻克建业。
灭吴国,立不世之功,名留青史。
…
很快,王濬楼船继续出征。
路过寻阳,见到了占据了寻阳的陈慎。
王濬见寻阳已经攻克,还拔出了南岸营寨,未作停留,便打算继续行军。
这时,陈慎亲自策马来到岸边,对战船内的王濬喊话:“王将军,已入扬州,当速遣人与王公联络,再一同举兵挺进建业。”
陈慎口中的王公是指时任安东将军的王浑。
听完陈慎的话,王濬只回了一句:“战事吃紧,先攻为主。”
陈慎能是王浑的参军,自然也不是蠢人,立马就明白王濬这句话的含义了。
陈慎还想再劝劝,但王濬不听。
站在王濬旁边全程听完二人对话的唐彬从中敏锐的觉察到有一丝异样。
王濬不顾陈慎劝阻,执意按自己的想法继续行军,陈慎又说:“王将军军中可有粮食,不妨先休整一晚,也让将士们养养精神。”
陈慎确实是好意。
王濬看了看周围将士们的脸色,思索半天才说:“好吧,那便依陈将军所言,停军于此,休整一夜。”
入夜。
唐彬病倒了。
王濬被人连夜叫去,只见唐彬躺在床榻上,看着像是病的很重。
王濬忙问:“唐将军身体如何?病重否?需要回京吗?”
“不用。”唐彬摇摇头:“就是水土不服,天气转暖,我军多为北方人,不通江南气候,染病正常,怕是无法继续行进了。”
看唐彬的样子,王濬也不好执意让唐彬随军。
便点点头:“身体不适,自然要先治。”
“我麾下先锋军,便交由王将军你掌管,不可因我一人之病,而耽误了灭吴大事。”
翌日,唐彬病情加重,王濬只得留唐彬养病,自己带着唐彬的麾下军士继续出发。
好在有冯紞为伴。
管定在继续帮王濬拔出了岸上几个吴军的营寨据点后,见王濬仍没有联络王浑的想法,便直接带兵渡河登上北岸,去往横江王浑军驻扎的方向了。
而留给王濬的只有一封书信,向他陈述情况。
书信中,管定也在言里言外劝说王濬按规矩行事,先通知王浑,与其会师。
王濬不理。
自从出荆入扬后,王濬对于立不世之功的念头越发加重,已经完全把司马炎诏书抛之脑后了。
自然不会把管定这个牙门将的劝说放在心上。
···
在王濬过寻阳时,临近建业的横江,王浑也面临着大敌。
原来是孙皓坐不住,与晋军只有一江之隔,使得孙皓是吃不下喝不下,也睡不好。
连带着后宫都不怎么去了。
便派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和副军师诸葛靓,率三万兵抵挡晋军。
作为丞相的张悌,此战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兵的。
在南岸时,丹阳太守沈莹就曾对张悌劝言道:“晋在蜀地训练水军已久,举国上下齐心,定会率全益州之兵顺江而下。上流的城镇,自陛下后便未曾增兵且缺乏戒备,名将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将无法抵御啊。”
沈莹所言不无道理,但张悌不听。
见状,沈莹只得再劝:“而且晋国水军,也必定会到达此地,我们应集中众人之力,待敌渡江再与之一战。现在主动渡江迎战,恐怕不能取得胜利,如果兵败,损兵折将大势将去啊。”
沈莹苦苦相劝。
张悌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张悌也有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