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学与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理论篇

要点归纳

要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历史回眸

一九〇三年到一九一一年间的社会状况反映出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的严重后果。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原是很低的。但是在外国资本侵入中国以前,不少人还可以勉强地用各种方法来维持生活……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农村出产的土布就开始为廉价倾销的洋货所代替。其他如丝织品和瓷器本来都在出口货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时却都因出口的减缩和入口的增加而衰落下去。这样,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活路少了,同时清朝政府的捐税和地主的剥削反而加重,他们的生活自然更为困苦了。

女性织工(手工上色)

——吴玉章《论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预备立宪并没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也曾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孙中山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

相关链接:

纪录片《孙中山在北京的足迹》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续表

(资料来源: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三民主义的提出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要点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进行实际的革命活动,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爆发于1906年12月,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②广州起义(影响最大):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在激战中牺牲。其中72位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③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成都血案”使得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覆灭。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相关链接:

电影《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

内容: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②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③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地位:《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知 识 链 接

孙中山所设计的“三权分立”与西方政治体制的“三权分立”并不完全相同。第一,孙中山认为除了这三权外,还必须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加上“考试”与“弹劾”(或“监察”),形成“五权分立”。第二,西方政治传统中的“三权分立”,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最高权力之间的各自独立与相互牵制,三权之上,再无别的更高的权力;而孙中山所设想的“五权宪法”或“五权分立”,其前提是“权能分开”,“权”在人民,“能”在政府。“五权”都只是“能”而不是“权”,它们都不是最高权力,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政府职能,而最高权力都保留在人民手中。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座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闸门。

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相关链接:

纪录片《帝制的终结》

要点三: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孙中山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先后发动“二次革命”、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护法”运动、改组中华革命党为国民党等。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洞隐烛微

但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五四运动是干什么的呢?也是为着反帝反封建,但是也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

陈列在上海孙中山故居二楼走廊东面的《中国铁路全图》,是孙中山当年亲手制定的中国铁路规划。这个规模浩大的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也注定只会出现在地图上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从客观上说:第一,帝国主义列强绝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们名为“中立”,实则与中国封建势力联手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第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政治手腕娴熟,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最终窃取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对于他们的缺点,要从历史条件出发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