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光亮与黑暗
表扬与自我表扬
有一件事需要提一下,那就是他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的时候,遇见了当时有名的道教人士司马承祯。这个司马承祯,据说是南朝道教最重要的人物陶弘景的三传弟子。
唐代的皇帝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拉了《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作祖先,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人。而道教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也拉了老子作为祖师爷,这样一来,唐代的皇帝和道教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亲戚关系。是亲戚就得支持啊,于是道教在唐代成了热门,道士在唐代成了尊贵人士。这个司马承祯也被唐玄宗请进皇宫,亲自接见过。
李白和司马承祯之所以相遇,多半是因为李白听说司马承祯在江陵,认为机会难得,跑去拜见的。
这时候司马承祯都已八十岁了,啥人没见过,啥事没经过?一见这个一心想求仙学道的年轻人来拜访他,便尽拣他爱听的说,说得李白晕晕乎乎,飘飘欲仙,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这个老道夸他的话。
司马老道是怎么夸李白的呢?他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也就是说,他夸李白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一般的人。这是挠到了李白的“痒痒肉”,尤其是这司马老道还说,要与李白一块儿结伴遨游宇宙,这更让他心花怒放。你想人家司马承祯是什么人?一个皇帝都慕名接见过的道教大名人。他李白是什么人?当时不过是一个想着求仙学道的无名之辈,他能不激动?真是遇到了人生知己一般。
人家司马承祯好话说尽,李白自然也投桃报李,专门写了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这是一篇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文章,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把司马承祯比作希有鸟。
大鹏鸟,不用说,来自《庄子》的《逍遥游》,是自由精神的象征。那么希有鸟呢?则来自《山海经》,据说是昆仑山的一种神鸟,顾名思义,也就是和大鹏鸟一样,都是极其罕见的鸟,世上少有的鸟,一般人见不到的鸟。他用大量的篇幅,把大鹏鸟从宏伟气势到远大志向,到逍遥精神,夸了个遍,然后就遇到了希有鸟,又借希有鸟的嘴把自己好好夸了一下,“真是一只伟大的鸟啊”。接着又让希有鸟自夸了一番,俩人互夸完,觉得人世间的凡人庸人们目光太短浅,便约好一块儿到无边无际的太空翱翔。
李白非常看重这篇文章,年纪大了以后,又重新做了改写,也就是流传后世的《大鹏赋》,并把当年司马老道夸他的话郑重其事地写在了这篇文章的序言中,他是生怕世人不知道这样的话,生怕这样拍马屁的话被时间湮没,怕他那仙风道骨的形象不被后人所认识。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方面,他可谓是不遗余力。他说他当年写《大鹏遇希有鸟赋》就是为了“自广”,也就是自我推广,自我宣传。他倒也实话实说,一点不避讳。
有意思的是,他重新写了《大鹏赋》后,倒一下变得“谦虚”了,说这样做,“岂敢”让作家同行们阅读,“岂敢”想着不朽,只不过让儿孙们读读罢了。其实,他说“岂敢”,就是“我不敢谁敢”。他就是要让那些同行们看看,什么叫“大作”;让后人们看看,什么叫“才气”。他说,他看到前人写的《大鹏赞》时,“从心底里看不上”,这才是他真实的心态。他不是不会说谦虚话,他也会。但他的谦虚话说出来,像套话,如果不算作假话的话。
不过,说实话,难怪李白看不上别人写的有关大鹏的文章,只要看看他写的《大鹏赋》,就不会看上别人写的类似的文章。他的这篇文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他的才气、个性和豪情。他这哪是在写文章啊,简直就像御剑飞行俯视下界一般;这哪是写大鹏啊,分明就是在写他自己。他笔下的大鹏已与他融为一体,大鹏在自在飞翔,他也在自在飞翔。大鹏有多么奇异伟大,他就有多么奇异伟大。他在赋中说“我也不知道大鹏为什么能神奇怪异到这种地步,大概天生是这样吧”。我们也不妨这样说,成为他这样的人,写他这样的文章,大概也带有天生的性质吧!
先做后说的现实主义者
还需要一提的是他的扬州之行。按李白写给别人的自荐信中所说,他在扬州待了一年,大把地花钱,一年下来,光钱就花去了三十多万。
他原话是“散金三十余万”,这里“金”,当作“金钱、钱币”讲,多半是指当时最常见的货币——铜钱。当时物价极便宜,一斗米才十三钱,青州齐州一带更便宜,才三钱;一匹绢,才二百钱。李白一年花去了三十多万钱,这是个什么概念?[1]
当然,按李白的说法,他这钱,不是自己奢侈浪费了,而是都周济那些“落魄公子”了。
杜甫在诗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相当于一种美好的愿望,一个人道主义宣言。而李白呢,不发表宣言,他直接去做。当然,做了之后他也说。他属于先做后说的那种。而杜甫,则属于只说不做,或者只说但没机会去做的那种。
这哥儿俩当时并不认识,但似乎冥冥中已分好了工,杜甫负责发宣言,整天嚷嚷:要提高读书人的待遇,要让他们有房子住,要给他们涨工资。而李白呢,则闷声不响,整天拿着自己的钱袋子,忙着给那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发钱。从这个角度说,李白是现实主义者,杜甫倒是浪漫主义者。
李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这是在行侠仗义。他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侠客。作为一个侠客,如果整天只是瞎嚷嚷,不拿出点实际行动来扶危救困,那算什么侠客呢?
做一个真正的大侠,做一个像谢安、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都是他的梦想。这些梦想有内在的统一性,那就是都要救民于水火。或者说,不当官的时候,在民间的时候,他就做侠客;当上官了,进入朝廷了,他就做谢安、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当然,在李白看来,当侠客,不一定整天要打打杀杀,轻财好施、济危扶困也是行侠仗义。[2]
而杜甫,不论是当官不当官,都把自己当政治家看待:你听也罢,不听也罢,能实现也罢,不能实现也罢,反正我就是要关心国家大事,我就是要发表意见,就是要不停地嚷嚷。
什么是朋友
这一时期,李白还做了一件他一生都引以为豪的事情,那就是安葬他的朋友吴指南。
吴指南和李白是老乡,也是四川人,他们一块儿结伴到湖北旅游,不知什么缘故,吴指南暴死于洞庭湖上,这让年轻的李白大为伤心。按他后来的叙述,大夏天的,他趴在吴指南的尸体上,像死了亲兄弟一样大哭个没完,到最后,眼泪也哭干了,还是哭,最终血也哭出来了。谁想把一只老虎也哭来了。
我们的诗人曾吹过“一箭两虎穿”,武艺高得不得了。此时面对老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一没动刀剑,二没动弓箭,他是“坚守不动”。也就是说,任你虎视眈眈,我自岿然不动。即使让你吃了,我也要和我的朋友在一起。不知老虎是被他的这种精神打动了,还是被他可怕的样子给吓着了,反正最后的结果是,老虎退却了,李白胜利了。
李白把他的这个朋友埋在了洞庭湖边,便按照既定路线,到南京一带继续游玩、跑官。
但他并没有忘了这哥们儿“尸骨未安”:毕竟洞庭湖边只是一个暂时的“家”。他一定要给这个朋友找一个永久的安身之所。
几年后,当他漫游结束,再次来到洞庭湖时,便把吴指南的尸骨挖出来,发现它们竟然“筋肉尚在”,也就是说,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擦干眼泪,用一个包裹装了,没日没夜地跋涉,无论白天晚上,把吴指南的尸骨行坐不离地带在身边。
这绝对是一个侠客的做法。背了尸骨千里迁葬,这样的事,换作杜甫、白居易他们,会这样干吗?
但这时的他已不是昔日的李太白,可以一出手,就是千金万金。这阵子,他的口袋已经瘪了下来,或者更准确地说,已是囊中空空。这时候,他有当侠客的心,却没了当侠客的经济基础。
他只好厚了脸皮,到处借钱。最终,是靠借来的钱,他才把他昔日的好朋友吴指南迁葬在了湖北武汉一带。
这件事,说起来就像武侠小说,但李太白把它郑重其事地写在了给别人的自荐信中。什么叫朋友,什么叫义气,李白用他的行为作了很好的诠释。
当然,他之所以在信中把这件事写出来,是要告诉别人:我李白是一个够朋友、重义气的人,你们提携了我,我一定不会忘恩负义,一定会报答你们的。
只不过,那些收到他的这些自荐信的官员,并没有被他的这些事迹感动。
有时候,自我吹嘘过度会起负面作用。李白当时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3]
落花一朵天上来
还需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李白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叫“金陵子”的女人。这个名字,多半是李白为她所起。她在认识李白前,多半是一名歌妓。
对于这位女孩子,李白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诗,记叙他们的相遇相识。起首他就说:“你是南京城东谁家的女儿,为什么在窗外像卓文君一样偷听着琴声?”[4]
这里透出一点消息:他与金陵子相遇,多半是在南京东城,也多半是在青楼这种场所;而这个女孩子,作为歌妓,不用说,也和卓文君一样,对音乐相当精通。而她呢,多半听说隔壁来了一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想来瞧个究竟吧?
这一瞧可好,从此她的生命和一个叫李白的大诗人纠合在了一起。这恐怕是她万万没想到的。就像卓文君当年,万万没想到在她守寡的寂寞岁月中,会从天而降一个司马相如吧?
有意思的是,在见面之初,她就让李白想到了卓文君。也就是说,一方面她很漂亮;另一方面,她让他想起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韵事。他是深受司马相如一生事迹影响的人,多半会想:司马相如能,我为什么不能?他也想拥有自己的卓文君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觉得这个女孩子,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不过,在诗人嘴里,他可不这么说。他说的是“落花一片天上来”。这金陵子给他的感觉,是天上飘落的花朵,有着非人世间所能有的容貌和气质。在当时他的眼中,也许和仙女下凡一般吧?这倒和他这个“谪仙人”正般配。[5]
不过,这个金陵子多半不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而是楚人,也就是湖南湖北一带的人,似乎是流落到南京来的。因为李白一则说她这朵“仙花”随人渡江而来;再则说她唱歌用楚声,而不是吴侬软语[6];三则说她用吴语唱楚歌,唱不完整。他们认识时,她多半刚来南京不久,吴语还没完全学会。
但我们的大诗人却觉得她唱歌的时候,即使没唱成,举手投足也充满了娇羞之情,惹人怜爱。他用了“娇不成”“最有情”这样充满了男性眼光的词语来形容。只能说,我们的大诗人在这个千娇百媚的小姑娘面前动情了。[7]
也许是他的英雄主义、侠义精神作怪,在这个娇柔的女孩子面前,他生出了要保护她的念头。但也许更根本、最主要的是他爱美的心理作怪。他要和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在一起,不论是山水,还是女人。
他不是一向自比谢安吗?谢安带着歌妓到处游山玩水,他为什么不能?他是敢想敢做的那种人。从此以后,他确实是把这个女孩子带在身边了。[8]
当然,不是娶她做老婆,而是让她做自己的歌妓。这是那时贵族、文人们的习俗。李白在这方面尤其没能免俗。今天我们读他的《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就明显感到,这个金陵子,并没被他作为爱着的人,而是被他当成了炫耀的物品。这个卢六来了,他让金陵子出来相见,把她比作了那个和楚怀王有云雨之欢的“巫山神女”,在李白眼中,她是什么?[9]
他这样的人,让他一辈子守着一座山,即使秀色甲天下的峨眉山,他也会发疯;让他一辈子守着一个女人,即使她是天仙,他同样也会发疯。
他就是这样的生命,他只能给这些他所经过并为之惊喜的山水一点时间,也只能给他所爱过的女人一段感情。他不属于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女人,他只属于他自己。
虚无感的诞生与征服
这一时期,他欣赏了美景,得到了美女,还认识了一批新的朋友,可这些,带给他欢乐的同时,似乎也让他想到了这种欢乐的短暂性。一股生存的虚无感开始在他内心弥漫。
在绍兴,他面对越王勾践当年征战的遗迹时,想到的是:勾践当年破吴归来多么风光,一起出征归来的那些战士们多么风光。现在呢,他们在哪里?当年这儿的宫殿里满是漂亮的宫女们,现在呢,她们又在哪里?只剩些鹧鸪飞来飞去呀。[10]
他的潜台词很明显:百年后,我又在哪里呢?
而在苏州,他感到的是:当年吴王的宫殿现在长满了欣欣向荣的杨柳,采莲女们也在明媚的春光中唱着欢快的歌儿,谁还会想到当年这儿曾经有过一个叫西施的人呢?只有照在江面上的月亮,当年倒也曾照见过她。[11]
他的潜台词也很明显:百年后,谁又会想起我呢?
他一定痛心地想到了:再伟大,再有名,也会死亡,也会成为陈迹,也会被人忘却,不朽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奢望。难道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的隔膜,连接它们的,只能是那轮明月?既然如此,那么他还有必要追求伟大,追求不朽的声名吗?那么人生的价值又何在呢?
面对着历史与现实,他不得不把自己摆进去,不得不追问自己。如果他给不出这个答案,那么他的人生历程也就无法继续下去。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他登上了南京城西的一座高楼,望着这座六朝古都,遥想着它的历史,也望着头顶的那轮明月,沉吟着,久久不愿离去。
就是在这个夜晚,他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是他深深思考的结果。主要是两句话。
一句是“古来相接眼中稀”:古今能够相知相交,进行深层次沟通的,很少很少。他指出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他在绍兴感受到了,他在苏州感受到了,他在南京也同样感受到了。
但他随即又告诉了我们另外一句话——“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在久久地想念着那个数百年前的诗人谢朓。不是说伟大的人也会被人遗忘吗,那我为什么依然还会想起他呢?不是说历史和现实的沟通很困难吗,那我为什么几百年后还会那样亲切自然地吟诵他的诗句呢?我与古人的交流为什么就会这么畅通无阻呢?
他似乎感到了,他是那很少的能与古今伟大人物交流的人之一。在他这里,古今是连通的,他随时都可以在时光隧道中与古人相约相交流。
他也感到了,有形的宫殿迟早会坍毁,有形的功勋迟早会褪色,只有从高贵心灵中产生的精神性的东西,才会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而不朽。[12]
不朽的是心灵,是精神。
这无异于给他指出了一条路。当他再次面对谢安他们的坟墓时,他的那种人生虚无感减轻了。他依然有悲伤,比如他依然在说“怅然悲谢安”。他悲的理由却很有意思:“我的歌妓现在还貌美如花,你的歌妓却早已埋在了黄土堆下。”他表面是说歌妓,其实不过在说:当年威名远扬的你早已死了,而我在今天还活着。面对已死去三百年的你,我是什么态度呢?我并不认为你已真正死去,依然要和你喝几杯,要“同所欢”。这是和他心目中的偶像“同所欢”,也是和历史“同所欢”。他已有了与历史沟通、与历史“同所欢”的能力和自信。
这时候,他不但要喝,喝大了,还要跳。他跳的是少数民族舞蹈。这多半是他在四川家乡时学的。从这里我们也知道了,他在家乡,不但学诗学剑修道,还学舞蹈,兴趣可真不是一般的广泛。他是那种干什么事都特别容易投入、容易忘我的人。最后,他越跳越兴奋,连头上的紫绮冠也给跳掉了。
这哪里还有什么悲伤不悲伤呢?这哪里还是一般人在坟墓前的行为呢?
反正,他最后的结论是:你威风也威风过了,潇洒也潇洒过了,现在看俺李太白的了。[13]
他似乎暂时走出了虚无的阴影。
注释
[1]参见《新唐书·食货志》。
[2]《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3]《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既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4]《示金陵子》:“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5]《示金陵子》:“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渡西江水。”
[6]《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四:“小妓金陵歌楚声。”
[7]《示金陵子》:“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8]《示金陵子》:“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9]《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一:“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10]《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1]《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2]《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3]《东山吟》:“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