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生与出身
与生俱来到死不休的传奇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甚至,他本身就是一部传奇。这部传奇,从他还没出生就开始了。
据说,李白出生的那天晚上,他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故生下来就给他取名为“白”,用“太白”来作字。[1]这个梦,多半是李白吹出来的,或李白的崇拜者们想当然臆造出来的。但不管怎样,他的崇拜者们从此认定他就是太白金星转世,而且还堂而皇之以序言的形式写在了他的诗集前面,似乎在向人们陈述一个事实,一个真理。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天上的星辰下凡,才可以如此才情横溢,光芒四射。
不但如此,他或者他的崇拜者们还说过这样的故事:他小时候,一天晚上梦见自己手中的毛笔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梦笔生花”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从此,他就才思敏捷,写什么都不在话下了。这和那个“江郎才尽”的江淹有点像。江淹是梦见神仙给了他一支笔,而我们的大诗人做的梦要更进一步,不但有笔,还要让笔开出花来。只能说,他的梦也像他的诗一样,充满着奇幻的色彩。
而他此后的一生,更是传奇。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所收录的那些“外记”“逸事”之多,几乎没有哪一个诗人可与之相比。他简直就是个绯闻大家。
而有关他的死,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喝醉了酒,看到水中的月亮,便跳到了水中,要去“捉月”。不用说,这是后人的想象。当然,也怪不了后人,谁叫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到月亮,把它写得那么富有人性,像是他的亲人,甚至情人呢?[2]
他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当时的情形下,小诗人一般不会有所谓的传奇故事,即便有,也很难流传下来。只有大诗人,特别是像李白这种在当时就引起众人瞩目的大诗人才有故事,也才有可能流传下来那么多故事。他的诗流传了一千多年,他的人生也以小说、故事、传说等形式流传了一千多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众诗人。
故乡啊故乡,你在哪里
但就是这样的传奇人物,在哪儿出生,却成了谜,引发了后世一大批猜谜活动。
有人说他出生于山东。比如李白的好朋友杜甫,就直截了当地在诗中说“山东李白”;中唐元稹也照猫画虎,在文章里也斩钉截铁地称“山东人李白”[3];而我们的正史《旧唐书》,也同样特相信老杜,觉得这样忠厚的人,绝对不可能说谎,便“秉笔直书”说李白是“山东人”。可翻开《李太白全集》,什么“学剑来山东”啦,什么“我家寄东鲁”啦,到处可见,老杜是不是在说他的老大哥当时居住在山东呢?
有人说,他出生在四川江油,是个正宗的四川人。这有大量的证明。如为李白诗集写序的魏颢,不容置疑地说李白生于四川。李白本人也有大量有关四川的诗文。他晚年漂泊于宣城,孤苦无依时,想起的也是“三巴”——今四川部分地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但李白回忆的四川是他的出生地,还是生长地呢?还是出生地兼生长地呢?[4]
也有人说,他出生于碎叶。这是后人的考证。但碎叶在哪里,又争了个不可开交。有人说是西域,有人便推断说,李白曾经是个胡人,外国人。最后大名鼎鼎的郭沫若也加入了这一猜谜活动。他说,你们都说错了,李白不出生于四川,也不是什么胡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他不出生于今天的中国,而是出生于中亚碎叶,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这在一个时期内几乎是“一锤定音”,成了公论。也就是说,他曾经是个“海外华侨”(当然,这是玩笑。当年的碎叶也是中国的地盘)。只不过,在很小的时候,他就随父亲来到了四川,学起了四川话(今天,李白的诗如果用四川话来读,也许更接近李白吟诗的面貌)。幸亏他回来了,要不然,中国历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但究竟谁说得对,恐怕也只有李白最清楚。李白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都熟悉。可是,谁又知道,在明月皎洁的晚上,他所思念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呢?
说不清的身世
李白多次对外宣称,自己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而且还是西凉开国之君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这一宣称可是非同小可,因为唐王朝李氏家族正是来自凉武昭王李暠这一支。也就是说,李白一下子和皇族成了一家子。
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崇拜者范传正是李白这一自称的有力支持者。李阳冰在李白诗集的序言中,毫不含糊地下了这样的结论:李白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他们的先祖,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只是到了后来,他们这一支被贬到了碎叶,和中原的李家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前后五代人都成了平民老百姓。[5]
中唐的范传正似乎听到了当时一些人对这一说法的质疑,补充说,他们这一支回到四川后,谱牒(相当于今天的家谱、户口本之类)找不到了,在皇家的宗谱上也就登记不上了。所以,你让李白拿出这一最有力的身份证明来,那是不可能的。
但李阳冰的说法多半就来自李白本人;范传正的说法,从他的序言看,来自李白的儿子。李白儿子的说法,多半还是来自李白。所以,归根到底,这种说法,源头还是李白对外的宣称。[6]
对于李白的这种说法,有正反两派意见。
反对派的意见是:李白是胡吹冒撂,乱往自己脸上贴金。他的这些说法,就像他的许多诗一样,都是想象的产物,根本不可信。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人,那是时代的“通病”。当时的人特别看重门第,出身高门望族,就高人一等;出身寒门贱族,就被人看不起。那些出身低微的,也就学了乖,只要姓李,就自称是“陇西人”或“赵郡人”;只要姓杜,就自称是“京邑人”。这样,脸上才有光,才不被人瞧不起。只不过,李白比别人更能吹,他不仅吹自己出身陇西成纪,还吹自己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这样一来,就和唐玄宗他们扯上了关系,因为唐玄宗是李暠的十一世孙。他这一吹可好,论起辈分来,他比唐玄宗还高两辈,一下成了唐玄宗的爷爷辈。
他为了坐实自己的尊贵身份,还和那个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拉上了关系。原因很简单,李广是李暠的远祖。在他的逻辑中,认下了李广,也就是认下了李暠;认下了李暠,也就和李世民、李隆基他们成为一家子啦。[7]
这一派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给皇族管家谱的宗正寺不承认,相当于官方的态度很明确,你李白和我们不是一家子,别往我们这个圈子里硬凑;二是李白自己也往往自相矛盾。这一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他和李家那些人交往留下的诗一条一条拉出来,结果发现,他见了他那些所谓的“孙子”“重孙”,立马降了辈分,称人家为“族叔”“族弟”之类。反正,一见当权的李家人,他这个辈分不低的李家人,一下子“识趣”起来,“谦虚”了许多。反正,今天看这样的比较,如同参观李白谎话大展览,让我们信还是不信呢?
但有人又说了,当时的谱牒,你家记的和我家记的,不一定就一样,有差异才正常。李白这一支的谱牒早就丢失了,李白本身就没有李氏的谱牒,他又咋能搞得清他与那些皇族的关系呢?他只能看情况,随便说。是不是这样呢?还是说不准。
肯定派的说法是:李白没胡吹,他是实话实说。他确实是飞将军李广多少多少代子孙,是凉武昭王多少多少代子孙。也就是说,他和李世民、李隆基他们就是一个祖先。他这个皇亲贵胄之所以流落民间,有着尚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但在没有新的证据以前,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李白,相信李阳冰,相信范传正他们。也就是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这一派中的一支为了证明李白、李阳冰、范传正的说法并非谎言,继续深挖细掘,认为李白祖先之所以流落民间,且不被后来朝廷承认,与他的曾祖(究竟是谁,这一派也争论不休)、诸李宗室和徐敬业“倒武”——起兵反对武则天集团有关。骆宾王的那篇有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这一政治事件的产物。“倒武”失败后,他的曾祖等人自杀或被杀,其子孙被武则天改姓“虺”——毒蛇。在武则天眼里,这些反对他的李姓宗室,都是些蛇蝎心肠,对他们手软,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杀的杀(主要是组织者、参与者),流放的流放(主要是他们的子孙),并且“籍没者五千口”,也就是注销他们的户口档案,销毁他们的家谱之类,让他们从此成为“黑户”,成为没“身份”的人。过上多少年后,你就是想证明你是李氏皇族,也没凭据,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不得不说,这一招真够绝啊,你想“归队”,都不可能。
李白的祖父即在流放和“没籍”之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出,武则天退位,改“周”为“唐”,大赦天下。李白的父亲在碎叶听说后,便带领全家返回中原。谁想回来后,才得知“反逆”子孙们不在大赦范围内。李白的父亲便逃到了四川绵州(今江油)。742年,也就是李白四十二岁时,唐玄宗下令清理皇族户口,漏办的可以补办。但李白此时空有一张嘴,没有“谱牒”一类的证明(这都是武则天的“功劳”),咋说人家也不承认,以至于一辈子只能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出现在大唐的历史中。[8]
这一派同样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让我们信还是不信呢?
父亲啊父亲,你叫什么
李白姓李,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对李白的父亲而言,却曾经是个问题。
据说,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他的祖先逃到了碎叶,在那儿隐姓埋名,也就是说,原来姓李,到碎叶却改名换姓了。就这样,李这个姓,暂时离开他们这一家族近百年之久。
直到705年,也就是李白虚岁五岁时,李白的父亲才带领他们一大家子(李白在众兄弟中排行十二,人称“李十二”。可见他们这一支人口不少),潜回到四川绵州昌隆县清廉乡。李白后来自号“清莲居士”,也许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他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
当时这儿属于穷乡僻壤,李白的父亲多半还是怕引人注目才来这儿的。这一点,还是像个逃犯的所为。
但到了四川,李白的父亲做了一件形式上影响李白一生的大事:把李姓恢复了,他们一家又开始姓李了。不然的话,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大诗人李白,怎好对人宣称他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呢?而李白后来之所以能够两次娶前宰相的孙女为妻子,恐怕与他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有关。所以,他的父亲没白“复姓”。李白也非常看重自己的这个出身,几乎念念不忘地念叨了一辈子。谬误重复上一千遍也会有人相信,更何况还不一定是谬误呢?不管怎样,他一定就像巴尔扎克相信自己是贵族出身一样,十二分地相信自己就是那个遥远的凉武昭王的九世孙吧?
但李白的父亲叫什么,今天依然是个谜。我们只知道当时的人称他叫“李客”。这个“客”,无非是外来客、外乡人的意思,并不是他的名字。但这个外来客,并不是大老粗,也是读书人,只是一直没有做过官。是不想做官还是不能做官?如果他的“反逆”后人身份属实,或犯下过什么罪行的话,他似乎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隐姓埋名、隐居山林了。
据李白后来回忆,父亲留给他的“美好印象”之一,就是让他背诵他的老乡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看来,他的父亲口味不浅,喜欢这个汉代人铺张扬厉的文章。他不知道,这无形中影响了他的这个宝贝儿子,以致他一生都把司马相如这个老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不过,按照郭沫若等人的考证,他的老子也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个富商,买卖做得相当大。说白了,李白和陈子昂一样,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他身上也有着相当鲜明的富二代特征:把钱不当钱,动不动就挥金如土。据说他到扬州一带游玩,不到一年,就挥金三十多万。这样的巨资,会使官宦子弟杜甫见了“吐血”的。他之所以动不动就说“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财团:他的老子,他的几个兄弟,都经商,大把大把的银子会从他们那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的手中。
但他家有钱归有钱,作为商人,地位并不高,他们交往的似乎更多是底层老百姓。李白自己也说过,他经常和打鱼的、做买卖的混在一起;就是隐居,也从不和尘世隔绝。该喝酒喝酒,该唱歌唱歌,该打猎打猎,没必要做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状,把自己搞得那么清高。可以说,从文化气质上讲,他身上有贵族气。但从身份、从心理上讲,他是一个典型的平民。[9]
注释
[1]见李阳冰《草堂集序》。
[2]见王定保《唐摭言》。
[3]见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薜华醉歌》,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4]《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5]见李阳冰《草堂集序》。
[6]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7]见《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8]王辉斌:《李白研究新探》,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14页。
[9]《与贾少公书》:“混游渔商,隐不绝俗。”《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所以青云豪士,散在商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