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命之学
1.反因循:给你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想要立命,先决条件是“反因循”。
“因循”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沿袭、守旧、懒惰、不愿意改变。那么,从字面上说,“反因循”就是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创造。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你都不愿意改变,也不愿意去创造,那怎么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天下聪明俊秀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修养自己的德性,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是因为被困在了“因循”这两个字里,而耽搁了一生。
这句话里有两个含义:第一,再聪明的人,如果不愿意在自己的品德上不断精进,在学业上不断学习,那么也很难过好这一生。第二,不愿意精进和学习的原因,是困在了“因循”这两个字里,而不愿意精进和学习,所以耽搁了一生。“反因循”意味着这样一个信念:通过精进和学习,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信念也可以这样表述:每一个人的才能、命运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终身学习,就可以改变你不如意的状况,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袁了凡这个信念,是被云谷禅师的一句话点醒的。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了这么一句话:“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你二十年来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一点儿都不曾想到可以有别的活法,难道不是一个凡夫吗?云谷禅师为什么要对袁了凡说这句话?这要从袁了凡的经历慢慢说起。
袁了凡,原来的名字叫作袁表(后来改为袁黄),号学海,一般人叫他袁学海。明朝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元1533年12月26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的魏塘镇东亭桥,祖籍是江苏吴江。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按照父亲生前的心愿,他走上了学医的路。
不久,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与他相识,说袁学海是当官的命,并且精确地说出了他什么时候会考取什么功名,什么时候能当上什么官。于是,袁学海走上了科举和当官的道路。神奇的是,他走的每一步,都逃不出孔先生算出来的命数。因此,他觉得人生就是那么回事,一切都是命定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袁学海前往南京栖霞寺拜访了老乡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知道他的情况后,首先就对他说:没有想到你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二十年来的人生居然被一个算命先生给算定了。
这句话传达了很强烈的信息:
一般人之所以一辈子过得平庸,甚至不如意,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叫“命运”的格局里。
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
袁学海决定改变自己,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了凡”,意思是要了结凡夫的生活。今天,很多人遇到逆境,会请大师改名,以为改名就会带来好运。改名会不会带来好运呢?会,又不会。如果你只是请人改名,但是并没有改掉你原来的心念和行为,那么改名只是起到心理暗示作用,因为你相信改名会有好运,所以会觉得改名之后,顺利了很多。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然后你会觉得是这个名字不灵了,这个大师不灵了,便再去找新的大师,找新的改运方法,最终一辈子就在求神拜佛中浑浑噩噩地度过。只改了名,实际上还是命运的奴隶。
袁了凡改名,改掉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改掉了旧我。但他仍保留了本来的姓氏“袁”,因此他其实是在接纳了我之所以作为我的基础上,又重生一个新我。他改名“了凡”,想了断的,无非就是因循的轮回,是附加在生命之上的框框和桎梏。
从袁学海到袁了凡,是从因循到反因循,这就非常简单地指出了两种人生道路:一种是相信命运,固定在某种格局里,是被规定的,是因循的道路;另一种是相信生命,相信生命的系统是开放的,不断成长的,是由自己去创造的,是反因循的道路。
你想要走哪一条道路呢?袁了凡告诉他的儿子,很多人以为只能走因循的道路,但其实他们只要愿意,都可以走反因循的道路,都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
因循与反因循的划分跳出了关于命运的传统话语模式,完全不理会命运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而是把“命运”还原为“生命”本身,回到生命本身具有不断成长的特性这个基本点,专注于如何让生命成长。就生命成长而言,不同的“相信”开启不同的人生模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固定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变量,你怎么理解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改编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堪称完美的作品之一。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每年都会重温一遍。电影的剧情并不太复杂,讲的是一个叫安迪的人,因为妻子和她的情夫一起被谋杀,而被怀疑是凶手。虽然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所有证据都指向他的情况下,还是被作为杀人犯关进了监狱,开启了痛苦且了无尽头的服刑生活。但安迪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并凭借自己的信念和耐心,最后不可思议地逃出了监狱。
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活在世俗社会里,活在各种制度下,其实就是活在各种“监狱”里,普遍患有“体制症候群”。小说借叙述者雷德之口这样描述“体制症候群”:“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模式化的、被规定的一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仍然生活着像安迪那样的人——“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他们在努力克服这种“体制症候群”。因循的道路就是被体制化的道路,反因循的道路就是反体制化的道路。体制化、因循意味着被工具化,反体制、反因循即拒绝工具化。我们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因循和反因循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循是固定型思维,反因循是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终生成长”的概念,认为人的命运之所以不一样,是由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以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放弃了学习和挑战,经常一蹶不振;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是可以提升的,因而会抓住一切学习和挑战的机会,不断找到下一个努力的方向。
一旦选择了因循的路,你的人生就已经失去了希望;而当你跨出去,走出反因循的第一步,你的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