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是真穷啊
乾清宫。
“皇爷爷,我能行吗?”
朱雄英吞了吞口水,这不过才一夜的时间,自己又从东宫嫡子变为了皇太孙。
一个称呼的差距,却天壤之别。
这是要他做大明储君啊。
朱元璋毫不在意地摆摆手,满脸笑意:“不是还有咱嘛,爷爷再撑个十年八年,也能把你给教好咯,现在开始批阅奏疏吧。”
话音刚落,外边的小太监立马送来一大叠奏疏。
“这是通政司刚刚送来的,大概有八十多本,请太孙阅览!”
小太监恭恭敬敬的将奏疏放在书案上,低头退了下去。
朱元璋语重心长道:“你眼前的这张桌子,是你爹跟着爷爷批阅奏疏时用的,今天你继承了你爹的衣钵,就要学你爹,做个明君,造福大明百姓,听见了没?”
“听见了。”
朱雄英缩了缩脖子,这真的是赶鸭子上架啊。
他虽然识字,但让他直接处理政务,真的可以吗?
不过看朱元璋的样子,确实是老了,如果按照历史进程来推算的话,他也就只剩下六年的寿命了。
急,真的很急。
培养一个国储,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今天开始,你饿了就在乾清宫吃,困了就在养心殿睡,三日一朝,五日一会,你都跟着咱去日临群臣,至于其它时间,你要用心批阅每一份奏章。”
“没有我的允许,不可以离开乾清宫一步。”
朱元璋咬了咬牙,开口说道。
他本不想这样,可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他真的很不放心,自己哪天要是真不在了,这小崽子能镇得住群臣吗?
实在不行,那就......朱元璋想到此处,眼睛微微一眯。
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有些事即便他不愿,也必须去做。
朱雄英听见声音,神色一顿。
迎着朱元璋的目光,说道:“皇爷爷放心,孙儿一定竭尽全力,护我大明,百代千秋。”
“千秋?哈哈,好,好!大话谁都会说,干活吧!”
朱元璋早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心中清楚什么千秋万代,也不过是幻想罢了。
朱雄英没有再说话,放平心态拿起一份奏疏翻阅。
爷孙俩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各自批阅奏疏。
从天明一直到天色放暗,而外边当值的小太监,还在不停的送奏疏进来,似乎这些奏疏永远都批不完一样。
......
一份户部的奏章,被朱雄英拿在手中。
“太子亡故,举国同悲,噩耗突袭,户部钱粮抽支困难,一场丧事,国事危危,洪武二十五年户部空额已达二十八万两!
臣请陛下!
剪裁军度,减赋加税!”
落款处写着,户部尚书:赵勉!
这名字好像在哪听说过……
朱雄英暗暗思索片刻,随即抬头看了眼朱元璋,正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老爷子,似乎察觉到有目光注视自己,抬头望去,面带笑容道:“大孙,怎么了?”
“皇爷爷,这封是户部的奏疏,他说父王殡天,朝廷没有预算,耗费超支,如今户部已经缺额二十八万两银钱,希望皇爷爷能减赋加税!”
“哦?呈来看看。”
朱雄英拿着奏疏送到朱元璋面前,将奏疏摆在御案上。
朱元璋目光下沉,只打量了一眼,开口道:“户部年年都缺钱,没什么干系,如今百姓生活虽然好转一些,但也不能给百姓增加负担,这笔钱从内帑支取吧。”
“至于削减军度,此事万不可允。大孙切记,不能掌握军队的帝王那就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摆件而已,这句话你要谨记在心,传于后世子孙!”
“为君者,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军队不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更不可假于他人之手!”
朱元璋谆谆教诲着。
在他看来什么都可以舍弃,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军队,那是万万不能放权的。
朱元璋之所以敢对文官视如草芥,对勋贵举起屠刀,全赖两点:
一,对军队的绝对掌控权;
二,大明建国没有任何世家大族的影子。
“皇爷爷的教诲孙儿铭记五内,只是对户部这个奏章孙儿却有点不理解。咱们大明富有四海,却年年用度不足,若都要从皇室内帑出钱补贴,那皇爷爷你就算是有金山银山,也早晚有一天要被补贴干净的啊。”
朱雄英眉心紧锁,满脸迷茫。
内帑有多少钱,他不知道,但若是年年都要皇帝开内帑补贴朝廷用度,朱雄英相信要不了多久,内帑就能跑老鼠了。
再多的钱,也挡不住朝廷这么大的窟窿啊。
朱元璋叹息一声,从案前站起身,佝偻着腰向前走。
“自爷爷开国到一统天下的这二十余年,天下万民死伤无数,如今已是洪武二十五年,从爷爷加入红巾军算起,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时至今日,我朝人丁在籍数量,也不过一千三百万户,勉强能与前元时期持平,初期的战争早已耗尽民生了啊。”
“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百姓更是如此。大孙啊,治国如烹小鲜,得耗费心血方能见成效,爷爷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对百姓的赋税也是一再减免。
而自从大明立国至今,天灾不下三十余次,波及行省郡县三百之数,朝廷要赈灾,要免税,要稳定民心,要扫荡北元......就是有再多钱,都不够花费的啊。”
朱雄英目光一顿,口中好似能放下一枚鸡蛋。
如今才是洪武二十五年,天灾不下三十次,波及之广,竟覆盖三百多座郡县城池?
这是什么样的数据?
“都是大的灾害吗?”
朱雄英吞了吞口水,低声询问。
“都是大灾,黄河改道、长江决堤、赣江决堤、狂风骤雨!洪武十五年河南大旱,死伤民众多达二十余万,你可知整个河南也不过百万人口。
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爷爷布衣起家赤贫出身,而你在民间十年,也算知晓百姓之苦,生存已是不易,以后这种增加赋税,给百姓增加负担的事情,永远不要再提!”
朱元璋望着星空,想起幼年父母草草下葬的场景。
心中犹自还在滴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