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病因是导致机体发病的原因或诱因的总称。皮肤性病种类繁多,病因病机复杂,但常见病因主要为六淫、毒邪、虫咬、饮食、七情、体质、外伤、瘀血、痰饮等。
(一)外感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总称。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随自然界季节时令更替而出现的六种气候,称之为六气。但如果六气发生太过、不及、反常,或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六气就作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时六气即称之为六淫。
1.风邪 风为春令主气,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为皮肤性病常见病因之一。人体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人体,郁于皮肤之间,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而致病。风邪可单独致病,亦可与寒、热、湿、燥等邪气相合致病。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概括为:
(1)风邪趋上,其性轻扬、开泄。因此,风邪致病多侵犯人体头面、上部,如脂溢性皮炎等;并使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善行而数变。故风邪所致皮肤病常发无定处,游走不定,骤起骤消,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3)风为阳邪,其性燥烈,常易损伤阴液,致肌肤失养。故风邪所致皮肤性病可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皲裂,如寻常型银屑病、皲裂型足癣等。
(4)风性主动。故风邪所致皮肤性病常表现为瘙痒无度,搔抓不止,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5)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合并其他邪气侵袭人体,成为复合病因,如风寒之邪、风热之邪、风湿之邪。
2.寒邪 寒为冬令之主气,故寒邪致病多发生于冬季或冬季加重。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概括为: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所致皮肤性病,束表则卫阳不振,皮损色白,伴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入里则脏腑阳气受损,皮损色白,肌腠不温,伴相应脏腑阳气受损的症状。
(2)寒性收引,侵于腠理皮毛,致毛窍收缩,卫阳闭束。故寒邪所致皮肤性病皮损常见色白、青暗或发绀,如冻疮。
(3)寒性凝滞、主痛,侵入经脉,致气血运行凝滞。故寒邪所致皮肤性病可有疼痛或麻木感,遇冷加重,得热则缓,如硬皮病、雷诺现象等。
(4)寒邪常与其他邪气兼夹致病,形成复合病因,如风寒、寒湿之邪。
3.暑邪 暑为夏令之主气,其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可概括为: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蕴结于皮肤肌腠,常致疖、痱子等。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故暑邪所致皮肤性病可伴有口渴、气短、便干溲赤等症状。
(3)暑邪多夹湿邪致病,暑湿之邪是夏季常见的复合病因,如暑湿之邪蕴结于皮肤肌腠可致脓疱疮、痱子等,伴见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困倦等症。
4.湿邪 湿为长夏之主气,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概括为:
(1)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故湿邪所致皮肤性病,常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疹。
(2)湿性重浊、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湿邪所致皮肤性病常见于下肢、会阴,如足癣、阴囊湿疹等。
(3)湿邪常与风、寒、热邪夹杂致病,形成复合病因,如湿热之邪所致湿疹、带状疱疹等。
5.燥邪 燥是秋令之主气,有温、凉之分,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概括为:
(1)燥性收敛、干涩,易伤津化燥生风,故燥邪所致皮肤性病多表现为皮肤干燥或皲裂,毛发失荣,瘙痒无度,如瘙痒症、皲裂型足癣等。
(2)燥易伤肺,因肺合皮毛且为娇脏,燥邪侵袭皮肤肌腠,易损伤肺津,故燥邪所致皮肤病可伴有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等症状。
6.火邪 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火热皆可化毒。火热之邪,可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邪入里化热而成,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概括为: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火邪所致皮肤性病多发生于头面、上肢,如单纯疱疹。
(2)火为阳邪,其势急迫走窜,故火邪所致皮肤性病多发病急,发展快,容易扩散,如面部疖(痈)、颜面丹毒等。
(3)火为阳邪,易灼伤经脉,迫血妄行,故火邪所致皮肤性病可出现血溢脉外的出血、紫癜等。
(4)火为阳邪,易损伤津液,故火邪所致皮肤性病可伴有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赤等症状。
六淫发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火)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或三种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如风热、风寒、风湿、湿热、风湿热、风寒湿等。地理环境亦可使六淫外证出现差异。六淫在发病过程中,既可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可化火化热;暑湿久羁可以化燥伤阴等。
除了自外界感受六淫之邪,脏腑功能失常时亦可产生类似风、寒、湿、热、燥邪所致的证候,称之为内生五邪。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内生五邪,则又易感六淫之邪,形成内外合邪。
(二)毒
毒又称毒邪,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致病病因,毒邪一般可分为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两大类。导致皮肤性病的毒邪常为外感毒邪,包括虫毒、药毒、食毒、漆毒、六淫化毒、疫疠、淫毒等。
药毒,古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砒毒》记载:“砒毒者,阳精大毒之物,服之令人脏腑干涸,皮肤紫黑,气血乖逆,败绝则死。”由药物引起的皮肤病,中医学又称为“中药毒”。现代,随着中西药物的泛用,中药毒者呈上升趋势。
食毒,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食鲈鱼肝中毒候》记载:“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剥落。”表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某些食物可引发皮肤病的产生。
虫毒,包括蛇毒、蜘蛛毒、蜈蚣毒、蝎子毒等。毒虫咬伤后不仅导致局部皮肤的红肿溃烂、瘙痒、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淫毒,是主要通过不洁交媾途径传播所致的秽浊之毒。淫毒致病,轻则外阴红肿、溃烂,小便淋沥、肿痛、溢脓;重则流走经络,遍体生疮、伤筋蚀骨;甚至内传脏腑、形瘦骨枯、遍身剧痛、目盲耳闭、子嗣不寿乃至绝育丧身。淫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精化(性接触及血液传染)、气化(密切接触传染)和遗毒(母婴传播)3种途径,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等。
疫疠,是一类具有发病剧烈,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由天行不正之气、大风苛毒、疫死畜禽等感染所致,传染可由口鼻而入,也可通过皮肤接触或胎传而致,如麻疹、天花、风疹、麻风等。
毒邪致病在临床上具有如下特征:①多为外感所致;②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症状剧烈,呈进行性加重;③传变迅速,易于内陷营血、毒攻脏腑;④继发性毒邪多从火化,有明显的兼火兼热的特征;⑤毒邪好入营血,凝结气血,燔灼津液,故毒邪致病多夹痰夹瘀;⑥毒邪致病,多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⑦部分毒邪有传染性或流行性。
(三)虫
虫又称为虫邪,是瘙痒性皮肤病常见的病因,一般可分为有形之虫和无形之虫。有形之虫包括仅凭肉眼可见的有形之虫,如蚊子、跳蚤、臭虫、虱子、疥虫、蜈蚣、蝎子、黄蜂、蜘蛛、蚂蟥、桑毛虫、松毛虫、隐翅虫、蛔虫、绦虫、蛲虫等,以及需借助仪器设备才能发现的有形之虫,如真菌、滴虫、螨虫等。有形之虫邪蜇咬、寄居引起局部皮肤腠理的损伤,化湿、化热、化毒、化风,从而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潮红、肿胀,自觉疼痛、瘙痒,甚至溃烂、出血,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危及生命。无形之虫是指非皮肤有虫,而是皮肤瘙痒、灼热等不适症状,似有虫行皮肤之感的一类皮肤疾病,此类皮肤病亦被认为虫邪作祟而致,实则多为湿热、风热之邪所致。
虫邪为患以瘙痒为最,凡患处皮损瘙痒,状若虫行,患处有红斑、风团、丘疹、水疱、脓疱、渗液,遇热加重,传染性强,或伴有灼热、疼痛,或伴有纳呆、腹痛、腹泻或面有虫斑等,均可辨为虫证。
(四)外伤
外伤是外来伤害的简称,广义之外伤泛指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等一切外源性损害;狭义外伤主要指跌仆、刀刃所伤。如水火烫伤、强酸强碱灼伤、放射线损伤、低温冻伤等,可直接造成皮肤损害,造成局部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坏死、溃疡等;外伤跌仆可造成局部的气血凝滞,出现皮下瘀斑肿胀;刀刃刺伤可使皮破血流,引发静脉炎和肌肉深部脓肿;长途跋涉,掌跖经常摩擦压迫,可引发鸡眼、胼胝等。
(五)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是指饮食不当所导致的人体健康受损,是皮肤性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饥饱失常、饮食偏嗜、饮食不洁,主要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后,生湿、化热、动风、化毒,从而引发各种皮肤性病。
(六)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表现,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情绪活动,是正常的生理精神活动,并不致病。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精神情绪活动过度,所导致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是皮肤性病重要的病因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许多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和加重都与情志过度有关,如心神不宁,烦忧不安,心火内生,火热伏于营血,外发肌肤,则可出现红斑、丘疹、鳞屑,可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银屑病;如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大怒伤肝,悲忧伤肺,可致斑秃、白癜风;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血不荣于面则可生黄褐斑等。
(七)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身体特殊性。泛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包括气血的盈虚、脏腑功能的强弱,还包括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的倾向性。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一般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基本体质类型。体质因素在皮肤性病发病学上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禀赋系秉承于父母(先天)的生理和病理特性,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遗传素质,在体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皮肤性病都与胎禀遗传有关,即在禀受父母身体素质的同时把某些疾病也承受下来,例如鱼鳞病、雀斑、银屑病、红斑狼疮等。其二,体质的特异性决定着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皮肤性病的易感性,如阴虚体质的人,干性皮肤比较多,易患皮肤瘙痒症;血瘀质的人,面色晦暗或出现较多色素斑,易患雀斑、黄褐斑;湿热体质易患脂溢性皮炎、痤疮等。其三,体质因素决定皮肤性病的发展过程,如特禀体质人进食蚕豆、白扁豆、牛羊肉、鹅肉、海鲜、虾蟹、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后易出现湿疹、荨麻疹等。
(八)瘀血、痰凝
瘀血、痰凝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继发性病理产物,反过来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其他皮肤性病的发生。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多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或气滞血行不畅;或因寒而血脉凝滞;或因热而血液浓缩壅聚;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等,导致瘀血内阻。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未除,新血不生或经脉阻隔,瘀血又成为某些皮肤性病的病因,常可致局部皮损色暗、青紫或瘢痕形成,伴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曲张,脉涩,如硬皮病。
痰凝是指痰浊内生,聚于肌肤,凝结不散。痰的生成与肺、脾二脏有关,肺主呼吸,输布津液,外邪犯肺,肺失输布,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故有“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贮痰之器”之说。痰凝作为病因也可导致皮肤性病的产生,表现为局部结节、肿块、瘢痕等。
瘀血与痰凝虽属不同致病病因,但两者间常可互相影响,瘀血可致痰凝,痰凝亦可生瘀血,两者常相合为病,引发皮肤结节、肿块,故常相提并论。
二、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机理,是人体受邪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毛肌腠被经络联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性病虽然表现在外表、局部,但与全身有密切联系。皮肤的症状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现,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反映于体表而发生皮肤性病,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皮肤性病的发病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在因素关系密切。但由于皮肤性病是发生在体表为主的疾病,其病位在肌腠皮肤,发病病机则主要为邪客体表,肌腠失养,经络失疏。
(一)阴阳失调是皮肤性病发病之总纲
阴阳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皮肤性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是疾病发生的本源。人体抗病机能的正气与致病因素的邪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阴阳处于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称之为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皮肤性病发病虽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邪客体表、肌肤失养、经络失疏等千变万化之病机,但总不外乎阴阳失调。因此,阴阳失调是皮肤性病发病之总纲。
(二)皮肤性病发病与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1.气血失和 气血由脏腑而生,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物质基础。气血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如环无端,具有温煦机体、濡养脏腑之作用。气与血的关系谓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称之为气血失和,包括气虚、气滞、血虚、血瘀、血热、血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瘀遏清窍、瘀着脏腑等。凡外因六淫、疫毒之所伤,内有营血、津液之亏损,使得气血生成、运行功能失常,肌肤失却温煦、濡养,或气血运行阻滞于经络脉隧中,则可出现或痒或痛、皮肤斑疹、毛发脱落等皮肤性病。因此,气血失和为百病之始,气血失和为百病之机。
2.脏腑功能紊乱 皮肤性病虽发于外,但与脏腑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循经影响体表而发生皮肤性病,而体表病变又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影响脏腑功能。
(1)心 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若心火随血脉影响肌腠则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心血不足,阴血虚弱,肌肤失养,则出现皮肤瘙痒;心火下移小肠,则出现小便短赤,阴茎、龟头、包皮糜烂;心气虚衰,心阳不足,则出现皮肤白斑或色斑,皮肤萎缩,面色苍白无华;心阳不足,不能助脾运湿,心脾两虚,面部出现暗红色蝴蝶斑,或眼睑水肿性紫红斑等。
(2)肺 主气,外合皮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如肺气虚则卫阳弱,营气不足,卫外失固,肌腠易受外邪侵袭;肺阴亏损,阴伤痰火凝聚,则易形成皮下肿块、结节、红斑、粟粒丘疹;肺胃湿热,上蒸于面,则易出现面部红色丘疹、脓疱等。
(3)肝 主疏泄、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若肝胆湿热循经外发于肌肤,则出现皮肤潮红、肿胀、红斑、水疱、糜烂、渗液,伴灼热、瘙痒、疼痛;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肌肤不荣,则出现皮肤白斑或暗褐色斑片;肝火上炎,则易出现颜面红斑、丘疹、灼热、疼痛;肝血不足,筋气不荣,筋脉失养,腠理失固,复感外邪,凝聚肌肤则发赘生物,或皮肤痛痒、干燥、脱屑、颜色枯槁;肝肾不足,爪甲失荣,则指甲或厚或薄而干枯或脆裂;肝肾阴虚,阴虚内热,则皮损暗红,或有鳞屑,轻度灼热、痛痒。
(4)脾 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如脾虚湿阻,水湿停聚肌肤,则出现水疱、丘疹、丘疱疹;脾湿外溢,则出现糜烂流滋;脾虚蕴湿生痰,痰入经络,留于肌腠之间,则成痰核;脾不统血,血溢肌肤,则皮肤出现瘀斑、瘀点;脾胃湿热,湿热蕴结肌肤,则出现红斑、水疱、脓疱、糜烂、滋水,伴有痛痒。
(5)肾 主水,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若阴虚内热,则出现红斑紫滞;若伴心火上亢,不能下交于肾,可致心肾不交,则口腔黏膜溃疡、面颊潮红;肾阴不足,发失所养,毛发干枯脱落,可致脱发;脾肾阳虚,水湿流溢肌肤,则皮肤肿胀;肾阳不足,阳气不达四末,肢体失于温煦,则肢端逆冷、皮肤青紫、手足汗多湿冷、面色萎黄。
(三)皮肤性病主要病机
1.病位 人体表面包括皮肤、腠理、毛发、汗孔、爪甲等,经络行循其中,是人体与自然界接触最密切的部位,具有防御外邪、调节体温、代谢津液、辅助呼吸等作用。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虫邪、毒邪、疫疠之邪等首先侵犯体表;跌仆刀刃损伤体表;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阴阳失衡等均可循经影响体表,导致皮肤、腠理、汗孔、毛发、爪甲异常,从而引发皮肤性病的发生。因此,皮肤性病其病位在肌腠皮肤、爪甲、毛发。然而,一旦皮肤腠理发生病变又可能会通过经络,影响到体内脏腑功能的正常、阴阳的平衡、气血的盛衰,从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故《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说明了皮肤性病向体内传变的可能。
2.病机
(1)邪客体表 《素问·评热病论》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皮肤、腠理之所以发病,“邪”是皮肤性病发病的外在原因,体表“虚”是发病的内在依据,“虚”包括腠理不密、卫气不充、营卫失调、经络失疏等。“邪”包括了外感六淫之邪、毒邪、虫邪、疫疠之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内生五邪等。邪客于体表,或化热、化湿、化火、化毒,故产生潮红、肿胀、红斑、紫斑、瘀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或化燥生风,出现皮肤干燥、瘙痒;或邪气不去,蕴结不散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气滞血瘀,经络阻隔,出现皮损色暗、色紫,自觉疼痛、麻木等。
(2)经络失疏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起到网络周身,联通表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之作用。经络在体表各有其循行及归属部位,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肾之阴阳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血瘀痰凝,或外伤跌仆,或外邪侵袭均能致体表经络失疏,所属肌腠皮肤失常,从而导致皮肤性病的发生。故《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说明经络失疏是皮肤性病发病的病机之一。
(3)肌腠失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皮毛。”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宣发卫气,外达皮肤,其华在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统血,参与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其华在唇;肝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开窍于前后二阴,发为肾之余;心主神明,主血脉,其华在面。体表皮肤肌腠红润光泽,健康御邪,全靠五脏之滋养,六腑之通泄。若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或经络失疏,或邪羁肌腠皮肤,均能使肌腠皮肤失养,出现肌腠皮肤干燥、粗糙、鳞屑、萎缩、皮色异常,自觉瘙痒或疼痛,所谓“血虚生风”“燥能生风”“不荣则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