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述宇宙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概念形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中最能反映阴阳属性的物质是水与火。
阴——代表消极、后退、柔弱等特征。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
(三)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阴阳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1.阴阳的绝对性 若事物总体属性或者比较对象没有发生变化,即对比是固定的,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是不可变的。例如,上与下、天与地,其阴阳属性是不可变的,一定意义上是绝对的。
2.阴阳的相对性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变化,或者比较层次、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中复有阴阳:事物可以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但任何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其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如阴可以制约阳,阳也可以制约阴;热可以制约寒,寒也可以制约热。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二)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任意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若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上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有下的存在,同样,下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有上的存在。
若阴阳互根的关系被破坏,则造成亡阴亡阳的“阴阳离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有阳无阴谓之“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事物发展变化便会停止而死亡。
2.阴阳互用 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阴能促进阳的化生,阳能促进阴的生成,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若阴阳互用的关系失调,则会造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阳在外,为阴之使也;阴在内,为阳之守也。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反映。
(三)阴阳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即发生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
2.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与阴阳交感、互根互用、消长、转化有着密切关系):
(1)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和合的动力根源。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之所以天气得以下降,地气得以上升,是因为天气虽然在上,但其中含有地之阴气,即所谓的阳中之阴,故而天气有“亲下”的趋势,因而天气在其所含有的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同理地气上升。如此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二气才能交感相错。天地虽远,之间有云雨阴阳之变化,而天地阴阳相互交感,便是阴阳互藏之道。
(2)阴阳互藏又是构建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正因为阴阳互藏,阳中有阴,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同理阴中有阳。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若阳中无阴或阴中无阳,便是“独阳”和“孤阴”,事物发展变化便会停止而死亡。
(3)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因为阴中有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也正因为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转变为阳性成分,即阴消阳长。若阴性事物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或转化的过程中,阴消阳长,其阴性成分仍占主导,那么此事物仍属阴;若阴性事物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或转化的过程中,阴消阳长,其阳性成分占据主导,那么该事物的属性则由阴转阳,如寒证转化为热证。同理阳中有阴。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阴阳在此消长运动中维持着平衡。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阴阳消长的形式如下:
1.阴阳互为消长 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这是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造成的。例如,从秋冬到春夏,气温逐渐升高,这便是阴消阳长;从春夏到秋冬,气温逐渐降低,这便是阳消阴长。由此看来,阴阳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平衡的。
2.阴阳皆消皆长 即阴随阳长,阳随阴长,以及阴随阳消,阳随阴消,这是阴阳双方彼此互根互用造成的。例如,从秋冬到春夏,阳气为主,虽然温度逐渐增高,但雨水也相应增多,这是阴随阳长,阴阳皆长;从春夏到秋冬,阳气逐渐收敛,气温降低,但与此同时雨水也逐渐减少,这是阴随阳消,阴阳皆消。注意,此时阴阳皆消皆长的部分是阴阳互藏的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的内在根据。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发生在量变积累上的质变。即阴阳消长到一定阶段,其内部阴阳属性发生了颠倒,事物的属性也就随之改变。例如,阴性事物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过程中,阴消阳长,其阳性成分占据了主导,那么该事物的属性就由阴转阳。
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物极”,即“物极必反”,是阴阳消长达到了极限,量的积累到达了一定程度而发生的质变。如阳证高热的患者耗损正气,突然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而转化为寒证。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其中的“重”“极”就是阴阳消长的极限,是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
渐变——秋冬到春夏,温度逐渐增高。
骤变——炎炎夏日,突然气温骤降,雷雨交加。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1.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胃气→气血津液)。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胃气)。
2.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升、出为阳;降、入为阴。
3.功能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兴奋(阳)和抑制(阴)。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及治疗
1.阴阳偏衰(对立制约关系失调)。
2.阴阳互损(互根互用关系失调)。
另外,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治阴虚证。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治阳虚证。
(四)指导诊断、用药、治疗及养生
1.指导诊断
2.指导用药
3.指导治疗及养生
(1)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因而及时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2)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之阴阳,使人体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如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调养“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