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纂要经验录》十九篇,廖诚菴著。廖诚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无所考证,大概为晚清时期人,曾为清光绪或宣统时代太医,江南人士。本次所整理手稿,可能为廖氏亲笔所书。其内容可能被后世整理出版(亦有可能其后期还有其他学术著作手稿)两次,书名为《廖太医经验辩症录》,出版时间为1910年(清刻本)和1914年(明善堂存板)。经简单比对,正式出版的书籍,与本次整理的手稿,文字内容大致相同,《廖太医经验辩症录》较之《纂要经验录》,内容更多,如“天人转度”一章,属歌赋一类,因内容不多,根据网上散落的内容,录于本书之后,未做校注;其他较多的内容暂不录入,本次整理仅以手稿为准。王云超、师浩钧主编的《三家未刊医书合辑》,据编者所云,乃以明善堂存板为蓝本整理,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参阅。
据手稿中的序言和自叙几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廖氏学术思想根于仲景伤寒六经,深得阴阳学说之奥旨,平素所读医书颇为丰富,善于活用经方,所录之病案,皆以重症、急症为多,因此细细研读,极有利于了解阴阳学说在医学中应用的奥妙,对于活用亦是极有借鉴意义。而廖氏之“大医精诚”思想,则遍布于医理论述和临床病案之分析中。
因为是对手稿的校注,而且手稿的年代距今不远,加之手稿保存完好,内容几无残缺,因此本次整理主要是想重现廖氏最原始之学术思想。为便于今人阅读,对每一病案进行点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点评亦是本人临证之心得,只因与廖氏之医论、用药出奇相似,因此便欲借此次整理之时机,希冀学术传承不断,于医家及有缘之人临证能有所帮助。
1.本次校注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加以标点。
2.为保存手稿原貌,除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之外,均不做修改;对手稿中存在的一些典故、错别字等,以标注的形式加以说明;本人的心得以“按”的形式展现。
3.原书无目录,未标示页码,但正文部分有标题,今页码改为连续编码,并按连续编码及各章节标题新增目录。
4.凡手稿中因手写至误的错别字,为保持原貌,以标注的形式修改。
5.原书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较多,为方便阅读,今予径改。
6.原书中不规范的药名,为方便阅读,现径改,如“半下”改为“半夏”,“叩仁”改为“蔻仁”,“鹿葺”改为“鹿茸”,“泽泄”改为“泽泻”,“石羔”改为“石膏”,“支子”改为“栀子”等。
7.生僻字词先注音,后略加注释。
8.手稿中的各篇本无序号,为了便于阅读,此次校注增加了“第一篇”“第二篇”等序号,并且每篇都独立分页。
9.手稿中的缺字处,均用□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