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敏感人格
当我们用“敏感”一词来形容一个人时,似乎总带着一丝负面的色彩,好像它是人类独有的、某种不那么受欢迎的性格特征。事实上,敏感并非人类特有,也非缺陷,而是一种深植于生物本能的生存策略。在大自然的广袤画卷中,我们已知的超过100种物种都存在“高度敏感”的特性,这些物种包括果蝇和鱼类,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共同的生存策略:在采取行动前,先暂停、观察,然后深入思考如何处理注意到的情况。这种敏感让它们能够迅速辨识出自身所处环境与以往的不同,从而能够比其他个体更快地对危险或机遇做出反应。[1]
换言之,高度敏感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是生物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一种机制。对人类来说,这种敏感性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的研究表明,具有敏感特质的孩子的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偏高,尤其是孩子们在实验中经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之后,表现更为明显。去甲肾上腺素与激动的状态有关。而无论处于压力之下还是在舒适自在的环境中,他们体内的皮质醇含量都普遍高于其他人。皮质醇是一种在长时间激动或疲劳状态下释放的激素。
针对这些孩子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约20%的婴儿在面对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挥动四肢、弓起背部,好似感受到了痛苦或想要逃离,甚至频繁啼哭;一年后,有这样反应的婴儿中有2/3发展为高度敏感的孩子,在新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只有大约10%的孩子不会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恐惧反应。这表明,敏感这一特质从出生起就可以被观察到。卡根的研究得出结论:具有敏感特质的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在遗传上与其他人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一发现让我们认识到,所谓“敏感”,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它使某些人能以更细腻的方式感知世界,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首次正式提出“高敏感人格”概念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博士。阿伦博士的研究揭示:高敏感人在人群中占比为15%~20%,其核心特征可以用“DOES”来总结,每个字母代表一个特征的关键词缩写。
1. 深入处理:D(Depth of Processing)
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他们倾向于仔细考虑事物的各种可能性和后果,这使他们在做决策时往往更慎重。这种思考模式不仅适用于日常决策,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文学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上。
例如,当被朋友邀请参加聚会,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可能会思考聚会的环境、与会人员、可能发生的互动和预期的情绪反应,而这样的深度处理有时会导致他们感到筋疲力尽。
2. 过度刺激:O(Overstimulation)
由于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对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他们更容易在情绪上或生理上感到过度刺激和压力。这种过度刺激常发生在环境嘈杂或容易使人产生复杂情绪的场合。这种过度刺激可能导致他们在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后感到疲惫或需要时间独处以恢复精力。
例如,在人多嘈杂的购物中心,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可能会感到极度不适,甚至出现焦虑或头痛的症状。
3. 情感反应:E(Emotional Reactivity)
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在情绪上的反应性更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高度的共情能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需要。这种敏感性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高度的同理心,但同时也可能让他们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例如,看到他人经历困难或不幸,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可能会深受感染,甚至比实际经历这些情况的人更为难过。
4. 觉察细节:S(Sensing the Subtle)
高敏感人格的个体能够觉察到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或微妙变化,无论环境中的轻微变化还是他人情绪的细微波动。
例如,在团队会议中,高敏感人格的个体可能会注意到某位同事的轻微表情变化,从而推断出对方可能对某个议题持反对意见,即使对方并未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