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教养法:论语里的育儿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源于《论语》的教养智慧:变化的世界,不变的根

鲁迅先生在100年前也曾问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因为他处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变化最剧烈、断层最厉害、人们最迷茫的时代。当时,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父母自己就糊里糊涂,吃不准什么才是对的、有意义的,自然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养孩子。100年后的今天,信息量爆炸、物质更丰富了、技术更进步了、社会节奏更快了、文化交融更多了、价值观碰撞更剧烈了,人们的焦虑和迷茫也“几何级数”地增长了。对于父母来说,焦虑的核心是未来会发生什么改变,孩子需要被提前培养什么新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在“极简教养”体系中,我们跟父母一起探索的是更重要的问题:“什么在未来将保持不变?哪些品质可以让孩子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未来安之若素?”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自然也就能回答“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教养好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不变”?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与欧美教育体系所取得的强势地位,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按照西方的教育技巧、技术来教养孩子。但是,结果往往是越教越别扭,越养越焦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那些技巧、技术不对、不好吗?非也。一方面,家长一味地追求新潮的、时髦的概念,对技巧、技术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孩子本身的关注,教养也被割裂成了零件,不再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家长忽略了文化背景和家庭特征方面存在的中西方差异,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华文明这片文化土壤里,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中华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骨髓、血液。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技巧、技术,不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和生活环境,最后只会学成四不像。

所以,还是要回到中国历史里去找“不变”。找到了“不变”,就是找到了我们立足于这个世界的根。找到根、养好根后,自然就不用担心结果。中国父母是幸运的,在我们延绵至今的中国历史中,古圣先贤留下了无数的线索和宝藏。《论语》可以说是“教会中国人做人的说明书”,涉及大量关于教育和做人的思考,其智慧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过去近二十年里,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学习《论语》、践行《论语》,发现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精准清晰地指明了教养的根在何处。循着这条路径,也许能让做好父母这件事变得简单和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