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新材料
专班小组空降新人,胡静、卢峰,也不知道领导怎么想的。
听说是“笔杆子”,又或者是来分“成果”的。
专班成员由不同专业人员搭配构成,莫博文承担混凝土课题“保强度,减裂缝”。
方案就是“配合比”改良。
“材料+机械+工法”的难题逐一被攻克,接下来便是“人力+成本”的考量。
商务部裴丽丽成为了这个环节的闭环人物。孟姐借此“锻炼”她。
深夜,灯火通明。
裴丽丽认真记录着张磊报出的钢筋数量,将这些数据纳入成本控制计划,确保每一项改进措施都能在预算内完成。
几个月成长,让她能够“独当一面”不仅精通数字,更懂得如何在数字背后寻找最优解。
她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试图找到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最佳平衡点。
她的计算结果,指出虽然初期成本略高,但长期来看,降低了工期、节约了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总体上是划算的。
张磊听后,“ok”手势代表他的心。“能从数字中把控全局,了不起。”质量与经济并重才是公司的目标。
廖队则提出让大家集思广益,都谈谈自己的想法,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然而,就在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个声音传来,“遭了,部分箱涵角部产生大量裂缝。”
“是,止水带位置。”莫博文指出问题,“但是只有少部分裂缝。”
“联系技术部,做数模分析。”
“吧嗒吧嗒”计算机按键敲击声采用“ABAQUS”。
模型建立:混凝土的物理性质、结构形式、构件尺寸添加。
参数设置:包括材料的热特性值参数、边界条件、荷载条件等。荷载包括静载荷、动载荷、温度荷载等,边界条件包括约束条件和加载条件。
“吧嗒”一切ok,运行“求解”。
应力云图、应力分布曲线、应力集中系数等结果在屏幕上跳跃。
模拟分析持续“三天”,问题指向“新材料”,
混凝土中粉煤灰的在应用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部分廊道出现了裂缝。
“组织专家评审。”廖队迅速组织团队进行紧急会议,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专家会上,气氛凝重。会议室的长桌两侧,坐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面带严肃。
五位专家面前摆放着报告和现场图片。豪哥作为组长,演示PPT和项目情况。
现场踏勘结束,专家组“头脑风暴”。
“这种新材料的应用,本身就存在风险!”一位材料学专家首先发难,“不赞同”是结论,“在没有充分验证其稳定性和兼容性的情况下,贸然使用,就是对工程质量的不负责任!”
“话虽不能这么说,”另一边的结构工程师反驳道,“新材料的应用是行业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停滞不前。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这些新材料,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但是,现在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一位年长的混凝土专家插话道,“粉煤灰的质量问题直接导致了裂缝的产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解决方案?”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份报告,“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增加一些增强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从而弥补新材料带来的不足。”
“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另一位专家摇了摇头,“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这复杂得多。比如,增强剂的使用是否会影响混凝土的其他性能?是否会增加成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会议室内,两方专家激烈争吵,各抒己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作为依据,会议一度陷入僵局,毫无结果。
核电要国产自主化,“消化——吸收——转化”这一切困难都是必经之路。
廖队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焦急。这样争吵下去,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大家静一静,听我说一句。”
会议室内的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了廖队。
“问题是存在的。”廖队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由材料学、结构工程、混凝土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出评定报告。同时,联系专业机构做评估。”
廖队的话音刚落,会议室内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下来。专家们互相看了看,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甲方业主代表余科长和屠总也同意,“自主化”是国家工作小组提出的任务,核电公司无条件完成。
“好,那就这么定了。”廖队拍了拍手,“大家回去后,准备一下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一周内,我们尽快召开评定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会议结束后,专家们纷纷离席。虽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至少有了目标。
会议结束后,张磊眉头紧锁,心情沉重。他深知,尽管已经成立了专项小组并联系了专业评估单位,但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新材料带来的裂缝问题,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项目前进的道路上。
他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试图从海量的数据分析结果中寻找一丝线索。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那些数字似乎都在嘲笑他的无能。他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睡不着”。
“没有办法吗?”他在心中暗自问道。
嘟嘟嘟!
他一个个拨打电话,向专家们请教、讨论,结果只有两个字“遗憾”。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磊几乎精力耗尽。专家和评估单位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要失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