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第一,传奇剧目的剧情暗伏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走向。

《红楼梦》运用传奇是怎样起到暗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走向的作用呢?

以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为例。

这一回讲全家在贾母带领下去清虚观打醮,祭奠祖先,神前拈戏,拈出了三本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神前拈出的三出戏,暗含贾府家族兴衰的历史,有许多学者对此做过讨论。《白蛇记》演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作过历史题材的杂剧《汉高祖斩白蛇》,《录鬼簿》中记剧名为《斩白蛇》,内容为“汉高祖泽中斩白蛇”;《太和正音谱》仅记剧名为《斩白蛇》,现剧本已佚。这个剧本在剧中照应了荣宁二公出生入死,奠基立业,光大家族的历史。

《满床笏》又名《十醋记》,清代戏剧家李渔阅定为清初范希哲所作。以唐代郭子仪为主角,写郭子仪奋勇杀敌,屡建功勋,满门荣贵。郭子仪六十大寿之日,天子赐宴又命满朝文武贺寿,七子八婿均居显位,家势盛极,堆笏满床。“满床笏”是拜寿辞中美好的祝愿,意喻家运兴隆,权势荫及子孙,荣华累世不尽。清代大户人家喜庆筵席最后一出必点《满床笏》中的“笏圆”。小说在此处提到《满床笏》,当然是对贾府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的写照。可是第二本就出现《满床笏》,贾母就有些诧异,第三本又该出现哪出戏呢?

果然,第三本拈出了《南柯梦》,令贾母若有所失。《南柯梦》的作者是汤显祖,剧演淳于棼梦入槐安国,与公主成婚。经历了一番荣华和风流,终遭孤身遣家,梦醒后才发现槐安国只是槐树下一蚁穴。最终在契玄禅师的帮助下,蚁群升天,淳于棼斩断一切尘世情缘,立地成佛。该剧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警醒世人所谓繁华不过一梦,从南柯梦中解脱,即是从世间的纷扰中解脱。为功名利禄所束缚的虚无的人生不值得追求,人应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这里也暗伏了贾府最终的败落和宝玉最后遁入空门的结局。

第二,增加人物对白的机锋,刻画人物性格,增加文本的内涵和趣味。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清虚观打醮一日,因金麒麟引出的“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缘”的矛盾宝黛二人闹得不可开交,一个砸了玉,一个剪断了玉上的穗子,又哭又闹,弄得贾府上下沸沸扬扬,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事后宝玉又因为耐受不住林妹妹不理自己而主动登门道歉。凤姐正拉了两人来老太太处,恰逢宝钗在场。宝钗因为宝玉把自己比做杨贵妃而心有不快。又见黛玉听了宝玉的奚落之言,面有得意之态,宝钗便抓住宝玉向黛玉请罪一事,借《负荆请罪》的典故机带双敲。

这一回中出现的《负荆请罪》并非讲廉颇蔺相如故事的《完璧记》,而是讲李逵误会宋江和鲁智深绑了人家女儿,回到山上去找宋江、鲁智深讨个公道,最后发现是个误会,特来向宋江认罪的杂剧《李逵负荆》,作者是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此处“负荆请罪”的典故用得十分巧妙,宝玉问宝钗:“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钗没有直接反击宝玉,反而巧妙地设下陷阱,让毫无心机的宝玉点出剧名。宝钗趁势机带双敲,直接借着“负荆请罪”的剧名和李逵的鲁莽,讽刺宝玉兼嘲笑了黛玉,令二人在众人面前着实尴尬了一回,心思不可谓不机敏。

第三,烘托荣宁二府的富贵奢华,为贾府日后败落埋下伏笔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东府安排新年演大戏,时间恰好在元妃省亲之后,全府上下经过省亲的折腾,已经是疲惫不堪。贾珍特地请了弋阳腔的戏班子,演了几出大戏,书中提到的有《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四出。“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

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作者不可考,仅知是清初的宫廷戏,一般老百姓看不到,所以书中写道:“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上演这样的宫廷大戏,图个热闹和排场。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大环境,戏剧和权势、金钱的关系。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贾府在外强中干的情形下依然铺张浪费、穷奢极侈,这是贾府为彰显元妃省亲之后特殊的圣眷排场而安排的。唱这么一堂大戏,所费财力物力可想而知。正应了冷子兴对贾雨村说的那番话:“这宁荣两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四,反映了康雍乾盛世贵族戏班的生存和演出的基本状况。

研究《红楼梦》与戏曲的关系,不得不提到《红楼梦》中的家班演出。从家班演出可以见出当时戏班的生存和演出的状况。《红楼梦》中提到了忠顺王府、南安王府、临安伯府以及各官宦人家,都“养有优伶男女”,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当然最重要的要数贾府自己的家班。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提到的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除了构建大观园之外,还在苏州地区置办了一个家班,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到贾蔷从姑苏采买回来的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

这十二个女孩子就是家班的十二女官。依次是文官、芳官、龄官、葵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荳官、艾官和茄官。第17回,薛姨妈另迁于别处,将梨香院腾出来让十二官入住。后来小说中出现的大部分演出,是由贾府自己的这个家班承担的。

明清之际,上流社会豢养优伶蔚然成风,清代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人家逢年过节常常雇戏班子演出,有条件的都自备家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家乐优伶有着不同于职业伶人的特殊性,家乐优伶现象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他们的命运、际遇也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热衷听戏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新置办的戏班脚色行当基本齐全,大约生行两名,小生——宝官和藕官;六名旦行:两名正旦——玉官和芳官,三名小旦——龄官、菂官、蕊官,还有老旦——茄官;末行一名:老外——艾官;剩下为一净一丑:大花面葵官和小花面荳官。文官的脚色,有可能是小生或者副末。

当然,从贾府上下对于这十二个小女孩的态度,以及十二官在贾府最后的命运,也可以见出清代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赵姨娘曾说“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这十二伶官从来到大观园到离开,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强烈鲜明的个性。比如龄官居然敢于拒绝非常赏识她的元妃钦点的“两出戏”,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不仅如此,他还拒绝过宝玉的央请,有一回宝玉特意找到梨香院请她唱“袅晴丝”一套曲,那龄官却“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文风不动”。龄官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身虽为奴,心自高贵,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曹雪芹借龄官的形象也写出了中国戏曲史上许多铁骨铮铮的艺人;藕官不顾贾府规矩森严,焚纸祭奠菂官,哀悼苦难的同伴,显示了一个薄情的世界里可贵的真情;天真坦直的芳官在戏班解散后被分到了宝玉房中,因不堪忍受干娘的虐待,她反抗得多么顽强,“物不平则鸣”,芳官和其他姐妹联合起来围攻赵姨娘的那一场戏,是《红楼梦》最令人难忘的篇章之一。

十二官进贾府时有十二人,第五十八回写到由于太妃薨逝,贾府的戏班需要解散。遣散时候其实只剩了十一人,菂官已经死去。当然,最后芳官、藕官和蕊官也落得削发为尼的结局,是很不幸的。美好可爱的十二官的命运寄托了曹雪芹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深化这一个有情世界被无情世界所吞噬的悲剧性。

第五,这些小说中出现的剧目反映了清代中叶之后,剧坛占主流的依然是宣扬忠孝节义、夫荣妻贵的题材。

比如:《双官诰》《钗钏记》《满床笏》《琵琶记》《牡丹亭》等。

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提到了三出戏《蕊珠记》《琵琶记》和《祝发记》。其中《琵琶记》是元末明初剧作家高明的传奇,共四十二出。故事讲述了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无心功名,其父蔡公逼迫蔡伯喈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后又被迫与丞相女儿成婚。而此时家乡恰逢饥荒,父母双亡。蔡伯喈日夜想念父母妻子,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许。赵五娘祝发葬父,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终夫妻团圆。

《琵琶记》充满“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通篇展示“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剧“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因此,明太祖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南词叙录》)。赵五娘“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供膳得公婆甘旨”,和宝钗后来虽与宝玉成婚,但丈夫远走,只得在家侍奉公婆的命运相照应。在此也揭示出宝钗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礼教妇道的遵从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也是被礼教所贻误的女性。戏中赵五娘终得与丈夫团圆,但是宝钗注定凄冷荒寒、孤独终老。

第六,通过小说人物的剧目选择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戏文的审美旨趣。

最能见出曹雪芹对戏曲的鉴赏和品位的是他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借贾母一人之口,或评点,或回忆,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戏曲偏好,亦写贾母品味之“不俗”。大家在前几回都会认为贾母这个人最喜欢热闹,格调不高,但绝没有想到她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曹雪芹就是通过这一回贾府元宵夜宴表现了贾母非同一般的修养。这一回承接上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到夜深渐凉,贾母带众人挪入暖阁之中,因还有薛姨妈、李纨寡婶等亲戚在,少不得要叫来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就在这台上唱两出给他们瞧瞧”一为不落“褒贬”,二为听个“殊异”,贾母便指导芳官、龄官分唱《寻梦》《惠明下书》二折,又借【楚江情】一支,回忆年少时家班上演的以琴伴奏的《西厢记·听琴》《玉簪记·琴挑》《续琵琶记·胡笳十八拍》。

在全书中,这一回涉及戏曲的篇幅最长,剧目最多,人物对于戏曲演唱、伴奏乐器的评论也最为内行。这一回在贾母的“指导”下所有曲目的演出方式新奇雅致,比如,她“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清唱的《寻梦》、“吹箫合”的《楼会》,一律清冷哀婉,既烘托了月夜之清幽,又暗含一丝人生的凄怆,营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调和意境。

《寻梦》一折,写的是杜丽娘次日寻梦,重游梦地,然而物是人非、梦境茫然,便生出无限的哀愁和情思。贾母提出只用箫来伴奏,可使得唱腔更加柔和动听,倘用笛,则唱者嗓音如不够,或许笛声反将肉声给掩盖了。《惠明下书》是王实甫的《北西厢》第二本楔子,贾母要求大花面龄官不抹脸,其实也是清唱,其中《中吕扎引·粉蝶儿》《高宫套曲·端正好》都是北杂剧的套曲,音域高亢,净角阔口戏,要用“宽阔宏亮的真嗓”演唱,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而这一回提到的《续琵琶》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作,这个传奇写了蔡邕托付蔡文姬续写《汉书》,蔡文姬颠沛流离,最后归汉的故事。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是35出的残本。贾母所点的这几出戏除了反衬出贾母的不俗,曹雪芹在这几出戏中还别有一番深意。

第七,有利于我们具体地体会并思考昆曲衰落的某些历史原因。

比如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提到,宫里面有一位老太妃薨了,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于是: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尤氏等便议定,待王夫人回家回明,也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又说:“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贵妃的死,就可以导致举国上下不得筵宴、婚嫁、看戏,贾府的家班也只好暂且解散。十二个女孩子有的被遣散,有的自愿留下为奴。书中这样描写:

将去者四五人皆令其干娘领回家去,单等他亲父母来领,将不愿去者分散在园中使唤。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荳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众人皆知他们不能针黹,不惯使用,皆不大责备。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

家班散了,女伶们不能演戏,遂将本技丢开了。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出昆曲在清代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政治法令、贵族的扶持打压有很大的关系。戏曲在历史上的盛衰起伏也是如此。


[1] 甘熙《白下琐言》卷六叶一云:“贡院前有卖雀戏者,蓄鸠数头,设高座,旁列五色纸旗,中设一小木笥,放鸠出,呼曰:开场,鸠以嘴启笥戴假脸绕笥而走,少顷又呼曰:转场,鸠纳假脸于笥,衔纸旗四面条约作舞状,红绿互易,无一讹舛,旗各衔毕,呼曰:退场,鸠遂入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