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汉王犁
仲春二月,和风细雨,
南郑城外,百官齐聚,有的犁地翻土,有的除草播种,个个挥汗如雨。
其实,籍田礼只是个象征性的仪式而已,以往百官只需随便到田里挥动一下锄头,意思一下就行了。
不过此时,刘胜这个汉中王,都还挽起裤脚,亲自扶犁赶牛在耕地呢,其他官吏又怎好在一旁干看着?
等刘胜终于犁好了三亩地,上到田陇来后,叫来了管理国中各类建造的将作大匠蔡祜:
“一直忘记跟你说了,这些犁具需要改进改进。”
蔡祜是刘胜的另外一个姐夫,出自陈留蔡氏,跟如今建康朝廷中受命辅政的蔡谟是同族。
这时,听了刘胜之言后,蔡祜略微感到有些头疼,
因为刘胜常常会蹦出一些关于器械改良的奇思妙想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刘胜往往又只提供想法而已,
具体要怎么改良,却一问三不知,让蔡祜抓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很是郁闷……
不过蔡祜知道自己既无文才,又不懂行军打仗,甚至还不擅长清谈,好不容易找夫人求了刘胜几次,才给了将作大匠的肥差,一直极为尽心,可不敢惹恼了刘胜。
于是他这时恭敬的询问道:
“不知明公想怎么改进这犁具?”
刘胜道:
“这些长直辕犁翻土不深,还需至少两头牛,才容易拉动,回转又极为困难,实在是费力而无用……可将直辕犁改成曲辕犁。”
“哦?何谓曲辕犁?”
以往蔡祜每次一追问,刘胜总是哑然无言,
毕竟他一个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很多东西都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而已,哪懂什么发明创造,
不过在穿越前,刘胜是农民出身,家里也耕了几亩地,七八岁时起就跟着父母下地劳作了,
那时候用的犁具,构造其实就是自唐代时出现的曲辕犁,
小时候的记忆,往往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刘胜现在已忘记了许多穿越前的人和事,但就算那么年过去了,就算是三世为人了,仍然对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记忆犹新。
现在刘胜的脑海中,就浮现起了父亲在田埂上修理犁具,自己则在一旁观看的情形……
于是刘胜对蔡祜说:
“曲辕犁其实并不复杂,江东地区已出现了雏形,
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另外在辕头上安装可随意转动的犁盘,另外下边还要装一个犁铲、犁壁……
如此改良之后,不仅使犁架更为轻便,还便于掉头、转弯,操作灵活,而且翻土更深,节省人力、畜力!”
蔡祜听后,顿时眼前一亮:
“明公真是奇思妙想,若真能如此,一个人的劳作可比得上之前三两个人,我汉国的国力,岂不要翻上一倍?”
刘胜点了点,对此事颇为重视:
“你立即派人按孤所说的那样,尽快将曲辕犁做出来,赶在大规模春耕之前,发放给各地的百姓使用!”
“是!”
蔡祜听后,知道立功的时候到了,立马匆忙离去了。
由于刘胜交代得详细,没过几天,蔡祜便让手下的工匠,把曲辕犁造了出来,
此物一经推广,便在汉中郡广受欢迎,不需官府怎么花费心思推荐,农夫就纷纷找上官营的匠铺来买曲辕犁。
毕竟这种既灵活轻便,又能节省人力畜力的犁具,又有哪个农夫会不喜欢呢?
于是一两月间,汉中郡、天水郡等地,都陆续出现了曲辕犁,并向更远的地方传播,
由于这是刘胜下令建造的,故而民间多称呼其为“汉王犁”。
……
当初刘胜攻取汉中郡时,这里的人口仅有十四五万而已,
不过由于这些年,蜀地、关中都在战乱,躲避战乱的人不断涌入汉中郡。
到了现在,汉中郡相比起以前,已多了整整十万人口,快要赶上汉国都城所在的天水郡了。
而且汉中之地的汉水两岸,全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土壤比渭水沿岸的地方要肥沃许多,
所以到了现在,汉中郡已是刘胜治下的第一产量大郡!
刘胜之所以养得起数万大军,多赖此郡的粮秣供应。
因此,汉中治所南郑,也被刘胜升格为了陪都,今年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了春耕结束,才起驾返回上邽。
本来按照刘胜之前跟啖青等人的计划,今年只等春耕过后,就发兵攻打氐秦的。
但让人有些纳闷的是,那氐秦现任皇帝符生虽然在国中大开杀戒,竟然到了现在,仍没有发生大的内乱。
甚至开春以来,秦国出现了饥荒,
符生竟亲自领兵万余北上,一战而大破南匈奴的右贤王曹毂,俘获了牛羊二十余万头,大大缓解了饥荒。
而且别看符生杀的人多,但镇守边郡的大将,他却一个都没动,军心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影响。
据张蚝传回的情报,现在的扶风郡治所郿县,仍然屯驻了至少三万兵马,由秦国的宗室符黄眉镇守。
符黄眉是符健之侄,也有将才,不是什么庸碌之人。
故而啖青、沈峻都认为,如今这样的情况下,若发兵关中,恐怕还是会受阻于郿县,重演去年的遭遇。
另外,凉州方向,张氏一直在往洪池岭不停的增兵,似有南下重夺广武郡之意,
故而思来想去,刘胜还是决定没有轻举妄动,继续休养生息,等候最佳的时机……
眨眼到了盛夏,
这一天,刘胜正一边批阅奏章,一边悠闲的吃着冰镇的葡萄,
忽然,大司农徐琨匆忙走了过来,神色凝重的禀道:
“明公,蜀地出现了极其严重的蝗灾,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蝗虫,有一些已飞跃大巴山,进入了汉中!”
“什么?”
刘胜心中一惊,连忙站起身来,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绝对不容轻视。
民以食为天,但任何时候,农业都是脆弱的,但凡遇到旱灾、洪灾、蝗灾、兵灾,都容易忙碌一年,最后却落得个颗粒无收。
刘胜问徐琨:
“一般遇到蝗灾之时,都有什么办法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