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硅谷逐梦,九年沉潜稳扎经验
1984年,黄仁勋正式毕业,继续留在AMD从事芯片设计。这一年被黄仁勋称作“最适合毕业的年份”,为什么呢?
因为1984年,第一台苹果Mac电脑发布了。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款普通老百姓买得起、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能使用鼠标便捷操作的个人电脑诞生,开启了个人电脑新时代。这台电脑最初目标定位于家庭、教育和创意专业市场,采用摩托罗拉68000芯片,运行苹果独有的Mac OS系统。这台电脑当年发售的定价为2495美元,当年销量就超过25万台。同时,英特尔的x86系列的不断迭代也进一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个人计算机和游戏机的不断普及进一步带动了芯片需求。在黄仁勋毕业的1984年,全球芯片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来说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伴随美国经济初步复苏,赛普拉斯、赛灵思等更多半导体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计算机和存储技术等领域展开业务,而传统的大公司则通过合并、收购和战略伙伴关系来保持其市场地位。美国芯片厂商在与日本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大量生产当时畅销的DRAM芯片,引发大规模产能过剩,价格下降近80%,由此遭受重创。同年,为了应对日本的冲击,美国芯片产业开始对先进的半导体芯片技术进行垄断,里根政府出台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美国仍然没能遏制住日本的发展势头。
此时,设计芯片的工具也逐渐受到重视。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设计规模越来越大,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手工设计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可以用更短时间来设计复杂芯片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火了起来。简单来说,EDA是一款电脑软件,可以设计微芯片中的各种线路和电路,也可以检查设计是否正确,最后把设计变成真正的芯片,是微芯片产业的重要支柱。黄仁勋早在学校里钻研学术时,就开始研究如何用电脑来辅助设计电路板,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很快掌握了用EDA设计芯片的方法。
1984年的硅谷,正经历着芯片产业的飞速崛起,这个繁荣的产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各种创新企业和优秀人才。随着产业链的完善,从半导体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的应用领域,这个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链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硅谷的生活娱乐配套也渐渐完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黄仁勋会和洛瑞在铺满金色阳光的露天咖啡馆悠闲地待一个晌午,或是去近郊的大自然中度假。他喜欢在爱人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灵感,感受那份温暖、宁静与远离尘嚣的平和。
在AMD工作期间,黄仁勋还和自己的初恋洛瑞定下了终身大事。当时,两个人的关系已经稳定发展了5年,黄仁勋邀请洛瑞以女朋友的身份参加AMD举办的圣诞晚会。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在晚会现场如梦如幻的温暖灯光下,黄仁勋牵着洛瑞的手,给了此生唯一的爱人一场终生难忘的浪漫告白。然而,就在求婚当晚,两个人就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晚会结束后,黄仁勋开着刚买的红色日本丰田车载洛瑞回俄勒冈州,结果途中撞到冰块发生车祸。黄仁勋回忆说:“我们那天差点儿死了,我全身都是血,她看到我正在流血,就把衣服盖在我头上。”他还开玩笑说,“我那时候最关心的是车子有没有损坏,因为这是我买的第一辆车,至于太太只是手指稍微擦伤,真是谢天谢地。”隔天,黄仁勋急急忙忙去看他的车子,才发现人生第一辆车已被压成一堆废铁。
在黄仁勋初入职场的两年内,芯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1985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全新的32位微处理器芯片英特尔80386,以其高性能和更复杂的指令集,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处理器。这里我们科普下什么是指令集,简单来说,它就是CPU芯片和软件操作系统沟通的语言。一直以来,英特尔的指令集都作为行业标准强势存在。当时,摩尔定律也已发布20年,芯片缩小至1微米,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更多的晶体管,芯片性能也越来越强——半导体产业发展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与此同时,芯片商战战火不断。也是在1985年,日本的256K DRAM技术一举打垮了美国50家半导体联盟,一举占据了64K、128K、256K和1M DRAM市场90%的份额,日本电气公司成为全球半导体内存市场的第三个霸主。随后,美国的反击和竞争引发了几次芯片供应过剩和价格战。这时的黄仁勋还未曾预料,转过年来自己所在的公司就卷入了另一场商战。
1986年,AMD与英特尔开始激烈抢夺80286微处理器的市场份额。80286是英特尔在1982年推出的16位微处理器,是英特尔x86系列的第二代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等设备中。仅隔一年,AMD也推出了自己的Am286 16位微处理器,在某些性能指标上甚至超过了英特尔的80286。因此,当年AMD和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们的竞争还扩及市场营销、品牌形象、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两家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你追我赶,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如更快的时钟速度、更多的指令集、更小的晶体管尺寸等。
最终,这场商战毫无疑问地推动了微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便宜、更高效的计算机硬件。从那时起,AMD和英特尔就成了全球微处理器市场上的一对顶尖对手。这次商战涉及技术和法律的双重挑战,因为两家公司之间有许多关于技术授权的法律纠纷。这段经历使年轻的黄仁勋初次见识到了芯片业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也明白了技术进步、应用拓展背后的逻辑和艰辛,为他后来创建并领导英伟达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和策略指导——他开始慢慢学会如何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成功。
与此同时,随着工作实践的深入和行业视野的拓宽,黄仁勋迫切发觉自己需要进一步提升,以紧跟波诡云谲的芯片产业浪潮。1986年,黄仁勋成功考入名校斯坦福大学深造。斯坦福大学临近硅谷,是全球顶尖的工程和技术学校之一。对于渴望深入研究和创新技术的黄仁勋来说,斯坦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这里,黄仁勋参与了多种研究项目,与教授和其他同学一同探讨前沿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主题,接触到了更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这段求学经历为黄仁勋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黄仁勋还在斯坦福结识了后来一起创办英伟达的两位合伙人。
当时,有一家名叫SUN(太阳)的计算机服务公司诞生于斯坦福大学校园,主要业务是提供UNIX系统(一种多用户、多进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家公司在黄仁勋入学这年成功上市,黄仁勋也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实践中认识了SUN公司的两位技术顶尖的工程师——克里斯与普雷艾姆。同样是痴迷最新技术,怀揣创业初心,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通过AMD两年的实践和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黄仁勋的技术和视野都更上一层楼,他为自己设定了更宏大的职业规划,立志要成为全球的“图形皇帝”。在1985年,黄仁勋跳槽到LSI Logic(巨积公司)担任芯片工程师。这是黄仁勋职业生涯里工作最久、收获最多的一家公司,他不仅全面拓宽了从产品到营销的管理经验,也辗转结识了芯片圈内顶级的创业家、投资人,为后来的创业融资铺平了道路。
能够让黄仁勋获益良多,苦苦耕耘多年,LSI Logic确实不简单。LSI Logic是一家专门生产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即专用集成电路)的公司。1983年,仅仅创立两年的LSI Logic就成功上市,并以1.53亿美元的市值创下了当时技术公司上市规模的纪录。其创始人正是圈内赫赫有名的威尔弗·科里根,曾是仙童半导体的CEO。
虽然也是芯片公司,但LSI Logic主打的业务并不是CPU,而是倾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ASIC作为一种专用芯片,专为特定应用或特定功能设计,相比通用芯片(如CPU)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这种技术最初主要应用在通信、军事等领域,近年来才开始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物联网等领域。
黄仁勋刚刚加入时,LSI Logic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当红时期,ASIC技术正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许多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都希望创建专用的芯片解决方案,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黄仁勋的工作也跟这项新技术的研发迭代密切相关,这让他对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过程有深入了解,为他后来在英伟达的产品创新奠定了基础。
1988年,在LSI Logic工程设计部工作了两年的黄仁勋已被升为主管,他要求调到销售部门。虽是芯片设计师出身,但黄仁勋在LSI Logic的几年里,也展现出了极佳的销售天分。在销售岗位上,黄仁勋带领团队把自家产品一次次卖到爆,以出色的业绩受到巨积CEO威尔弗·科里根的赏识,也征服了公司的许多高管。最终,他用3年时间成为集成芯片部门的总经理。所谓集成芯片就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在当时的美国,这种芯片开始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前景无限。
对于这一转变,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做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在漫长的8年工作经历中,除了埋头勤耕职场,黄仁勋也十分关注芯片产业的前沿动态,见证了数次重要的技术和市场变革。1987年,芯片代工和晶圆代工的业务模式开始获得关注,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成立,为其他公司提供集成电路的制造服务——这也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的晶圆代工企业。那时候的黄仁勋估计怎么也想不到,后来台积电老板,会拨给他一个命运转折的电话,成就一段近30年的忘年友情。
这期间更重大的转折点是,美国通过一系列措施,渐渐夺回了全球芯片产业的领导地位,结束了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的10个年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半导体产业开始调整发展重点,从重视产品制造转向重视工艺技术研发;90年代初,美国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联合实施“SEMATECH”(半导体制造技术科研战略联盟)计划,以加强半导体芯片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9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措施限制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由此逆转了全球芯片战局。
8年职场生涯披荆斩棘而过,综合技能几乎满格的硅谷硬汉黄仁勋,即将随着波澜壮阔的芯片发展潮流,开启自己的浮沉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