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养自信和勇气,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启示录:女儿说“我是最丑的孩子”,妈妈这样霸气回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沮丧地对你说:“妈妈,我是世界上最丑的孩子。”你将如何应对?美国著名歌手、创作人Pink在一次颁奖晚会上,和观众分享了自己与女儿的一个小故事。
Pink说,有一次她开车送女儿去学校时,女儿难过地说:“妈妈,我知道,我是世界上最丑的女孩。”这位红遍美国的超级明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于是用一个语气词对当时的尴尬气氛做了一个小小的缓冲:“哈?”
别小看这个缓冲。第一,她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进而思考如何应对;第二,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家长过于敏感的反应可能会吓到孩子,从而阻断孩子的倾诉。
女儿继续说:“我像是一个留着长头发的男孩。”
听到这句话,Pink内心波涛汹涌。她在颁奖晚会上分享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天哪,她才6岁,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是不是谁说了什么?我能踢他的屁股吗?”
然而,想法归想法,Pink当时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说什么。回到家,她立即默默地做了一个PPT,然后找了一个机会在女儿面前做了一次演讲。她在PPT里,提到了大量当代社会活出真实自我的歌手和艺术家:“他们一直在坚持真我,哪怕一直受到嘲笑。他们就像旗帜一样,鼓舞着我们。”
Pink慷慨激昂地讲着,同时不停地观察女儿的反应。
她不失时机地问女儿:“我真不知道你觉得自己像个男孩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你看看我,你觉得我好看吗?”
女儿说:“好看。”
“谢谢!”Pink话锋一转说,“但是,你知道吗?我其实一直被人嘲笑。比如,有人嘲笑我肌肉太多、腿太粗、身体太强壮,说我像个男人。”
接下来,Pink连问了女儿4个问题:
“你看我为此留长发了吗?”(Pink一直以短发示人。)
“没有,妈妈。”
“你看我为此改变身材了吗?”
“没有,妈妈。”
“你看我改变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方式了吗?”
“没有,妈妈。”
最后,Pink放出了一个大招:“你看我的演唱会门票是不是全部卖完了呀?”
“是的,妈妈。”
最后,Pink终于揭开了这次演讲的“核心思想”:我们不需要为谁改变,也不必用外表来吸引别人。我们若能努力,都将活出最好的自己。
最后,Pink当着颁奖晚会上所有人的面,铿锵有力地对女儿说:“我的宝贝女儿,你很美,我爱你!”
那一刻,女儿热泪盈眶。
Pink给很多家长上了一课,一堂关于自卑和自信的课。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儿童天生有自卑感,因为他们还未成年,所以养育者给予的指导异常重要。
当孩子被自卑笼罩时,Pink没有反复说教,也没有用空洞无力的语言去鼓励,而是身体力行,用实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有这样的妈妈,真是孩子的幸运。
要让孩子拥有完整的社会情商,家长必须重视孩子自信力的培养。自信力是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光芒无限,意义重大,能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可谓孩子社会情商的“核心维生素”。如果缺乏自信,孩子的成长将严重受挫,人生也不会一帆风顺。
让我们一起给孩子一个稳定其内心的支点,带他正确地认识自我,自信地拥抱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教养工具1:用“你的信任”激发孩子的自信
我在做小记者培训项目时,常和家长打交道。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我家孩子不自信,怎么才能帮他建立自信呢?”
通常,我会这样反问:“你百分百信任你的孩子吗?”这时,家长总是七嘴八舌地回答:“没法信任他呀!”“有时他在房间里,说是写功课,真不知道在捣鼓什么?”“他总是天马行空地要做这做那,明明没这个能力,非要异想天开……”
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在著作《孩子:挑战》中写道,我们要不间断地向孩子表达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任何困难的态度。
孩子从出生起,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他的自信力,最初源于与父母高质量的互动。他第一次走路时,第一次说话时,你的积极回应和正面的鼓励都将是他自信的源泉。
孩子人生早期通过养育者的反应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如果得到的反馈是自己有力量、值得信任,孩子一定会唤醒内在的资源去发展自己,自然而然会发展出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领导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我们会感到肩头责任重大,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被人信任的激动,接着浑身上下充满力量和信心,然后会调动一切资源,尽自己所能地干好这件事。
同理,帮孩子建立自信的第一要诀,就是——给孩子一颗“信任糖”。
那些被“信任糖”滋养的孩子,眼睛里的光芒比同龄人更耀眼,他们体内将永远深藏一种力量。这样的孩子往往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进而发展出自信心和各种能力,克服种种困难,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下面,我分享一个与我自己有关的例子。2018年8月,我和米爸带米奇去敦煌玩了几天,当晚在营地露营。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来,为的是一睹鸣沙山的日出。看日出的最佳地点是营地旁边的沙山上。这座沙山目测高约100米,坡度为75°左右。
我和米奇开始登山时,米爸早我们一步,已经登上了山顶。我和米奇提了一口气,开始攀登沙山。有沙漠徒步经历的朋友应该知道,攀爬沙山特别难,经常走两步陷一步,十分吃力。这座沙山特别陡,我们俩好不容易才爬到沙山的三分之二处,累得气喘吁吁,甚至有放弃的打算。
这时,率先到达山顶的米爸连同几个陌生人,一起朝我们大喊:“加油,米奇!加油,米妈!你们肯定行!”说来神奇,我们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力,咬紧牙关,一口气冲到了山顶。我们做到了!我和米奇忍不住击掌庆贺。眺望沙漠的尽头,一轮旭日正冉冉升起,好壮观!
事后,我和米奇交流。他跟我有一样的感受,被爸爸还有其他陌生人信任的感觉真好!他们都相信我们一定能爬上去,我们仿佛接收到了他们的“信任磁场”,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最终一鼓作气征服了沙山。“我觉得自己挺擅长爬山的,上辈子会不会是一只岩羊啊?”米奇说完,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无条件地信任孩子,不断向他发送“信任磁场”,他就一定能接收到我们发送的“电波”。接下来,他会有很强的动力和自信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信任还可以体现在“退后一步”上,以腾出空间让孩子自己发展自信。米奇小学时某次期中考试,因为发烧在家,没有参加。第二天米奇病情稳定后,我向老师要来考卷,想让米奇在家里做一下。
当时,不知为何我心里居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让他在卧室里独自考试,他会不会偷看书本呢?但随即我就被自己这个“龌龊”的想法吓了一跳。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诚实,难道这点小事我还不能信任他?
于是,我大方地把考卷给他,在他书桌上放了一个闹钟,然后摸摸他的头说:“如果你身体恢复了,就把试卷做完。妈妈去给你做好吃的了!”一小时后,他从自己的房间出来把考卷递给了我。我算了算分数,差不多是他平时的水平。我心里松口气:幸好我选择信任他,否则他该有多伤心、多气馁!
自信还可以来自同伴。去年,我一个受访者告诉我,她女儿在读初三,压力很大。另外,她还告诉我,她女儿的班里每个同学压力都很大。她问我怎么办,我给她女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出了个主意。这个主意立即被采纳。这个主意是这样的,让班上每个孩子写下希望考取的高中,并将其贴在教室的墙上;然后,每天早晨,无论哪个同学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齐声呼喊:“某某某,你一定能考上某某高中!你能行!加油!”
受访者的女儿后来回忆说,她那些天每一次走进教室,听到同学温暖的呼喊,看到同学充满信任的眼睛,常常热泪盈眶,心底不由得升腾出一股力量。那段时间,她仿佛变了一个人,异常刻苦,最终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而那个班,成为全校重点高中录取率最高的班级。
你看,这颗来自全班同学的“信任糖”甜不甜?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既然如此,来吧!酿一颗“信任糖”,递到孩子嘴边,让他尽情品尝这甘美的滋味。在你的无限信任中,他会积蓄无穷的力量,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教养工具2:用兴趣爱好帮孩子建立自信
有一次,一个家长抱怨说:“我辛辛苦苦带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孩子学了很多技能,但我总感觉他还是没有自信,遇到事情总是畏畏缩缩,或者提不起精神。”我想,类似这样的家长也许忽略了一个重点:你给孩子报的班,是你喜欢的,还是他喜欢的?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觉得无趣,没有内在动力,他如何发展自信?
因此,增加孩子自信心的另一个法宝,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在十三四岁时,心情非常苦闷,于是他开始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的精神在哪里?等等。由此,他很自然地就爱上了文学。从那以后,他如痴如醉地徜徉书海,发现了潜藏其中的巨大的乐趣。
有一段时间,他本来成绩很好的几门功课——因为他对文学的狂热——成绩下滑了不少。他说:“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了足够的自信。我不但没有变坏,反而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作为阅读推广人,我和米爸也非常推崇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的好处太多了,今天我想重点说“阅读和自信”的关系。
德国有个古老的传统:送书给刚出生的孩子。在德国人看来,从阅读中汲取的养分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因此亲子阅读从孩子刚出生时就要开始。的确,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拓展孩子视野、提升孩子自信心最好的办法。
经常阅读的人,自己就能满足自己的诸多需求,即便独处也怡然自得。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独处,就会寄希望于他人,甚至讨好他人,于是很难发展自信。
举个例子。放假了,孩子一个人在家觉得无聊,打电话给几个好朋友,想邀请他们一起出去玩,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孩子也许会非常沮丧,甚至会对这几段友情产生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他们才会拒绝跟我玩?
但是,如果孩子有“阅读”这个爱好,他的精神面貌会大不一样,即使独处他也不怕。从书中求安慰,操之在己;从人群中求安慰,操之在人。自己能掌控自己、安慰自己,自信油然而生,这是多大的力量!
受我们影响,米奇也酷爱阅读。2018年,他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当时的竞赛题目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他当时刚读完《遇见灵熊》这本非常好的青少年读物,并且和我们深入讨论过它的价值。拿到题目后,他自信满满,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最后获得二等奖。
除了阅读,生活中任何让孩子感兴趣的爱好或技能,都可能成为他稳定内心的支点。人感觉到的自信,源于具体的行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获取实实在在的成功,以此来树立信心。
我再举个例子。米奇从小有个特点,方向感很强。我们在此基础上特意帮他培养了一个技能。我们把这个技能叫作“找地铁”。这一切源于我们多次去日本游玩的经验。日本的交通相对比较发达。我们去日本旅游时,会充分体验到日本便捷的铁路交通。但是,如何合理地换乘,颇有讲究。从米奇8岁时第一次跟着我们去日本开始,之后每一次去日本,我和米爸就自动变成“路盲”,把如何换乘地铁的任务交给小米奇。
当然,一开始我们会手把手教他使用手机地图,教他用英语甚至简单的日语问路。几次下来,他信心大增,对日本几个大城市的各种交通换乘方式越来越熟悉。
在我们家,我们只有出远门才开车,其他短途出行都采取公交加地铁的方式。有时为了考验米奇对交通换乘方式的掌握程度,我们会故意说错换乘方式,看他是否能发现。当他发现并纠正了我们的错误,他会因此更自信。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所擅长的项目,我们便能找到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充满正能量的亲身实践对孩子来讲价值连城,能实打实地增强他的自信。比起大人喋喋不休的说教,孩子的亲身经历带给孩子的触动更深刻。
教养工具3:不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拯救孩子的自信
现在的年轻家长,几乎都是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父母特别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我们父母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作“心理偏盲”。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容易因为这种心理过于关注(放大)自己的缺点,忽视别人的不完美,从而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长期如此,我们势必将失去自信,变得自卑,甚至开始焦虑。
有时,这种比较,可能会让人计较一辈子。著名脑神经科学家洪兰在一次演讲中说,她妈妈一共生了6个女儿,其中大姐和小妹最不自信。实际上,洪兰的大姐年轻时很漂亮,是所在大学的校花。那么,洪兰的大姐为什么不够自信呢?原来这其中有一段渊源。洪兰的大姐小时候有一次陪妈妈去买菜,邻居看到她后称赞她长得漂亮。这时,妈妈却撩起女儿额前的头发,说:“哪里漂亮,比别人差远了,你看,她这里有块疤。”那是大姐骑车摔倒后留下的疤痕。
从此以后,大姐的刘海都是披到右侧,以遮掩额头上的疤痕。到现在,大姐都60多岁了,额头的疤痕早已淡化,但她的刘海还是那样披着,40多年未曾改变。也就是说,那道“看不见的疤”一直躲在大姐心里的一个角落,提醒着她:你没有别人漂亮。
而洪兰的小妹,虽然已经年过五旬,在姐姐们面前却总是刻意打扮得花枝招展。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中也有一段故事。她们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会有很多客人。每当客人称赞——“女儿们都很漂亮”时,妈妈总是“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越生越丑。”妈妈这句话让小妹耿耿于怀40余年。小妹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和姐姐们作比较,生怕自己被比下去。
我的受访者希希妈也是一个从小长期生活在“比较”中的孩子。如今儿女双全的她,一直不自信,做什么事都觉得无法胜任。她妈妈从小总是拿她和她表妹作比较。由于她表妹成绩比她好,她妈妈曾经多次当着很多亲戚的面表示:“我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希希妈自小虽然非常努力地学习,但始终无法超过表妹,所以一直生活在“被比较的痛苦”中。
希希妈说,经过多年打拼,她在事业上有了不错的成绩,但她还是很害怕亲戚之间的聚会。尤其是在有表妹在的场合,希希妈会不自觉地紧张。
以上这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父母如果总是拿孩子比来比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长期在“比来比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无能,直至成为自信的绝缘体。
有个正面的例子分享给大家。我的受访者华姐曾跟我诉苦说:“女儿现在正值青春期。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个女孩越来越好看,经常收到男生的情书。原本挺自信的女儿因此越来越自卑。”华姐几次安慰,都收效甚微。
怎么办?听我说了辣妈Pink的故事后,她摩拳擦掌,也和先生一起做了个PPT。PPT的内容是女儿从小到大取得的所有进步,大到考取重点中学,小到救助流浪猫,并配上当时拍摄的照片。一个周末,她和先生当着女儿的面,郑重其事地在家里做了一个主题为“我的好女儿”的演讲。
最后他们总结道:“女儿,你不用和任何人比。外表美固然是好事,但是一个人真正的持久的美丽,来自其学识、修养和善良的心。而这些,你都拥有。”
你猜怎样?华姐当时就看到女儿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像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华姐听见女儿自信地说:“原来我还有那么多优点啊!我还挺喜欢自己的……”
还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广大父母的注意。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可比较的范围突然扩大。原先,我们只是在同学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作比较,但当地球因为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村落”时,人们之间的攀比突破了空间的局限。
在那些掌握巨大流量的社交App中,活跃着大量的“看上去很美”的小哥哥、小姐姐,我们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也不知道他们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只知道他们是美丽、富有、生活事事如意的“人生赢家”。对于未谙世事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比较太刺激,欺骗性太大,会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沮丧、自我怀疑、羡慕、妒忌甚至心理扭曲。
我们要警惕的是,虽然孩子看到的只是图像或视频,但如果深陷其中,孩子将深受影响。当孩子自卑时,这些东西足以让他们崩溃。盲目的攀比会向孩子灌输一种错误的观念: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相比时才能体现出来;人的成就只能来自超过别人,而不是超越自我。
请让我们的孩子与“比较”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的自信力、价值感和成就感,都应该建立在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上,而不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才会拥有自信的力量,才能悠然地拥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