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巴西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一国语言和文化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构成要素。加强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向世界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人文交流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孔子学院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的知名品牌,在实现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8年11月26日,巴西首家孔子学院——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以来,巴西已经成立了11所孔子学院,外加1个孔子课堂。在11所孔子学院中,有两所特色孔子学院,一所是FAAP商务孔子学院,另一所是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旨在深入推进中巴两国商务和中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传播商务知识和中医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巴西东北部有两家孔子学院和一个中文网络孔子课堂。两家孔子学院包括位于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市的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和位于塞阿拉州的塞阿拉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中文网络孔子课堂是帕拉伊巴州的帕拉伊巴联邦大学中文网络孔子课堂。
14年以来,孔子学院为巴西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条件和帮助,为推进中国文化传播、增进中巴人文交流、促进中巴民心相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孔子学院在巴西推广中文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找到解决的办法。孔子学院应着眼于巴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加强孔子学院在巴西的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以期孔子学院能更好地服务于巴西的国际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本土化教材缺失。具备本土化教材,是外语言传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特点和民众语言习得的规律,编写本土化的中文学习教材,是每个孔子学院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本土化中文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减轻当地民众学习中文的困难程度,为他们掌握中文、运用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巴西的孔子学院在教材本土化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编写出符合巴西语言文化特点和民众语言习得规律的中文教材。尽管中文教材有葡语版本,但是这种葡语版的中文教材是根据葡萄牙的文化特点和民众语言习得规律编写的,不一定符合巴西人的语言习得规律和特点。巴西地处南美洲,自然会带有拉美国家的特点;葡萄牙位于西欧,也会受到西欧国家的影响。两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在文化和民众特点方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性和语言习得习惯。就像英国和美国一样,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但是因为国情、民族、地域、风俗差异较大,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拼写、发音和表达等方面就各有特点。大语种中文教材主要有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版本,这些教材主要是根据某个特定国家的语言习惯来编写,没有考虑使用同一语言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规律。他们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但是语言使用的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这些国家的中文学习者而言,他们不太容易接受这类教材的编写方式,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惑。因此,孔子学院应充分考虑到巴西学生的语言习得习惯和特点,编写出符合其语言学习规律的中文教材,便利学生学习、掌握中文。[1]
第二,本土化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是国际语言传播的核心力量,是联通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关键角色。本土化教师数量扩充是国际语言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教材本土化和教法本土化的前提。教师本土化的实现,有助于教材本土化和教法本土化的实现。因为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和本土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离不开本土化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本土化,是国际语言传播能否扎根当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巴西的孔子学院普遍都面临中文专任师资与注册学生比例失调的问题,专任教师少、注册学生多,生师比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国际中文教学的需求。生师比是孔子学院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晴雨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学院教学质量和水平。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听、说的训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使用中文表达,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生师比。在保证师生互动机会充分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巴西孔子学院生师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师资供给不足,一方面是国际中文教师派遣的数量有限,从中国派遣国际中文教师,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流动性大,给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本土教师资源紧缺,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师资匮乏,一是缺乏既懂中文又会教中文的本土教师,二是缺乏既懂中文又懂专业的复合型本土中文教师,三是缺乏精通中文的汉学家。
本土化教师的培养,是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方法,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土教师不存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上的障碍,对中国和所属国的语言、文化都非常了解,他们担任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师,具有天然的优势。巴西的孔子学院应利用中方合作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各类奖学金项目加大对本土化教师的培养,逐步完善、细化本科到博士的本土化教师培养体系,积极建立“中文+” 和青年汉学家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巴西对本土化中文教师的多样化需求。[2]
第三,本土化教法缺位。国际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践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国际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发挥教师组织、管理、引导课堂的作用。教师在组织、管理和引导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需要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国际中文教学是跨国对外语言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国别特点、民众语言习得特点等因素。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立足当地、入乡随俗,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的本土化与教师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教师是有差异的个体,有个性、有思想、善思考。同一教学方法因不同教师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巴西的孔子学院在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方面,一定要注重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第一,要选拔合格的本土教师。如上所述,本土教师对本国语言、文化非常熟悉,对本国同胞学习中文遇到的问题、困惑有切身的体会,能够根据自身学习中文的体会和母语的语言习得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本土化。
第二,要建立稳定的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国际中文教师任期较短、流动性大,是孔子学院中方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巨大掣肘。中方派出教师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本土化,保持较长时间的任期是首要条件。有了时间的保障,国际中文教师才能潜心钻研教材、才会下功夫了解巴西学生的学习特点、才会主动去把握中文和葡萄牙语的异同与发展规律。[3]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和中外方合作院校应加大对本土教师培养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本土教师的再培训;孔子学院应创造条件促进本土教师和国际中文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举办教学方法方面的研讨,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孔子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三,市场化道路滞后。巴西的1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中,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的孔子学院屈指可数。这跟孔子学院的外方合作伙伴有一定关系。在1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中,其中5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的外方合作伙伴是联邦大学,4所孔子学院的外方合作伙伴是州立大学,2所孔子学院的外方合作伙伴是私立大学。巴西的联邦大学和州立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巴西的公立大学属于免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学生是不用缴纳学费的,大学提供的课程也都是免费的。所以,孔子学院作为外方合作大学的一部分,其为外方合作大学的学生提供中文教育服务也应该是免费的。即便少数孔子学院针对所属大学以外的学生或社会人员实行付费的中文教育服务,学费标准也是极低的。学费标准高了,就没法吸引更多巴西民众学习中文,他们会转而学习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或日语等。这些孔子学院的自我造血或者说自力更生能力很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方的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
巴西的私立大学基本上是自费的,学生需要付费攻读大学。隶属于私立大学的两所孔子学院,其提供的中文教育服务不是免费的,学生必须缴纳学费。但是,这两所孔子学院只是按照私立大学的学费收取办法开展中文教学和文化推广,所在大学对孔子学院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方面比较谨慎,只是将孔子学院提供的中文教育服务作为一个增加收入或国际化办学的手段。由于所在大学在办公场所、中方教师住宿、行政人员和本土教师配备等方面不积极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孔子学院仍然需要向中方合作大学申请办学经费,以维持孔子学院正常的中文教学和文化推广活动,支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而知,即使隶属于私立大学的两所孔子学院,也没有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离自负盈亏的市场运作模式相距较远。
第四,单一化传播乏力。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在巴西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业已成为中巴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肩负向巴西民众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孔子学院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语言文化机构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自身特点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方式,向巴西民众开展行之有效的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活动,满足他们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进两国文化和民众之间的理解,为构建中巴两国命运共同体奠定人文基础。然而,巴西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文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传播模式单一化的现象。
一是传播机制单一化。2020年6月孔子学院转隶改制后,孔子学院的品牌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负责运营,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不直接参与孔子学院的管理,中外合作院校需要承担更多的管理和运行责任。此次转隶改制加速了孔子学院走向民间化、国际化的步伐,能够减少国外舆论对孔子学院身份的质疑和责难。中外合作院校作为孔子学院的办学主体,在孔子学院的管理和运行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尚需要实践检验。作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孔子学院的传播能力建设,不仅需要中外合作院校发挥主体作用,更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孔子学院的传播机制,改变孔子学院单打独斗的方式,改变孔子学院单向传播和单面传播的做法。孔子学院靠单打独斗,完全不能支撑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需要争取中国和所在国机构的多方支持,需要建立完备的传播机制,既要推广语言和文化,又要开展人文和学术交流,深化孔子学院在外方合作大学和当地的融入;既要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展示中国当代的新型文化;既要介绍中国文化的知识层面,又要讲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既要讲述好中国的故事,又要倾听好巴西的声音,促进双向交流机制;既要发挥现有宣传媒介的作用,又要注重新技术下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播方式单一化。巴西的孔子学院每年都举办很多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巴西民众的参与,为他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条件,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但巴西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存在传播方式单一化、程式化的现象,缺少生动性,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巴西孔子学院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丰富传播的方式。首先,文化传播要善于融合巴西文化内容。孔子学院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注重对巴西文化的吸收和融入,为中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一个平台,让巴西民众在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文化的存在,通过切身的体会,发现中巴文化的共同之处,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能让巴西民众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其次,文化传播要善于迎合巴西民众的性格特点。巴西民众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偏爱集体性舞蹈和活动。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应该以集体性参与的活动为主,用音乐或舞蹈营造一种充满欢快和律动的气氛,让巴西民众在活动中既展现了个性、愉悦了身心,又增长了知识、体验了文化。如果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能很好地契合巴西民众的性格和爱好,就会吸引众多的巴西民众参与,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效应,铸就巴西人积极参与和支持孔子学院的民众基础。
三是传播内容单一化。巴西的孔子学院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众多,但是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存在重复雷同的现象。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如武术、中医、传统节日、京剧戏曲、美食、书法、茶艺、歌曲舞蹈、刺绣、剪纸等,但缺少对现代文化的关注和介绍,如电子商务、快捷支付、中国高铁、中国桥梁、共享单车等,这些新文化同样彰显了中国的生机和活力,需要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全面、真实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第二,文化活动内容停留在浅层次,深度挖掘不够。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久远,有众多的文化精髓需要继承和发扬。受限于师资队伍水平和条件,孔子学院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往往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简单介绍,传播能力稍显不足、传播效果差强人意。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得通俗易懂,需要教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孔子学院的教师目前还很难达到以上要求。巴西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重传统,轻现代”“重广度,轻深度”“重内容,轻体验”等现象,一定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内容讲述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现实联结起来,将情感表达和价值内涵联结起来,将中国和巴西联结起来,向巴西民众传播有层次、有深度、有内涵的中国文化,展现一个既真实又具体、既全面又立体的中国。
四是传播手段单一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有差异的,巴西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时,要正视和尊重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传播手段的使用上,巴西的孔子学院切勿沿袭“宣传本位”的传统传播手段,而是要以“受众本位”为指导,以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为准则,加强与巴西受众的双向沟通、平等交流。
如果我们一味采用单一的宣讲方式,以传统的叙述风格和习惯来传播中国文化,不注重方法的创新、受众的感受,那么这样的交流很可能坠入自说自话、效果不彰的境地。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呢?首先,孔子学院要注重与巴西当地社区的融入,要了解并掌握巴西当地民众的心理和易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做到平等对话、客观公正,用巴西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述。其次,孔子学院要淡化意识形态和传播者的主导地位,根据巴西民众的民族特点,量身制定教学内容,立足交流互鉴的视角,积极进行传播者和受众者的角色互换,提高受众者的参与度。最后,孔子学院要善于在文化差异性中,寻找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共性,强调两国文化中共通性、普适性的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方式讲述出来,让巴西民众增知识、受启发、乐参与、广宣传。
[1] 彭现堂,《孔子学院如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公关》2020年第9期,第254-255页。
[2] 彭现堂,《孔子学院如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公关》2020年第9期,第255页。
[3] 彭现堂,《孔子学院如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公关》2020年第9期,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