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土地经济学研究演进

土地经济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从人类出现并开始占有与利用土地时起,土地经济问题或土地经济现象就同时出现了,包括土地分配问题、土地利用问题、产出品分配问题、土地租税问题等等,土地经济问题往往贯穿着人类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各个方面。然而,将土地经济问题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则要短得多。

早期的土地经济学,主要附着于农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如国家制度设置、赋税征管体系等学科或领域,这与人类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发展脉络有关,也与这一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变化的影响有关。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地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1922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R. T. Ely)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Outlines of Land Economics),被公认为标志着土地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开始独立出现;紧接着1924年由伊利、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出版,被认为是土地经济学正式诞生的标志。32

但是也有文献表明,日本的土地经济学研究文献早在1900年就出现了。日本农学士角田启司1900年出版了《日本土地经济论》(《日本土地経济論》,裳华房明治三十三年版),1916年又出版了《土地经济论》(《土地経济論》,成美堂书店大正五年版);京都大学法科大学助教授、法学士河田嗣郎1912年出版了《土地经济论》(《土地経济論》,博文馆明治四十五年版),等等。33然而日本的这些土地经济学研究著作未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开端,原因不得而知。但不论怎么说,日本的文献进一步证明了土地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

国内关于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开端,公认的标志是1930年章植《土地经济学》的出版,这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所著的第一本土地经济学著作。随后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著述成果,既推进了土地问题的科学研究,也支撑了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经济实践的发展。

在随后的20世纪30—50年代,中国的土地经济学者们在积极吸收与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土地经济学研究演进,张清勇所著《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已进行了比较详实的总结与梳理,在此不再赘述。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中国土地经济研究,重点围绕着实践中的土地问题,尤其是土地经济问题的解决。基于操作层面的研究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包括探索公有制体系下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经济关系;建立土地公有制体系下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体系与土地价格体系;探索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中各类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关系、经济机制等;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机制问题等。另外,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及其相应的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及所引起矛盾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实践中的土地利用矛盾日益尖锐,大量基于实践矛盾及其解决措施的研究相继出现,包括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农用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研究等,重点围绕农村土地市场化过程中的产权制度、价格机制、收益分配等方面。另外,土地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与关系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面临一系列难题:依赖土地支撑地区经济增长,固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统计指标结果,却也引起了资源浪费、过度资本化等弊端;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得以提出,但是其理论原理始终存在争议,解决实践矛盾的成效也尚待观察;土地财政虽然解决了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但也引起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性需求等矛盾,以及土地价格上涨过快,土地投资体系失衡、城乡用地结构矛盾等问题。这一时期土地经济关系矛盾日益尖锐的原因,除了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膨胀以外,其根源在于对土地问题的本质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偏差,对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功能的观念存在误区。之所以存在认识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土地科学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甚至缺乏。而正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导致一些根本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或者无法从本质上得到解决,一些仅针对现象的解决措施甚至又引起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致使矛盾愈发尖锐。

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问题研究,可以发现其实际上经历了两个完全相左的阶段,或者是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完全照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阶段,认为土地公有制下只能实行计划配置,无偿使用,地租是一种剥削,相应的土地经济学研究也基本停留在土地公有制体系下的马克思地租理论和计划配置方面。二是80年代之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影响与要求下,全面吸收一般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原理进行认识与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指导了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市场化配置及管理的实践。客观说,这两个阶段关于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路均在一定程度上有点极端化。过度强调土地公有制下的计划配置,忽视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属性,最终导致土地配置效率低下;而过度强调土地的经济属性,甚至完全依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并解决土地问题,忽略土地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公共属性,则忽视了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最终导致过度追求土地经济结果与保护土地自然条件,保障公共目标之间的矛盾。因此,基于土地本质属性探索并遵循土地经济规律,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解决日益严峻的土地问题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