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浙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浙江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2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农耕文明里。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一种重要类型与主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志,是一种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冯骥才先生认为,历史文化村落是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类人类遗产。因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是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资金整合、资源统筹的廉政工程。然而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开启,一些地方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2019年,《瞭望》新闻周刊调查报道了传统村落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营造、轻文化,重权力、轻责任,重项目、轻环保,重上级、轻民意,重眼前、轻长远,重资质、轻实质,“七重七轻”的乱打造现象。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新县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这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依据。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揭开了美丽浙江建设的宏伟篇章。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传统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彰显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特色,省委、省政府陆续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2〕38号)、《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8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浙委办发〔2020〕66号)等重要文件。自2013年率先启动以来,已经开展10批253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其中,重点村432个,一般村2105个)。以“突出规划引领,形成系统推进新格局;梳理历史遗存,建立乡村档案数据库;强化建设管理,完善‘规建管评’新机制;提升环境品质,塑造特色乡村新风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振兴引领地;发挥多重价值,创新活化利用新业态;激发多方活力,探索市场参与新途径”为主要任务,久久为功,推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金名片”、美丽浙江大花园的“耀眼明珠”。截至2022年,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公布的5批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浙江省有636个,约占全国总量的9.3%,数量位列华东地区第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的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浙江有44个,约占全国总量的9%,数量居全国前列。“世界丝绸之源”及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湖州市潞村(20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苍南县福德湾村(2016)、首个国际化未来乡村实验区“两进两回”典范余杭区青山村(2021)、富阳区东梓关“浙派民居”以及拯救老屋行动“松阳模式”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经典案例、闪光亮点推动历史文化村落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金名片”、美丽浙江大花园的“重要窗口”“耀眼明珠”,成为教学实践、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金山银山”。

在浙江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浙江理工大学于2013年成立的美丽乡村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21年专门组建了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著名文化学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专门题写院名。研究院希望依托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两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和“三地一窗口”的领先优势,充分发挥浙江理工大学(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农科院校)鲜明的“农学历史文化基因”特色和综合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通过跨学科协同化的前沿设计理论研究,推动构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与美好生活的新方法;通过政校地协同研究,推动构建城乡融合未来乡村的美好新场景;通过举办协同创新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合共生的美丽新世界。期望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在理论创新、政策咨询、设计服务、国际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至今,研究院受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农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委托,主持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专家评价,任验收评价组组长单位。截至2022年3月,已完成全省7批重点村评价,共验收村落304个,覆盖全省11个地市区。在此基础上,研究院建立了超过300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档案库,形成了“一村一档、一村一案、一村一评价、一村一报告、一村一对策”的研究特色;还总结了2013年至今,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做法和经验、困难和问题、对策和建议。2013—2022年,研究院每年向省农业农村厅提交重点村建设绩效评价报告,共300余万字,全部被采纳,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住建部、中国文联、浙江省委、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千万工程”,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从发展阶段看,浙江乡村建设历经了2003—2010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2011—2020年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2021年,伴随中央交给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新使命,正式迈入以“未来乡村”为建设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两批378个未来乡村中,有136个为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超过了总数的1/3,历史文化村落成为未来乡村的主要类型和重要代表。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的“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守好‘红色根脉’”等五大战略指引是指引浙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行动指南。《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2022年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10周年,在推进“两个先行”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迎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周年之际,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组织设计学、文化遗产、建筑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实地勘察、数据分析、案例收集、评估评价等形式,对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开展了专题全面调查研究。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全省378个未来乡村中,超过1/3为我院验收评价成果(全省唯一)。希望研究院继续践行“把课桌摆在田野中”的实践理念,根据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从CICA(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的调研评价成果,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浙江的“根和魂”;坚持“城乡融合”的研究理念,从吴良镛先生的“城市有机更新”(urban organic renewal)、陈志华先生的“生活圈”(living circle)、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等前辈大家的学术思想中传承学术文脉。

杨小军、丁继军两位教授带领团队深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尤其聚焦于乡村遗产评价与设计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持续开展田野调查、科研实践与社会服务,连续多年对全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系统研究。通过实地勘察、数据分析、案例收集、评估评价等方式,收集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和基础数据,在综合调研基本情况,系统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透视浙村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浙江探索与实践》。应该说这是他们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生动实践,也是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的成果总结。希望他们进一步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持续深入探索,构建一个由理念、策略、规范等学理性联合、网络化支撑的,具有“浙理辨识度”的知识服务系统。在建设“两个先行”、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突破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不断升华设计的创新理念,不断贡献集群的学术智慧,不断提升知识网络的创新价值和学术品牌的影响力。

吴锋民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二〇二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