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古籍出版的传统再造与现代致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大型古籍丛书,原定名《四部举要》,大约动议于1914—1915年间(1),出版时间横跨1920—1936年。据1915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的自述,《四部丛刊》“拟分四集,次第进行”(2),但实际只出版了三集——全书分《四部丛刊》(为与作为整体的《四部丛刊》区别,下文将称其为《四部丛刊》初版本)、《〈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四部丛刊》初版本共323种2100册,《〈四部丛刊〉续编》共75种500册,《〈四部丛刊〉三编》70种500册,总计468种3100册。其中,《四部丛刊》初版本再版过两次,第一次仅版本有增补、替换,书名未变,第二次再版时更名《〈四部丛刊〉初编》(增至2112册)。《四部丛刊》初版本出版(分六期)期间,第一、二期曾再版。除了整部发售外,《四部丛刊》初版本、再版本以及《〈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均曾出版过单行本。或整部化整为零,或者挑选部分出版单行本。《四部丛刊》初版本出版于1920—1923年间,1927—1930年再版之(版本略有增补、替换);《〈四部丛刊〉续编》出版于1934年;《〈四部丛刊〉三编》出版于1935—1936年;《〈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于1936年下半年。

《四部丛刊》为经史子集之书的汇编,总体上集部之书居多。内容上“皆四部之中家诵户弦之书,如布帛菽粟,四民不可一日或缺者”。版本以善本居多。《四部丛刊》初版本中,宋本39种、金本2种、元本18种、影宋写本16种、影元写本5种、校本18种、明活字本8种、元写本1种、明写本6种、日本高丽旧刻本8种、释道藏本2种,余亦皆为明清精刻(3);《四部丛刊》再版时,涉及辑补阙文、序跋增订、校文札记者共44种,又改换更善之本共21种(4);《〈四部丛刊〉初编》,全书共323种、8573卷,4种无卷数,凡宋本45种、金本2种、元本19种、影写宋本13种、影写元本4种、元写本1种、明写本6种、明活字本8种、校本25种、日本高丽旧刻本7种、释道藏本4种,余亦皆为明清刻本(5);《〈四部丛刊〉续编》,以善本居多,广告中强调清史馆中所借《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三编》,亦以善本居多,如《太平御览》136册中宋刻974卷(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查继佐《罪惟录》两手稿为广告中强调者。

《四部丛刊》所采善本之底本,以涵芬楼自藏为主,同时遍访海内外公私藏家所收宋元旧椠,如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常熟铁琴铜剑楼、乌程刘氏嘉业堂、乌程张氏适园、海盐张氏涉园、江安傅氏双鉴楼、江阴缪氏艺风堂、长沙叶氏观古堂、乌程蒋氏密韵楼、南陵徐氏积学轩、上元邓氏群碧楼、平楼葛氏传朴堂、无锡孙氏小绿天楼、闽县李氏观槿斋、秀水王氏二十八宿研斋、常熟铁网珊瑚人家,以及嘉兴沈氏、德化李氏、杭州叶氏、日本岩崎氏静嘉文库,基本上网罗了彼时所存的珍善古籍。

向各公私藏家商借珍椠善本,颇多掣肘。私家藏书要考虑到“某名家之稿本遗著,当然为海内孤本,即传抄本亦足贵,及原稿刊出,则其手稿孤本,亦仅具古玩性质矣”(7)。私人收藏者如若将善本借予出版机构复制,则所藏原本的身价会相应降低。“这些收藏家都是有钱的,若要借印,必得有人情,不能光用钱。”(8)向公家(由私家而公家化)借印图书则程序繁复,还需打通政府人脉关系。从商务印书馆向江南图书馆借印一事或可说明其中艰辛。江南图书馆因藏有杭州丁丙(松生)的十万卷藏书,又因杭州藏书世家孙峻的居间关系,商务印书馆将其择定为借书的首站。1919年间,作为《四部丛刊》事实上的副主编(9),商务印书馆孙毓修曾四赴该地进行版本的核查、遴选、借印、照排等工作事项。前三次主要为厘定版本之事,携其在商务印书馆的同事茅盾同行(10),第四次则由新入商务印书馆的姜殿元(11)陪同前往,主要落实影印工作。据孙氏未刊稿本《江南阅书记》所载,第一次赴江南图书馆的时间是在1月14日至18日,第二次在4月17日至26日,第三次约在五六月之交(《江南阅书记》失记),第四次在6月18日至7月1日。据茅盾描述,到了江南图书馆,“孙毓修每天很忙,他把整个江南图书馆的藏书都浏览一番。我的工作倒清闲,只把孙毓修选定拟用的书,抄个清单,注明版本,有多少卷页,多少藏书家或鉴赏家的图章(这是版本目录学家注意的,图章愈多,书的身价愈高)”。清闲的茅盾,“把带去的英文书看完,又翻译了其中若干篇”(12),孙毓修则每天忙得团团转,既要遍览藏书,又要忙着和江南图书馆上下以及江苏省政府打交道,又要安排自沪来宁的商务印书馆影印团队的照排事宜。需要说明的是,早在1916—1918间,孙峻即以个人名义代商务印书馆多次到江南图书馆访书、查书,近一年的查访摸底工作,为1919年商务印书馆正式借印打下了基础。江南图书馆藏书最终纳入《四部丛刊》初版本者共计42种925卷,其中经部1种、史部2种、子部9种、集部30种,其中集部中的十几种均为数十或百余卷的卷帙浩繁之书(13)

《四部丛刊》系列均采用了影印技术,将底本缩印为体式一律的开本,将原本的尺寸及藏家信息载于每书卷首。其中,《四部丛刊》初版本、再版本,均使用了照相石印技术;《〈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均采用金属版影印技术;《〈四部丛刊〉初编》则采用了胶版影印技术。关于影印技术,因此后多个出版机构所出多种古籍丛书采用了影印方式,在此仅以商务印书馆的影印事例做一统一说明,介绍影印的分类以及具体的工作程序与情形。孙毓修第二次赴宁除了继续选书外,有项任务就是要同江南图书馆磋商借书和摄照手续。江南图书馆答应出借至上海的图书寥寥,大部分的图书必须留在馆内摄影。商务印书馆派来印务方面的工作人员“郁、孙二人”实地考察,其中“郁”即时任印刷所照相部主任的郁厚培。二人在孙毓修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场地,并由孙介绍了解了各书夹签符号等的意思,以免摄影时出错。图书不能出借至沪以及留宁照印一事,茅盾在其回忆录中的记载更为详尽。据其所述,因图书摄影工作只能在南京就地展开,商务印书馆派了包括影印技术人员、装裱工匠等在内的技术团队来宁,将其安顿在江南图书馆近旁空房。为就近工作,还安装了专用的小发电机,并指定专人每天把摄影后印在特制纸上的底片运沪。茅盾前三次随往南京,第四次则留沪被派审查抵沪的摄影底片是否合格,是否要修润。为何要审核底片是否需要修润,是“因为书页上的折痕或斑点,照相后印到那特制的纸上便成了墨点或黑纹;必须先用白粉细心涂去”(14)。当时商务印书馆专门调用了两三个人做这项工作,但因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有时会把一个字的点、捺、横,也当做折痕或斑点涂去,造成某些字的缺笔,会与真正避皇帝讳的缺笔混淆不清,所以又必须有人把修饰过的底片复校一遍”,复校的工作便由茅盾来承担,这份工作被其调侃为“总校对”(摄影底片)(15)。据茅盾回忆,当时每日自南京专人送来的底片大约有两三百张,必须当天修完校对,他每天忙得很。

不独公立图书馆出借馆外的意愿不强,即便向私人关系融洽的私家藏书楼借书照印,也需就地解决。以《四部丛刊》借印常熟铁琴铜剑楼藏书为例,通过张元济与藏书楼主人瞿良士的私人关系,《四部丛刊》系列丛书得以编入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藏书,包括《四部丛刊》初版本、《〈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均有来自铁琴铜剑楼所藏图书底本,其中初版本中有23种483卷图书(经部4种、子部7种、集部12种,大部分为宋刻宋抄本),以及初版本再版时的若干替换本。铁琴铜剑楼所在地古里当时还不通电,为了照印,商务印书馆于大约1920年四五月之交,自备发电机,在瞿宅茶厅设立了工场。工作人员每日清晨将书借出,登记载入专册,当晚摄影完毕后当即交还。

商务印书馆这套郑重其事又井井有条的借印程序,到了1930年代发展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印机制。1933年9月,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随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至沪,暂存于天主堂街26号库房中。商务印书馆因以之作底本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故向对方借印,双方签有专门合同。馆方为珍重起见,在合同中规定要就地拍照。商务印书馆原拟在库房屋顶搭盖厂屋作为摄制工场,“旋又以火险堪虞,复尔变计”,改就库前广场空地建造。初拟造筑玻璃房工场,最终建成了铅皮木屋一大间(16)。11月17日,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以及全体影印工作人员约30余人,先在门首全体合摄一影后旋即开始工作。此前《四库全书》已由故宫博物院移交中央图书馆管理,该馆每日逐页分交商务印书馆,摄毕即归回,再另调他页。经故宫博物院及图书馆派员到场点收无讹(17),商务印书馆方得卸责。照片摄成后携回馆内再行制版编印。根据合同规定,每本书摄影后须当日归还,但库房闭库时间较早,总体上又书多时紧(全书十万余页,合同要求摄照工期不得超过6个月),商务印书馆于是呈请教育部通融办法。经教部函商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同意,商务印书馆除将每日摄毕之书于闭库前缴还外,其余未毕各书于闭库后仍可继续摄影,摄毕后亦可将之放于故宫博物院库房楼下办公室保险柜中,由商务印书馆掌钥,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及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所派驻沪职员会同加封,至次晨再正式缴库。摄照效率因而得以提升,每日可拍摄800—1000页不等,最终用时5个月即摄照完毕。需要说明的是,为保障图书安全,公安局及海关亦派侦缉员、监视员等12人轮流分值保护(18)。早在9月《四库全书》移沪储存库房时,京沪各机关即组织了监察委员会以保证《四库全书》周全。监委7人,因职务关系无法全部驻沪久留,便公推来自研究院、地方法院、故宫博物院的3位代表,常驻监视(19)。其中郑重可见一斑。

四处借印并非免费,不论公私,商务印书馆均以合宜的方式支付费用。《张元济日记》1919年7月25日有一份记有“本日托南京分馆拨姜佐禹65元,内汪振之20元,陈子固20元,盛树柏10元,董延群10元,仆役5元”(20)字样的名单。柳和城据此考据,南京分馆交付给姜殿元分配的65元,即是商务印书馆为借印江南图书馆藏书而支付的额外费用。其中汪振之即时任江南图书馆的馆长,陈、盛、董以及仆役亦均为该馆人员。此前的6月16日日记中,张元济则记载了正式支付江南图书馆借印报酬额度事:“馆员至多送600元,以半年为限。另教育科汪君送200元。又孙康侯拟送抄本《画髓玄诠》一部。”(21)除了支付江南图书馆的费用外,江苏省政府教育科的一位汪姓科长因在商务印书馆沟通时任江苏省省长齐耀琳时居间奔走,也被支付了一笔不菲的酬劳。在向私人藏书家表示谢忱时,则更为雅致,有时以书相馈。如为答谢铁琴铜剑楼,作为报酬之一,商务印书馆特为瞿氏印赠《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连同说明九册,共500部(22)。此后商务印书馆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时,亦曾向铁琴铜剑楼借印若干图书(23),商务与瞿氏还签订了“租印善本书事合同”,双方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合作关系。

(一)《四部丛刊》初版本

《四部丛刊》初版本全书323种(24)8548卷2100册158000叶,照相石印,线装六开本,分连史纸与毛边纸印,分别定价800元、640元(25),预约价分别为500元、400元,另加印书根(印书名册数)者,计费32元(26)。自1920年6月至1923年3月间,分6期出版。

第一期:1920年6月出版,共58种338册,提取500部加印了书根(27)。再版于1921年11月第四期出版之际(28)

第二期:1920年12月出版,共61种366册(29)。再版于1922年6月第五期出版之际(30)

第三期:1921年6月出版,共45种320册(31)

第四期:1921年11月出版,共46种327册(32)。同时第一期再版。

第五期:1922年6月出版,共48种354册(33)。同时第二期再版。

第六期:1923年3月出版,共66种395册(34)

单行本:1922年9月,商务印书馆宣布将择取《四部丛刊》初版本中“尤重要者200余种”,印成单行本发售。单行本为六开本毛边纸印,书根上加印书名册数,以便检取(35)。据此计划,此时已出版了68种单行本;1922年10月,“又选宋金元精刻本40余种棉料纸印成四开本式”单行本,天头较高,并加布套,每种仅印50部(36)。1925年5月广告称,单行本分作“每册连史纸印者,售洋3角;毛边纸印者,2角”(37);到1924年8月,已经发售《四部丛刊》初版本中的单行本约210种(38)。1926年4月,又续出25种单行本(39);1926年6月,再续出10种单行本(40);至1932年11月,《四部丛刊》再版后又出单行本,出版广告称此前共出版单行本“百数十种”(41)。初版本的单行本出版计划的具体结束日期不可考,从广告推断,可能一直持续至再版时,且最终并入再版本的单行本计划。

(二)《四部丛刊》再版本

《四部丛刊》初版本的首次重印本,总体上是以“旧版汇成全帙,版式装制,悉仍曩例”,定价、预约价格与初版一致,分四次出齐。版本相比初版本略有增补、替换,“辑补阙文、序跋增订、校文札记,共44种,又改换更善之本共21种”(42)。《四部丛刊》初版本与此次再版本,共计销售超过5000部(43)

第一期:原定1927年6月出版,因战事展期至同年9月出版,共118种607册(44)。售卖较速,售完后又再版(即第四期出版完的半年后再版)(45)

第二期:1928年3月出版,共71种511册(46)

第三期:1928年10月出版,共51种504册(47)

第四期:原定1929年3月出版,但“今因续访得善本甚多”,“兹定展缓三个月,准于六月底完全出书”(48);又因“改换善本共廿一部,又辑补阙文、序跋增订、校文札记共数百叶44种”,实际上到1930年2月才开始出版,共83种490册(49)

单行本:1932年11月—12月,广告称“将全部各书单行发售,人人得以廉值购置”。广告仅3条,未见具体出版活动的开始及结束日期。

(三)《〈四部丛刊〉续编》

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已筹划数年,并已印刷部分,突遭战事破坏而止。终至1934年以全年时间出版完,每逢周日出版一次,一次10册(每册以60叶为度),共75种500册。

版本专收宋元明旧刻及名人钞校精本,金属版影印,连史纸六开本线装(版式依初版)。合售预约价150元(50);同时单行发售,每册定价平均约5角,500册合计约250元,一次购满10元者,照定价9折(51)。另备书橱,柚木制40元,柳安木制35元(52)

(四)《〈四部丛刊〉三编》

三编全书共70种500册,1935年10月—1936年6月间分四期出版。金属版影印,连史纸六开本线装,书根可加印书名册次。预约定价225元,若预约订户同时购买《续编》全部者,照定价8折计算(实收180元);订户同时购买《初编》或《续编》单行本,定价满10元者照9折计算(53)

第一期:1935年10月出版,共8种50册(54)

第二期:1935年12月出版,共8种150册(55)

第三期:1936年3月出版,共22种150册(56)

第四期:1936年8月出版,共32种150册(57)

单行本:1936年10月开始出版、发售单行本(58)

(五)《〈四部丛刊〉初编》

《〈四部丛刊〉初编》是《四部丛刊》初版本的第二次重印本,1936年下半年出版,胶版影印。因1932年“一·二八”事变,《四部丛刊》底版被毁,改制新版,并合册叶,缩印为四开本,瑞典纸洋装。洋装又分平装本(150元440册)、布面精装本(200元110册),价格不及线装(初版与重版)的五分之一。备书橱(宽三尺二寸,书架占市尺十尺多),可“万卷一橱”——“装入书橱,占地才宽三尺,无论书房客室,随地可以陈设”(59)。需要说明的是,《〈四部丛刊〉初编》平装本原定400册,精装本原定100册,后因将三栏有注之书改印两栏,页数加多,册数亦有增益(60)。平装本前两期共出240册,第三期续出200册,合为440册;精装本前两期共出60册,第三期续出50册,合为110册。

第一期:1936年6月出版,平装本80册,精装本20册。

第二期:1936年10月出版,平装本160册,精装本40册。

第三期:1936年12月出版,平装本200册,精装本50册(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