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分析微电影的常用角度
分析微电影的常用角度有叙事、角色、摄影技法、画面构图等,不同的角度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1.叙事
叙事角度用于分析微电影故事情节的结构、叙述方式、节奏控制、设计等方面。通过对叙事角度的分析,可以深入把握微电影的叙事意图,感受故事张力和情感变化。
(1)结构
结构是微电影故事情节的骨架,关系到整个微电影的起承转合和完整度。分析结构可以从故事的时间顺序、故事的关键节点等方面进行。
(2)叙述方式
微电影的常用叙述方式包括直接描写、间接暗示、隐喻象征等,在分析叙述方式时,需要评估其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效果。
(3)节奏控制
微电影的节奏控制是指故事情节推进的速度和强度等,微电影通常通过调整节奏来引发或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4)设计
微电影故事情节的设计主要涉及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等方面的设定,通过设计和调整微电影故事情节,能够更好地展现微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下面以图1-25所示的微电影《山水情》(1988)为例,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
图1-25 微电影《山水情》
在结构方面,微电影《山水情》采用了顺叙的手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老琴师和渔家少年相识、结为师徒到分别的故事,结构清晰明了。在叙述方式方面,《山水情》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方式,影片画面采用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风格,配合优美动听的古琴乐音,将水墨的高远清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视听元素象征师徒之间纯洁感情的同时,也隐喻着人物高雅的内心世界,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在节奏控制方面,《山水情》的节奏虽然缓慢,但这种缓慢节奏对于传递情感十分有效,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渔家少年负琴而立,以空白画面的缓慢推进,提示观众琴师虽已离去,但琴艺却传承了下来。《山水情》情节的设计恰到好处,整个微电影围绕师徒相识、拜师学艺和师徒分别展开叙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世无争的思想和明心见性的境界,尤其是结尾部分,通过水墨画中的留白手法,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角色
角色角度主要从微电影中角色的性格、关系、语言和行为、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微电影中的角色是故事的核心,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微电影中的角色,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主题。
(1)角色性格
角色性格是微电影中角色的基本元素之一,不同性格将导致不同角色在处理情感、冲突时表现不同。例如,图1-26所示的动画类微电影《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两个主角的性格迥异,“没头脑”做事马虎,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做事只知道乱使性子,不愿意与他人协调配合,这两种不同性格之间的差别造就了故事的内在冲突。
(2)角色关系
角色关系是微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关系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来展现。角色关系包括亲子、朋友、恋人、师生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塑造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深入了解角色的性格。例如,《青春正当时》(2021)中角色关系表现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角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吸引和感染了观众,这种感情支撑着整个微电影故事的发展和推进。
(3)角色语言和行为
角色语言和行为是揭示角色性格、展现角色形象和心理变化的最直接的方式。例如,微电影《放弃》(2021),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简练而富有内涵,既彰显出两人的理性思维,也表现了他们的深刻情感。
(4)角色发展
角色发展也是微电影角色的重要元素之一。随着故事推进,角色也会经历不同的改变和成长。例如,图1-27所示的微电影《如风少年》(2023),讲述了两个小朋友在经历矛盾与误解后,共同成长的故事,展现了少年间互相帮助、互相成长的美好与纯真。角色发展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
图1-26 微电影《没头脑和不高兴》
图1-27 微电影《如风少年》
3.摄影技法
摄影技法角度用于分析微电影中有关镜头运动、机位选择、视角变化等方面的技术。摄影技法可以让微电影画面的呈现更加完美,表现出情感、氛围、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意义,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故事。通过对微电影摄影技法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微电影中不同画面的视觉效果。
(1)镜头运动
镜头运动是指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通过变焦、变速、追踪等运动方式来增加微电影画面的生动性。例如,图1-28所示的微电影《巴厘岛的一天》(2017),全程使用第一视角展示主角一天中的活动,运动的镜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图1-28 微电影《巴厘岛的一天》
(2)机位选择
机位选择是指摄像机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机位选择可以表现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例如,法国微电影《镜子》(2010)中,虽然只采用了两种机位,却将人物成长和时间变化完整呈现出来。
(3)视角变化
视角变化是指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镜头运用来呈现故事和情节,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故事。例如,在拍摄动作类微电影时,可以从角色的主观视角出发,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角色的紧张与刺激;而在展现角色内心矛盾的情节中,则可以使用倾斜视角或近景视角凸显角色内心的挣扎和冲突。通过巧妙运用视角变化,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微电影的世界,加深观众对情节和角色的理解与投入。
4.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角度用于分析微电影画面的整体组成,包括画面中元素分布、比例、线条等方面。画面构图能有效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思维。
(1)元素分布
微电影画面中除了人物外,还有物品、光线和山水风景等各种不同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角的情感与内心变化。例如,很多以青春为主题的微电影中,通常会有书桌上物品散乱分布的画面,物品的分布通常能反映出角色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而在角色重新振作后,书桌上物品的分布则会归于整齐。
(2)比例
比例能够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平衡与和谐。微电影画面中男女主角的比例变化能够表现出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例如,微电影《再见金华站》(2011),在男主角向女主角念出一大段台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前,两人在画面中为一大一小,目的是表现两人情感的不确定,而当女主角说出“喜欢”后,两人在画面中变为一样大小,表现出两人之间情感联系的加深和关系的确定,如图1-29所示。
图1-29 微电影《再见金华站》
(3)线条
线条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意境。例如,一些微电影会拍摄弯曲线条的特写镜头,以此衬托角色纠结的内心情感。
5.光影色调
光影色调角度主要从微电影的照明设计、光影处理和色彩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光影色调的精心搭配和处理能够使微电影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美感。通过分析光影色调,可以深入理解微电影中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以及微电影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内涵。
(1)照明设计
微电影中的照明设计通常也称为布光,能够直接影响画面的光影效果和色调呈现。例如,微电影《再见金华站》(2011),女主角说出“喜欢”时的镜头,在照明设计上使用了路灯反光增强视觉效果。
(2)光影处理
处理好光影效果能够为微电影增添很多情感力量。例如,微电影《再见金华站》(2011),女主角说出“喜欢”时的镜头,黄色的灯光从女主角的右侧打在身上,营造出温暖的氛围,刻画出女主角内心的情感变化,也增强了观众对女主角情感状态的理解,如图1-30所示。
(3)色彩调整
图1-30 微电影中的光影处理
色彩调整可以改变微电影的氛围和情感,增强微电影的情感张力并提升其美感。例如,微电影《放弃》(2021),通过对不同场景色调的处理渲染故事氛围,特别是最后男主角坚守岗位,女主角理解支持的场景中,使用大量暖色调,这样既能与之前表现男主角孤独失落的冷色调场景形成对比,又能表现出男女主角情感的变化和升华。
6.剪辑点
剪辑点角度主要从微电影中场景转换、镜头切换、音乐过渡等方面分析。通过分析剪辑点,可以深入了解微电影的节奏控制和情感表达。
(1)场景转换
场景转换是微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仅能让故事情节更加连贯、流畅,还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在场景转换中,剪辑人员可以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将微电影场景由封闭的室内切换至开放的户外,可以象征角色的心境逐渐开阔,展现其与外界的自由交流。
(2)镜头切换
镜头切换可以改变视角,推进故事发展,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在镜头切换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通过静态和动态画面的镜头切换营造不同的情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微电影中可以将角色离开家乡和到达新城市的场景进行巧妙的交叉剪辑,将不同场景的镜头切换,向观众传递信息,表现角色的旅程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3)音乐过渡
音乐过渡的剪辑能够通过音乐的混合、渐变、截断等方式实现画面和声音的完美结合,实现不同场景的跳跃,让微电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感。例如,在很多剧情类微电影中,当男主角回忆起和女主角在一起的日子时,背景音乐从无到有,渐渐地响起,随着剧情发展,音量渐渐变大,在剧情达到高潮后音量也最大,而后音量又慢慢降低直至消失。这种淡入淡出的音乐过渡方式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