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是一考定终生,甚至标准化考试的最终成绩也不再那么重要。事实上,现在美国常春藤联盟中的一些院校已经不再看标准化考试的成绩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表示,其录取过程根植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多方面的个体,不能用任何单一因素来定义一个人。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最初的问题、追问的问题、行动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和答案),还可以动态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提供学生的学业表现,指导学生做自己最适合、最喜欢做的事情。

……

大家还可以写出更多自己的想法。

不过,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这样的“理想国”能实现吗?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之前我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时的那种师徒制的学习方式、所接受的博士生训练和培养过程不就与之类似吗?

在实验室,我们做科研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创造知识。实验室是一个实操的环境,我们要用学到的东西去做实验以进行探究,从而解决真实的科学问题。

我们的学习方式不是抱着教科书啃读和背诵,而是约导师去谈课题,平时则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操作。偶尔甚至是在别的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我偷着看几眼,听其他人闲聊几句,慢慢地居然就学会了。另外,我们每周都有固定的组会时间,同学们会讲述自己的研究进展并相互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我的演讲水平也提高了。

我们的导师颜宁老师会给我们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自行安排课题的进度、自己选择论证的方法、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请人帮忙)。总之,课题是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实验室里没有人会自称“老大”或者“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只追求真理,无须对导师唯命是从。颜老师不仅在学术上非常优秀,在思想上也非常开明,她鼓励我们提问、质疑权威。实验室里人数并不多,一个导师一年最多带两个学生,颜老师不仅负责我们的学术,在我们做不出课题、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她还会通过请我们吃饭、找我们聊天、陪我们做实验的方式安慰我们,帮我们渡过难关。

我们几乎不考试,印象中只有一次博士生资格考试,但这种考试对训练有素的学生来讲其实很简单。让我们感到困难的是每周的组会汇报上要用全英文汇报,这可比博士生资格考试难多了,因为同学们和导师要根据你的汇报“审查”你这一阶段的实验进展。不过,由于我们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最终大多数同学能顺利完成严苛的博士生学术训练。

尽管毕业后不再做科研了,但我发现,在科研上的训练有素居然为我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在各方面都还做得不错,因为,做任何事情(教学、写作、带孩子等),本质上用到的是同一种能力——一种拨开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从实验室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能力。

但是,问题来了,这貌似是少数人才能接受到的教育。于是有人会说:“和老师,你讲这么多,与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关系非常大,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类似 ChatGPT 一样的工具)的帮助,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的教育。不用上最好的大学,也能得到最好的老师的“指导”,也能与全球最具智慧的“同学”一起讨论,而且有最强大的工具帮你实现梦想……

真的会是这样吗?在第2节中我们会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