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1到N的自我迭代
发展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和“靠出来”的。有了第一个阶段的基础,项目发展行进至关键一程,犹如攀岩登至半山腰、踏浪行至海中央,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项目报以“改革者”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词。
随着MBA学生群体变得更具多样性,学生对于行业热点和新兴板块有极大的兴趣,尤其对如何应对企业实践和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疑点、难点和盲点极为关注。项目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匹配也越发重要,就像是相互咬合的齿轮,匹配度越好、咬合越好,齿轮运转就越好,工作效率也就越高,项目发展则越好。但是,一方面,受传统学术和科研导向的影响,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型师资较为匮乏;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企业实践在快速迭代升级,而理论研究的脚步却没有及时跟上,相关教材和资料也显得格外单薄。由此,一边是迫切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强烈教育需求的学生,一边是没有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成熟师资,两者之间形成的矛盾,对项目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秉承“大道至简,实干为先”的工作思路,在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将FinTech项目提升为引领商学院大MBA项目发展的旗舰项目,并在这一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不断自我迭代和创新,并逐步改进与FinTech项目发展相适配的项目管理方法。
(一)教学体系不断优化
在原有FinTech项目工作组的基础上,升级成立FinTech项目专家委员会智囊团,由在相关领域有较高造诣、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委员,指导FinTech项目的全面工作。
(1)科学决策:结合国际、全国(尤其是北京)的MBA项目以及科技发展趋势,发挥委员会的智囊团作用,提出前瞻性、导向性和预警性的意见和建议,对项目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
(2)指导运营:参与制定FinTech项目的发展规划,指导MBA项目中心相关部门做好运营工作。
(3)整合资源:导入和发挥项目委员们的优势资源,为FinTech培养体系急需的师资、技术、信息等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FinTech项目的课程体系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宽度、以金融和科技方向选修课程为深度,不断优化。FinTech MBA项目的基础课程以商学院MBA项目的核心课程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选修课程拓展至金融模块、互联网技术模块和经济模块,其中金融模块分为传统金融和新金融两部分,提供不同难度层级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差异化的行业背景和不同的个人基础自由组合搭配,形成差异化、定制化、立体化的选修课体系,因材施教。
(二)教材与案例持续开发
FinTech项目初期规划的教材陆续完成:
由宋华教授所著的《智慧供应链金融》一书指出,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方式,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实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横跨产业供应链和金融活动的创新日益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战略途径。随着全新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被广泛地使用,该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由金融科技推动的阶段。供应链金融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的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主体通过创新构成了支撑产业供应链的生态,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呈现出智慧化的特征。书中重点探讨了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以及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构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探索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要素,进一步提出实现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五维度模型——SMART模型,并从产业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探索智慧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问题。
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焰合著出版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普惠金融中国实践案例》,通过南充美兴、中和农信、3+1诚信联盟、民生银行的小微项目、拍拍贷、芝麻信用、百融至信等10个案例,分别从微型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数字普惠金融、信用等方面介绍普惠金融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侧重从管理层面,将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融入企业的组织流程设计、业绩考核等日常管理中;深入探索如何实现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双重目标;展示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在降低小微金融的边际成本,提供便捷、低成本、可触达服务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小额、分散但大量的微型金融带来的巨大技术红利。
由商学院青年教师王阳雯所著的《FinTech+:金融科技的创新、创业与案例》从研究者的角度,融合金融、创新与企业战略理论,试图透过纷繁的现象,梳理FinTech的概念,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石。
在教学案例开发上,持续与案例中心合作,开展专项案例开发计划,FinTech领域的相关案例不断产生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此阶段开发的主要相关案例成果如表3-2所示)。特别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设立FinTech专项重点案例开发项目。
表3-2 自我迭代阶段的代表性案例成果
(三)增强师资力量,开发新的课程
针对数字经济的新趋势和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增加新的师资力量开设一系列前沿的、与FinTech发展相契合的选修课程。例如,由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周禹教授开设的创业营课程,其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课程目的
创业营课程旨在通过模块化、模拟化的创业训练专题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意识、掌握创业各具体环节的能力与方法、理解创业项目的评估评价机制。
2.内容模块
创业营课程拟包含的专题模块如表3-3所示,并由专题教师与产业嘉宾教师组成整合性的师资团队。
表3-3 创业营课程拟包含的专题模块
3.课程运营
(1)启动模块先行。在7月份整合课程阶段,首先就创业的基本内涵及创业项目计划书的基本内容构成,对学员进行先导培训。
(2)分组模拟竞争、导师配对认领。分成小组,仿真模拟创业团队,并采用双向自愿方式,由参与导师与学生团队结成导师战队。按照先导模块的培训要求,小组自选题、自组织完成创业项目计划预案(10月份模块一开课前完成并提交)。
(3)模块翻转课堂、内外师资联动指导。从模块一至模块五,皆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由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团队的项目计划书,在各专题模块课堂上介绍相应的专题内容设计;由学术导师与专题特邀产业嘉宾导师共同提供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与指导。
(4)专题性跟踪优化。每次专题课程结束,各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自行组织,结合课堂反馈建议进行各个专题的优化修订。
(5)收结模块的模拟路演。在收结模块,各小组进行模拟路演竞赛,邀请学术导师与产业嘉宾导师共同进行评估考核,路演评估成绩记为该小组本课程成绩。
(6)课程学习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优秀项目推荐参加行业性、全国性创新创业竞赛;联动相关资源推进优秀项目的转化实施与落地。
(四)项目治理经验更加丰富
FinTech项目积极对接金融、互联网领域标杆企业资源,建设情境化实习、科技金融游学和创新创业辅导转化平台等多平台生态,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掌握多元化金融专业知识、熟悉全球经济趋势、挖掘创业潜力和提升创业能力,从而拓展创业平台,做到“学业-就业-创业”一体化。
项目团队积极导入企业外部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例如由MBA项目牵头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科技金融专业论坛于每年的10月份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邀请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探讨金融科技行业热点问题,打造专业的行业交流与分享平台。
如果说从0到1是对FinTech项目设置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的验证,那么从1到N则意味着项目进入再扩大和再创新阶段,难度和挑战都大于前者。项目至此经过不断的自我迭代创新,已经具备了专业化的专家委员治理平台、成熟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金融科技企业资源,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彰显,同时FinTech项目所导入的创新课程、专家名师、企业资源也在反哺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