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基准利率
虽然央行不办理个人存贷款或个人理财业务,但是央行却能决定老百姓在银行存钱的利息的高低。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利息的高低是由“利息率”决定的,而“利息率”就是日常所说的“利率”的全称。通常,央行会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以及市场利率的情况制定基准利率。
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一个银行利率便是基准利率。简单来说,基准利率是对其他银行的存款或贷款利率具有指导性或参照性的利率。换言之,其他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得参照央行的基准利率制定,不能乱来。
一般而言,调整基准利率是央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维持,二是上调,三是下调。下调利率俗称“降息”,上调利率则是“加息”。
尽管调整基准利率是央行的常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却并不表示央行真的会经常用。换言之,对于调整基准利率这个工具,如非必要,央行基本不会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调整基准利率具有“定调”与“改调”的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走向具有重大影响。那么,何为“定调”与“改调”呢?这就好比作一首钢琴曲,是用C大调,还是G小调,最终的决定就是“定调”;而原本是C大调,基于创作需要改成G小调,这就是“改调”,在改调之后,这首钢琴曲听起来和原来的就不太一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说通过利息的高低掌握当下的理财脉络及判断未来的理财趋势,就是指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化来掌握和判断的。例如,基准利率对比前期下调,即降息了,说明央行旨在通过降息来提高货币流动性,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目的则是为了鼓励投资和消费,进而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毕竟经济发展需要让钱动起来、活跃起来,而不是在银行账户里一动不动。
那么,下调基准利率是怎样提高货币流动性的?
简单而言,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利率就降低了,本来要把钱存到银行的民众,看到存款利率降低,利息变少了,存钱的意愿就会相应减弱。这样一来,存入银行的资金规模就会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基准利率下调,贷款利率也会降低,到银行借钱的民众的比例就会相对提高,银行借出去的钱就成为社会可流通资金。一来二去,社会可流通资金的量就变多了,进而实现提高货币流动性的目的。
基于此,降息被形象地比喻为“放水”,是有利于投资与消费的利好举措。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降息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别只在银行存钱,也可以拿钱做其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