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野蛮生长
人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别人,其实不知道最靠谱的只有自己。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没用,啥也不会,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父母好像从我们身上看到了他们的缩影,长大顶多就是重复他们的生活,一度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很着急帮我们按部就班地规划娶妻生子。一旦违背了他们的自愿,就以大不孝的罪名来指责。一旦有个什么想法,他们以自己短浅的见识觉得你是在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打压你甚至嘲笑你,连同拉着身边的人一起。
这种意识形态下,你很难有自己的思想空间,如果思想得不到肯定,行动也会受限,也会变得和父母一样平庸。这也是很多年轻人走不出农村只能被潜移默化,同流合污。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为谁活,按谁的意愿活,觉得随大流总比按自己的想法靠谱,反正不敢说出一个不字,恐怕被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称为异类。你不信你哪天买十斤腊肉,十瓶酒在村里大摇大摆逛一圈,肯定有人以为你不正常,然后就像广播一样传开被别人议论纷纷。这样的生活,你是谁,你怎么做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你要么被当成神经病,要么就是被同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远走他乡,寻找自己的力量,不再寻找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从小到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你看到的,听到的,只有那四角的天空。如果幸而有书可以开开眼,或许可以看到诗与远方。你看村庄的树不断掉下许多叶子,却没有一片是新的,周而复始,再也没有新的足迹。
你如果上了学,读了书,看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你会发现故乡的破旧和禁锢。一些约定俗成的事情,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就像天大的事。你开始发现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开始向往远处的自由和飞翔。
可当你终于离开了故乡,去了他乡念书,工作。该死的回忆就像抹不去的习惯,一遍遍认为那是最美好的时光。这需要在精神上进行二次隔离,不要被旧有的意识束缚了。你在他乡,看过最繁华的车流马龙,吃过最美的味道,依然怀念的是那矮矮的土墙和母亲腌的萝卜条。这种改变带来的反差需要一个调试的过程,慢慢就好了,慢慢就会适应新的环境。尝试着把家乡的味道在他乡拾起,也可以添加些新的味道,这种新旧掺杂的感觉就是自己的味道。千万不要再退回农村去,一旦过不了精神隔离这一关,退回去就是深渊,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连乡愁都是。在一个地方呆习惯了,就会有留念。换一个地方,就好像一次新生。
慢慢的随着长大,有时候亲情似乎也让人窒息,合适的距离才会让人舒服。如果不牵扯利益,我倒情愿他们一直把我当做孩子,这样想,父母好像并没有那么无私。同时可怜又可悲,就像小时候放的羊,它们那时候也不知道是用来换钱的。可怕的是有些人忙了一辈子,还是在忙,而且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他们没有清晰的规划,且目光短浅,从来不考虑以后长远的事。
如果让他们读点书,说书里自有黄金屋,他们会说,你不如直接说干啥能赚钱。好像从来不用脑子思考,别人喂一口是一口,甚至还觉得这样挺麻烦,一口都不吃,干脆跟风别人,连看都不用看,想都不用想。成天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马上就中大奖的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道酬勤。老天只会奖励那些在生活中不断尝试思考并行动修正自己的人。这里勤并不是指勤劳的人,而且那些善于思考尝试并行动的人。如果理解为老天不会亏待勤劳的人好像也对,但我觉得片面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善也有擅长的意思,而不单单指善良。道德经很多东西都被阉割了,传统文化得不到正确的传承,也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