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危机,就是转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最近我到北美巡回讲学,有个学生告诉我,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将20世纪称为“焦虑年代”。
“为什么呢?”我问他。
他解释道,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说法,两次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在人们心里烙下了情感伤痕。这两次战争发生之前,从来没有那么多人死于战争。更糟的是,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本来是希望为人类带来更文明和舒适的生活,却直接造成了生灵涂炭。
他继续说,不只是那些可怕的战争,我们为了享有物质生活的舒适便利而发展的每项进步,都有黑暗的一面。像移动电话、超市扫描机、提款机和个人计算机等的科技突破,也是制造武器的基础——足以毁了人类,甚至毁了我们称为“家”的地球。电子邮件、网络与其他计算机科技等,应该是要让生活更自在的,反而把我们淹没在过多资讯和不确定性之中,那些看似急迫的信息,老是逼得我们似乎非马上处理不可。
他接着说,网络、杂志、报纸或电视上的新闻,让人感觉很不愉快,内容都充斥着冲突和暴力,以及预测坏事的降临。我问他,为什么这些报道只着眼在暴力、犯罪和恐怖行动,却不报道好人好事和成功事迹呢?
“报道坏消息才有卖点。”他回答。
“我不懂你的意思。”我疑惑地看着他。
“灾难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解释,因为它证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就是生命是难以预测和令人惊慌的。我们一直在对下一件坏事保持警戒,这样才能预防股市崩盘、自杀炸弹、海啸、地震等。“一点也没错!”我们心想,“我的恐惧是对的……我现在应该好好想一想怎么保护自己。”
在他解释的同时,我明白了他描述的情绪问题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从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佛教观点来看,人类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期,都可称为“焦虑年代”,焦虑已经是人类长期的症状。一般来说,我们对待这种基本的不安和烦恼,有两种不同反应——不是想摆脱它,就是向它竖白旗投降。不管哪一种反应,往往制造更多的纠葛和问题。
对于这种焦虑,佛教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直观”,直观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作为解脱的踏脚石。与其抗拒或投降,不如把它们当作朋友来面对。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获得持久与真正的本俱智慧、信心、清明和喜悦。
许多人问:“我要如何运用这个方法呢?”“如何将生活融入修行之道呢?”本书从许多角度解答了这些人的疑问。这是一本实用手册,教导大家将佛教的洞见和实修,运用到解决日常遭遇的难题中。
另外,如果你目前生命中还没遇到大麻烦,或者你是个快乐、满足、有福气的幸运儿,本书也将提供经过证明、确实有用的佛法观点,帮助你检视人生的基本状态(或者生命的实相),但愿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发掘并培养你从未察觉的潜力。
我们将书上提到的观念和方法,汇编为精要的指南,就像你买手机会附送使用手册一样,内容是:“第一步:请检查包装盒中是否有以下的商品……”“第二步:请取下手机后面的电池盖”“第三步:安装电池”。我过去接受的是佛教传统训练,从小就受佛教熏陶,因此被教导要从修持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必须认识基本的教义,也就是“见地”。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基本状况才有办法面对,否则,修持就会漫无目标,无法击中要害。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传统佛教典籍的形式,将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见”,就是探究我们的基本状况:导致生活中各种不安的本质和原因,并了解这些不安能够引导我们深刻认识自身的本质。
第二部分,是“修”,就是提供循序渐进的三种基本禅修指导,借由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安住自心、开放自心和培养智慧。
第三部分,是“行”,就是好好运用第一部分学到的见解,以及第二部分学到的对治一般身心和个人问题的方法。
我早年内在的奋斗心路,对于本书接下来所要探索的主题,也许多少有些帮助。然而,我在书中多数部分所分享的精彩内容,都来自我的上师和朋友,以及过去十二年的世界讲学经历中与我坦诚分享生命经验的人,我尤其要将他们铭记在心。他们的故事,拓展了我精神生活的多角度视野,也让我对身为佛教徒所学到的各种方法充满无限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