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奏疏语录三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一九】

荀彧劝曹操奉迎天子

背景

建安元年,汉献帝在遭遇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后,终于踏上了回归洛阳的艰难路程。在回归洛阳的途中,得到了多位将领的护卫和支持,包括杨定、董承、杨奉等人。但此时洛阳已经十分残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前火烧洛阳城),荀彧劝曹操逢迎天子,此时从荀彧的言辞可以看出他不是像沮授劝袁绍那样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奉迎汉帝,而是像“晋文纳周襄王”那样匡扶汉室(周襄王因内乱而被迫逃离王城,处于颠沛流离之中,此时晋文公果断出兵平定了王室的内乱,并将周襄王接回王城复位,在接纳并辅佐周襄王后,迅速赢得了各诸侯国的信任和尊重。各诸侯国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晋文公,共同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和稳定)。

原文段一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注解

建安元年,曹操平定黄巾之乱。汉献帝自河东安然归来,重返洛阳故都。此时,太祖正筹划迎奉天子迁都许昌,然有人以山东之地尚未平定为由,加之韩暹、杨奉二人新携天子至洛阳,且北与张杨有所勾连,局势错综复杂,难以一蹴而就加以控制。

荀彧进谏:“昔有晋文公,纳周襄王于危难之中,诸侯闻风而动;汉高祖刘邦,东征之际,为义帝发哀,披麻戴孝,天下之心,由此归附。自天子流离失所,将军您首举义旗,虽因山东纷扰,未能即刻西援,但您始终心系王室,派遣将帅,冒险通使,虽身处外患,心却恒念王室之安危,此乃您胸怀天下、矢志不渝之宏愿。

现在天子御驾回銮,洛阳虽已荒芜,然义士心存故国,百姓怀旧增悲。此时此刻,正是顺应天命民心,迎奉天子以慰民望之良机,此乃大顺之道;秉持公正无私,以服天下英雄豪杰,此为大略之谋;弘扬正义之道,以吸引天下英才归心,此为大德之举。即便世间偶有叛逆,亦不足为虑,其必不能成为您之牵绊,此理昭然若揭。韩暹、杨奉之辈,岂敢轻举妄动,危害社稷?若不及时决断,恐四方生变,届时再图,恐为时已晚矣。”

原文段二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

注解

曹操随后亲赴洛阳,恭迎天子并迁都至许昌。天子感念其德,特拜曹操为大将军,并擢升荀彧为汉侍中,兼领尚书令之职。荀彧常居中朝,稳重持重,即便曹操在外征战,国家军政要务皆与荀彧共同筹谋。一日,曹操问荀彧道:“何人能接替您的职位,为我出谋划策?”荀彧推荐道:“荀攸与钟繇二人,皆智谋深远。”在此之前,荀彧已多次举荐贤才,如戏志才等。戏志才不幸早逝后,荀彧又举荐了郭嘉。太祖深知荀彧识人之明,所举荐之人皆能胜任其职。

这里有个存在争论的问题。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答案是荀彧一直自认为是汉臣,他的志向是匡扶汉室,从未改变过,遇到曹操后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可以平定天下的明主,期待着和明主一起平定海内,一匡天下。而曹操一生绝大多少时间都在以汉臣的身份南征北战,即便是到了建安十五年他的权力达到顶峰,他还是想向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尊王攘夷。后来的魏公、魏王或许心里还有汉室,但不那么非尊不可了。军师联盟里有段荀彧合曹操的对话,虽然不乏艺术加工,但足以说明二人立场。

荀彧强忍悲愤:“臣二十年前追随明公,就坚信明公会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二十年来,臣左右支绌,苦心维持,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期望臣的理想和大王的志向可以共存,可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曹操:“为什么不能共存?孤可以终生奉养汉室,孤可以永为汉臣!”

荀彧摇头:“大王今日,还是汉臣吗?司空不够,丞相不够,魏公不够,大王也不够。明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一步之遥。平乱锄奸,臣可与明公并肩;封王拜相,恕臣不能与大王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