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奏疏语录三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一五】

臧洪拒降袁绍书信语录节选

背景

太守张超(张藐之弟)对臧洪有知遇之恩,后藏洪被袁绍任命为官,当曹操围攻张超时臧洪请求袁绍拨兵给他去救援张超,袁曹当时并未交恶,因此袁绍不许。后来张超被攻破身死族灭,臧洪因此怨恨袁绍,袁绍出兵围攻臧洪,久攻不下命陈琳作书劝降臧洪,臧洪拒绝。后来城破被袁绍所杀。

先看下张超和臧洪的关系,绝对是知遇之恩,言必听,计必从,所以才会有袁绍不救张超而臧洪背叛袁绍。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暛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擂鼓招兵),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

原文段一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

注解

太祖(曹操)率军将张超围困于雍丘之际,张超言道:“我唯有指望臧洪前来相救。”众人皆认为,袁绍与曹操当下正处和睦之时,且臧洪又为袁绍所表荐任用,他断不会因破坏双方关系而自招祸端,远道而来救援。张超却坚定地说:“子源(臧洪的字),乃天下间真正的义士,他绝不会背弃自己的根本与初衷,只是担心受到某些限制,无法及时赶来罢了。”果不其然,臧洪闻讯后,赤足跺脚,痛哭失声,随即整备麾下兵马,并向袁绍恳请增援,誓要解救张超于危难之中。然而,袁绍终究未予应允,拒绝了他的请求。

曹操围攻张超的原因是曹操在征讨徐州陶谦时,张邈和张超趁机联合吕布,背叛曹操,意图夺取兖州的控制权,后被曹操诛灭。

原文段二

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恩义。洪答曰: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恨,可为心哉!

注解

张超被诛灭后臧洪怨恨袁绍,到了不绝不与通的地步。于是袁绍兴兵讨伐臧洪,但久攻不下。就让臧洪同乡陈琳(讨曹檄文作者)写信给臧洪劝降。喻以祸福,责以恩义。臧洪回信道:虽相隔遥远,我对您甚是想念,甚至做梦都会梦到您。幸而我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几步之遥(此处为夸张修辞手法,意指心灵上的接近),却因志向不同、选择相异,而无法相见。这份怆然与遗憾,真是令人痛心疾首,难以言表啊!

这段话中回信开头,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古人表达情感真是浪漫,即便是对于敌阵中的旧识。

原文段三

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

注解

“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这十六个字真的难以找出来比这更好的回信开头了。

详细解释解释下:前些日子(或不久前),您没有遗忘(或没有忽视)我,近来又承蒙您赠予我高雅的礼物(或书信、诗文等)。这里,“不遗”表示没有忘记或没有忽略某人,“比”是近来的意思,“辱”是谦辞,表示对方这样做是屈尊了自己,“雅贶”则指高雅的赠品或赐予,通常用于书信中表示对对方赠物的敬称。整句话表达了对对方赠予的感激和珍视之情。

整段翻译:前些日子承蒙不弃,收到您慷慨赠予的佳作(来信),信中详尽阐述了祸福相依之理,无论是公事还是私情,都深切而真挚。

原文段四

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注解

臧洪对陈琳第一封书信已读不回,解释的竟然也如此体面优雅。学薄才钝,不足塞诘。又收到第二封信,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我之所以没有及时回信,并非故意怠慢,实因我学识浅薄,才思迟钝,恐难以周全地回应您的提问。

以您的才华,博览群书,贯通古今,怎会不明大道之要,不解我之志向呢?再者,您信中提及的决绝之意,实非我所能忍心践行的。因此,我放下了纸笔,选择了沉默,并非无言以对,而是希望您能遥想我之心境,明白我已下定决心,此志不渝。

今日再次收到您的来信,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六纸之多,言辞恳切,情感丰富。面对如此深情厚谊,我虽欲保持缄默,但内心涌动的情感却让我无法再继续保持沉默。这份厚重的情谊,我必铭记于心,他日若有机会,定当倾心相诉。

原文段五

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着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

注解

您或许眼见城池久围不解,援军迟迟未至,心中感念于我们之间的婚姻盟约与平生的深厚情谊,认为或许屈节以求生,胜过坚守道义而面临覆灭。然而,历史长河中,晏婴面对白刃而不改其志,南史氏宁折不弯,不为求生而歪曲事实,正因如此,他们的形象被永恒地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名垂青史。而我,身处这坚固如金的城池之中,统领着士民之力,即便需将三年的积蓄倾囊而出,以支撑这危机一年的时光,也绝不轻言放弃。

原文段六

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注解

您曾说担心我身死之后名声也会湮灭,而我亦笑您生前死后皆默默无闻,这真是令人悲叹啊!我们原本志向相同,却因际遇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无论如何,都请各自努力前行吧,至于其他,又何必多言呢!

臧洪的这封回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死磕到底。绝不投降。

原文段七

城陷,绍生执洪。绍素亲洪,盛施帏幔,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三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暞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洪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城未败,洪遣出。绍令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左右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注解

城池沦陷后,袁绍生擒了臧洪。袁绍一向对臧洪抱有亲近之情,特意铺设了华丽的帷幔,召集众将领举行盛大的集会,以示对臧洪的重视。他对着臧洪说道:“臧洪啊,你为何要如此辜负于我?如今你已落入我手,可愿归降?”臧洪愤然不屈,挺身而立,怒目圆睁:“袁氏一族世代侍奉汉朝,四世三公,受尽皇恩。如今王室衰微,你们非但无扶持之意,反欲借机图谋不轨,滥杀忠良以树立奸威。我亲眼见您称呼张陈留为兄长,那么我臧洪的故主也应是您的兄弟。我们本应携手并肩,共除国贼,怎料您却聚众旁观,任由他人遭受屠戮!只恨我力量薄弱,无法亲手为天下报仇雪恨,又何来归降之说!”

袁绍本爱才惜才,原想令臧洪屈服,宽恕于他;但见臧洪言辞恳切,意志坚决,知他终不为自己所用,遂下令处斩。此时,臧洪的同乡陈容,年少时便以书生身份仰慕臧洪,后随其任东郡丞。城破之前,臧洪曾秘密遣他离去。然而,陈容得知臧洪被捕,毅然返回,被袁绍召至席间。眼见臧洪即将赴死,陈容挺身而出,对袁绍说:“将军您举大义,意在除暴安良,却为何先诛忠义之士,这岂是天意所归?臧洪英勇担当郡守之职,您怎能忍心杀他!”袁绍闻言羞愧,左右侍从欲将陈容拉走,斥道:“你非臧洪之辈,何必多言!”陈容回望一眼,坚定地说:“仁义之道,无有定则,践行之则为君子,背离之则为小人。今日我宁与臧洪同赴黄泉,也不愿与将军共生于世!”言毕,亦遭杀害。

在座众人无不唏嘘感叹,私下里议论纷纷:“怎能在同一日之内,连杀两位义士!”

原文段八

徐众三国评曰: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然袁亦知己亲友,致位州郡,虽非君臣,且实盟主,既受其命,义不应贰。袁、曹方睦,夹辅王室,吕布反复无义,志在逆乱,而邈、超□立布为州牧,其于王法,乃一罪人也。曹公讨之,袁氏弗救,未为非理也。洪本不当就袁请兵,又不当还为怨雠。为洪计者,苟力所不足,可奔他国以求赴救,若谋力未展以待事机,则宜徐更观衅,效死于超。何必誓守穷城而无变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

注解

徐众于三国史评中论道:臧洪,此人敦厚于天下之大义,勇于解救旧主之危,其恩德足以触动人心,其义举足以激励世风,使之远离浅薄。然而,袁绍亦曾视其为知己亲朋,授以州郡之职,虽非传统君臣,实则犹如盟主与盟友。既已接受袁绍之任命,道义上便不应有二心。彼时,袁绍与曹操和睦共处,共辅王室,而吕布则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心怀逆乱之志。张邈、张超等人轻率地拥立吕布为州牧,此举已触犯王法,他们自身亦难逃罪责。曹操起兵讨伐吕布,袁绍未予援手,此举虽显冷漠,却也并非全然无理。

至于臧洪,他本不应贸然向袁绍求援,更不应因求援未果而心生怨恨。若为臧洪筹谋,当知力有不逮时,可投奔他国以求救援;若时机未至,策略未展,则应静待事变,徐图良策,誓死效忠于张超,共谋破局。何必固执于坚守一座孤城,不知变通,最终身死城破,百姓遭殃,而个人功名亦未能成就,此等结局,实令人扼腕叹息,悲从中来!

可见名家对臧洪也不全然持褒奖态度。念旧主之恩难能可贵,但当时袁、曹方睦,夹辅王室,吕布反复无义,志在逆乱。张超投奔吕布作乱,曹操和袁绍一个讨伐他,一个勒令部众不准救援,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