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一三】
田丰论持久战
背景
袁绍准备大举讨伐曹操,精兵猛将,倾巢而出。袁绍谋臣田丰认为曹操虽然兵力虽少,但他善于用兵,且战术变化多端,因此不应轻视。他建议袁绍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利用袁绍的地理优势和兵力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和军事,然后选出精锐部队,伺机出击,扰乱曹操的统治区域,这样不出两年就可将曹操拖垮。然而袁绍非但不听劝谏,还是在一意孤行惨败后恼羞成怒,竟然杀田丰泄愤。陈寿言: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原文段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注解
当初,袁绍准备南下之征讨曹操时,田丰向他进言道:“曹公善于用兵,战术多变,兵力虽少,但不容轻视。我们不如采取持久战术来对付他。将军您坐拥山河之固,拥有四州之众的兵力,对外可以结交英雄豪杰,对内则应致力于农耕与战备。随后,选拔精锐部队,分兵出奇制胜,乘虚而入,不断骚扰河南地区。敌人若救右边,我们就攻打他的左边;若救左边,我们就攻打他的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这样,我们还未疲劳,敌人却已经困乏。不出两年,就可以稳操胜券了。如今您放弃这稳操胜券的策略,而决定通过一战来决定胜负,如果战事不如预期,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袁绍并未采纳田丰的建议。田丰恳切地再次进谏,却惹得袁绍大怒,认为他在动摇军心,于是将其囚禁。
袁绍的军队战败后,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视的。”田丰却叹息道:“如果军队打了胜仗,我或许能保全性命;但如今军队败了,我恐怕难逃一死。”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当初没有听从田丰的话,果然被他耻笑了。”于是,他下令将田丰杀害。袁绍外表宽宏儒雅,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然而内心却多疑善忌,此类事情便是明证。
田丰的建议和沮授的三年疲曹战略不谋而合,但袁绍过于自大,认为统领数倍于曹操的军队必能殄灭曹操,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正确建议。
原文段二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霸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注解
孙盛(东晋时期史学家)言道:田丰、沮授之谋略,纵使张良、陈平再生,又怎能超越?因此君主贵在明察人才,臣子亦则需要审慎选择君主。君主若重用忠良之士,则霸王之业得以兴盛;臣子若侍奉昏庸之主,则覆亡之祸不远矣。存亡荣辱,往往由此而定。田丰深知袁绍将败,败则自身亦难逃一死,然他仍甘愿冒死进谏,以尽忠规,此乃烈士对所事之义无反顾,不考虑个人安危。然而诸侯之臣,于道义上有去就的选择,更何况田丰与袁绍之间,并非纯粹的君臣关系乎?《诗经》有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意即离去乱世之邦,寻求有道之乐土,此乃明智之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