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海
第70章李海
卢象升则显得更为谨慎,他低头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陛下,开放海禁虽有其利,但风险亦大。若无周密计划,恐会引发危机。”
李杰听罢,心中一沉。他原以为这些亲信大臣会支持自己的计划,没想到他们也如此保守。
他们尚且如此,其他大臣的意见就更加可想而知。
李杰强压下心中的失望,继续问道:“那诸位爱卿可有良策,既能开放海禁,又能避免风险?”
杨嗣昌摇了摇头:“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还请陛下万万不可尝试。”
郑三俊也附和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应暂缓,待时机成熟再议不迟。”
卢象升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陛下,不如先在沿海选一地区试行,若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广。”
李杰听罢,心中稍感安慰。至少卢象升的建议还算可行。他点了点头,决定暂时先试点一下,看看情况,待时机成熟再行推进。
然而即便是试点,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天大的事情,他们听说了李杰的计划,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次日早朝,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开放海禁。
“陛下,开放海禁乃是违反祖制,此事万万不可!”
“陛下,当年太祖皇帝下令实行海禁,乃是为了防止海盗侵扰,保障沿海百姓的安全,断绝海患,若开放海禁,恐会引起海盗猖獗,百姓不安,必定导致沿海大乱。”
李杰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知道,这些大臣们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他也坚信,开放海禁是大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诸位爱卿,朕已决定在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设立试点,试行开放海禁。若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广。”李杰坚定地说道。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此举太过冒险。
“陛下,此举太过冒险,恐会引起事端,。到时海盗横行,我大明只怕再难有戚家军平息海患!”
“陛下,臣以为应暂缓此事,待时机成熟再议。”
“陛下,臣以为非但不能开放海禁,还应当加强海禁,此才是利国利民之策。”
许多大臣纷纷反对,李杰听罢,心中一沉。他知道,若不采取果断措施,此事恐难成行。
退朝后,李杰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中,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深知,开放海禁是大明未来的必由之路,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如此巨大,让他感到无比的压力。
李杰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开放海禁”四个大字,然后又重重地划掉。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
就在这时,御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青衣的年轻太监走了进来,低声禀报道:“陛下,李海奉召入宫,请求拜见。”
李杰微微一愣,随即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身穿一袭朴素的布衣,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精明和果敢。
他叫李海,家住海边,别看大明奉行海禁,片板不得入海,但李海从小到大就以捕鱼为生,在海里不知进出多少回,竟然也赚下了不小的家业。
如此可见,这李海绝非紧紧只是捕鱼。
李杰为了更深面的了解海禁,便命人寻找这方面的人,最后找到了李海。
李海向李杰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行礼,恭敬地说道:“草民李海,见过陛下。”
李杰打量着这位自称李海的百姓,问道:“你来说说这海禁里面有些什么事,朕想了解一下。”
李海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草民听闻陛下有意开放海禁,发展海运,草民深感振奋。草民多年来一直从事捕鱼,见了许多商人冒险出海,深知海运之利,也深知海禁之弊。”
李杰心中一动,问道:“你且说说,海禁之利弊在何处?”
李海沉声道:“陛下,海禁虽能暂时防止海盗侵扰,但同时也阻断了海上贸易,使得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宝无法远销海外,而外国的奇珍异宝和独特技术也无法引进。
有道是坐井观天,长此以往,大明将逐渐落后于世界,百姓的生活也将日益困苦。”
李杰听罢,心中暗暗点头,这正是他心中的担忧。他继续问道:“那你认为,开放海禁后,如何才能避免海盗猖獗,保障沿海百姓的安全?”
李海微微一笑,道:“陛下,草民以为,开放海禁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海上安全。首先,可以设立专职的海上巡逻船队,定期巡视海域,打击海盗;
其次,可以建立海上贸易协会,规范海上贸易,防止不法商人扰乱市场;最后,可以与周边国家签订海上安全协议,共同维护海上秩序。”
李杰听罢,心中豁然开朗,李海的建议与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点了点头,道:“你的建议甚好,朕会考虑。”
李海见李杰态度有所松动,继续说道:“陛下,草民还有一事相求。”
李杰问道:“何事?”
李海深吸一口气,道:“草民愿为陛下效力,组建一支海上巡逻队,为大明的海上安全保驾护航。”
李杰听罢,心中大喜,他正愁无人可用,没想到李海主动请缨。他点了点头,道:“好,朕准了。你且回去准备,待朕下旨后,立即着手组建海上巡逻队。”
李海大喜,连忙叩谢:“草民谢陛下隆恩!”
送走李海后,李杰心中稍感安慰。他知道,开放海禁的计划虽然面临巨大阻力,但有了李海这样的人才支持,至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王承恩。”李杰一声令下。
王承恩立刻上前,“奴婢在。”
“传朕旨意,将上海县作为试验区,先行开放海禁,若成效显著,再行推广。”
“是,陛下。”王承恩应了一声,随即前去拟旨。
李杰心中暗自盘算,此举虽有风险,但若成功,必能扭转大明颓势,重振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