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土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印度土邦”是指承认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王最高宗主地位,在内政上享有完全或部分主权,在外交上受到严格限制的印度独立的王国。印度土邦为数众多,1930年,由英属印度代表和印度土邦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确定的土邦有600个。1937年,缅甸从英属印度分离,成为独立的殖民地,缅甸的土邦不再属印度土邦之列。1947年8月英国移交权力前后,南亚次大陆大约有562个土邦,其中554个土邦加入印度,剩余土邦加入巴基斯坦。加入印度的土邦很快被合并,土邦王公丧失对土邦的统治权,只能享有一定数量的年金和部分特权。1971年第26条宪法修正案彻底剥夺了王公们的年金和特权,王公制度彻底消亡。加入巴基斯坦的土邦王公陆续签订一些协定,到1955年止,基本上将土邦统治权转让给巴基斯坦,实现与巴基斯坦的合并。

学术界虽然相对更重视对英属印度的研究,但是对印度土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芭芭拉·拉姆赛克《印度王公和他们的国家》对2004年前的印度土邦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文献梳理。她的著作分八大部分,即印度土邦与英帝国主义导论,1800年以前的印度土邦,英国间接统治体制的建立,殖民地印度的间接统治理论及经历,作为男人、女人、统治者、监护者和东方君主类型的王公,土邦的管理与经济结构,土邦的社会与政治,联邦或合并。文后的参考书目对各部分引用过的文献进行了简要介绍。(1)2004年至今,又有一些关于印度土邦的论著问世。限于篇幅,本书只能提及有关印度土邦的比较有影响的专著。

在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王室确立和巩固对印度土邦的最高统治权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和更好地监管土邦事务,英国人编撰了一些有关印度土邦的资料、公报,如《拉杰布达纳公报》《旁遮普土邦公报》《印度中部土邦公报》《印度东部土邦公报》《印度西部土邦公报》《巴罗达土邦公报》等。(2)一些英属印度官员和学者发表了关于印度土邦的论著。詹姆斯·格兰特·杜夫的3卷本《马拉塔史》叙述了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败时迅速崛起的马拉塔帝国的历史。(3)詹姆斯·托德的《拉贾斯坦编年史和古代史》颂扬乌代布尔,贬低斋浦尔,至今影响着拉贾斯坦的历史编纂。(4)约翰·萨瑟兰的《英国政府与不同土邦关系概要》对英国的间接统治作出了较早的阐释。(5)沙哈马特·阿里的《巴哈瓦尔布尔史》叙述了19世纪中叶之前巴哈瓦尔布尔的历史,表明巴哈瓦尔布尔王室源自阿拔斯哈里发家族。(6)爱德华·桑顿编纂的《东印度公司政府和印度大陆土邦领土的地名词典》提供了东印度公司影响下的各城市、城镇、村庄、河流和山脉的准确地理位置及其社会和政治环境。(7)勒佩尔·格里芬的《旁遮普诸罗阇:旁遮普土邦的历史及它们与英国政府的政治关系》是研究旁遮普丘陵土邦的基本史料。(8)弗里德里克·德鲁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领土的地理描述》介绍了查谟、克什米尔、拉达克、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等地的居民、语言、气候和历史。(9)梅农的《特拉凡科尔史》叙述了特拉凡科尔从古代到19世纪中期的历史。(10)马尔坎德·南德尚卡尔·梅达与马努·南德尚卡尔·梅达的《印度教拉贾斯坦或印度土邦编年史》简述了海德拉巴、迈索尔、巴罗达、克什米尔等104个土邦至19世纪末的历史,每个土邦简史后附有王室谱系。(11)

在英属印度开始进行宪政改革,尤其是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比较明确提出由印度土邦和英属印度组成联邦的方案后,一批探讨有关印度土邦与英国的关系、印度土邦的主权和法律地位等问题的论著面世。威廉·李—沃纳的《印度土邦》对英国与土邦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等文献进行整理,梳理了英国与土邦之间的关系。(12)詹姆斯·杜埃的《旁遮普省、西北边省和克什米尔》简要介绍了旁遮普境内的伯蒂亚拉、金德、那巴、格布尔特拉、法里德果德、巴哈瓦尔布尔、马莱尔戈德拉、门迪、苏克特、西尔木尔、昌巴和比拉斯布尔等土邦及克什米尔和查谟。(13)阿诺尔德·赖特的《印度土邦:名人、历史和管理概览》简要介绍了巴罗达、海德拉巴、博帕尔等90个比较大的土邦的历史、人口和领土面积、财政收入、教育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土邦与英国的关系等。(14)久德加尔的《英国人保护下的印度王公:关于他们个人的统治、法律地位和他们的未来的研究》阐述了大多数土邦的管理状况和土邦王公的法律地位与未来。(15)潘尼迦的《印度土邦与印度政府的关系研究导论》反驳了英国人关于最高统治权的主张。(16)潘尼迦的《1774—1858年英国对印度土邦政策的演变》叙述了沃伦·哈斯丁斯、威尔斯莱勋爵、哈斯丁斯勋爵和大贺胥勋爵等总督的土邦政策。(17)阿布扬卡尔的《印度土邦问题》论述了王公保护法令、比拉尔问题、《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与印度土邦、王公院重要的法律和历史问题。(18)

一套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是由艾奇逊主编的14卷本《与印度及其邻国的条约、协定和特许令汇编》。该文献不仅收录了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王政府与主要土邦王公签订的重要条约和协定及颁发的特许令,而且简要叙述了各土邦的历史以及相关条约与协定签订的背景。(19)该文献在1973年重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其他关于土邦的论著有:D.K.森的《印度土邦史:它们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论述了印度土邦的条约地位、惯例的法律效力、土邦的内政和司法主权、土邦的国际地位及英王与土邦的关系。(20)莫汉·辛哈·梅达的《哈斯丁斯勋爵与印度土邦:1813—1823年英属印度政府与印度土邦的关系研究》主要叙述了哈斯丁斯勋爵在任总督期间与印度地方势力进行的战争及签订的条约,英属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土邦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阐述了英属东印度公司对土邦最高统治权的确立过程。(21)潘尼迦的《印度土邦与印度政府》论述了土邦与英属印度之间的关系及土邦的法律地位。(22)哈奇森和沃格尔的2卷本《旁遮普丘陵土邦史》追溯了旁遮普丘陵土邦早期的历史,提出历史最悠久的拉杰普特土邦可能在喜马拉雅山区的旁遮普丘陵中。一些土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6、7世纪拉杰普特人最初到印度或者11、12世纪拉杰普特统治家族躲避外敌的入侵。(23)威廉·巴顿的《印度的王公们》介绍了土邦与英国在印度势力的发展;叙述了土邦的生活与政治;介绍了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科尔和海德拉巴等主要土邦;论述了王公与政治部的关系、土邦王公与联邦及其未来。(24)迪万·巴哈杜尔的《印度土邦问题》详细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全印联邦方案谈判中与土邦问题相关的文献。(25)拉古比尔·辛的《印度土邦与新体制》在简述了印度土邦的历史后,从政治学和法学的角度,探讨了全印联邦方案中关于未来联邦政府与土邦在司法、行政和财政方面的关系。(26)爱德华·汤普逊的《印度土邦的形成》主要叙述了英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迈索尔王公提普·苏丹、摧毁马拉塔帝国、打败廓尔喀人和平达里人、确立最高统治地位的历程,阐述了从威尔斯莱勋爵到哈斯丁斯勋爵的历任总督的政策。(27)这些论著中,除莫汉·辛哈·梅达的作品外,其他都是从政治和法律角度探讨印度土邦与最高宗主或新政权的关系。

对印度土邦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的论著到20世纪60年代后才陆续面世。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英国对土邦的政策及英国与土邦的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档案文献集是尼古拉斯·曼塞等主编的12卷本《权力的移交,1942—1947年》(28)和乔普拉与巴塔查亚等主编的10卷本《奔向自由:印度独立运动文献集(1937—1947年)》。(29)两种文献的一些卷册都有专门的部分辑录在权力移交或独立运动中有关印度土邦的档案资料。萨罗吉尼·雷加尼的《1724—1857年尼扎姆与英国的关系》概述了海德拉巴尼扎姆与外部政权之间的关系。(30)约翰·赫德二世196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1901—1931年印度土邦的一些经济特点》对样本土邦和英属印度相近地区的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国的政策对土邦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土邦经济中的独特变量。(31)苏库马尔·巴塔查里亚的《18世纪末至1820年拉杰普特土邦与东印度公司》全面探究了东印度公司与拉杰普特土邦早期的关系。(32)芭芭拉·拉姆赛克的《1914—1939年帝国黄昏中的印度土邦王公》论述了英国与印度土邦之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的原因和过程。(33)阿尼尔·钱德拉·班纳吉的《拉杰普特土邦与英国最高统治权》介绍了詹姆斯·托德对拉贾斯坦的概述,叙述了19世纪前半期英国最高统治确立时梅瓦尔(焦特布尔)、斋浦尔、马瓦尔(乌代布尔)、格劳利、科塔、本迪等拉杰普特土邦的历史,对处于莫卧儿帝国、马拉塔帝国和英国统治下的拉杰普特土邦历史与社会进行了反思。(34)马尼·卡默卡尔的《英国最高统治权:1818—1848年英国与巴罗达的关系》阐述了英国对巴罗达最高统治权确立的过程,认为1818—1848年在巴罗达与英国关系史上是关键和重要的时期,是英国控制整个印度西部的开始。(35)伊恩·科普兰的《英国的统治与印度王公:1857—1930年印度西部的最高统治权》分析了帝国政策的演变,并详细论述政策在印度西部实施的情况。(36)阿什顿的《1905—1939年英国对印度土邦的政策》主要叙述了20世纪初至1939年英国对土邦的政策:消除对土邦王公的孤立政策,推行不干预政策,成立王公院,印度土邦委员会对王公们的要求作出回应,推出全印联邦方案,与土邦王公进行谈判,希望他们加入全印联邦。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果而终。(37)伯拉蒂·拉伊的《1858—1883年海德拉巴与英国最高统治权》论述了间接统治对海德拉巴的影响。(38)米歇尔·费希尔的《1757—1857年英国兼并印度的政治》叙述了约翰·马尔科姆、罗伯特·克莱武、大贺胥勋爵等在兼并孟加拉、卡纳蒂克、孟买管区、奥德、信德等地的历史及一些人的评价,论述了18、19世纪英国与印度土邦的关系。过去史家论及英国在莫卧儿帝国崩溃后的扩张时过多强调了经济因素的作用,米歇尔·费希尔认为文化和政治因素如政府的掌控、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治外法权”的观念等削弱了印度的独立性。(39)安尤·阿罗拉的《印度土邦:1858—1948年间英国的最高统治权与内政管理——格布尔特拉土邦个案研究》从王位继承、对主权的限制、军事事务、中央和地方管理、田赋制度、司法制度、教育和公共工程7个方面阐述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王政府新土邦政策在格布尔特拉实行的状况。(40)罗伯特·胡腾巴克的《1847—1947年克什米尔与英国的统治》论述了克什米尔在英俄大博弈中的地位和影响、英国确立在克什米尔优势地位的历程、克什米尔征服罕萨和纳格尔、克什米尔民主运动的发展及宪政改革的进程。(41)巴克什的《印度总督与副王的政策与管理》简要介绍了英属东印度公司14位总督和英王治下的20位总督兼副王对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的管理政策。(42)沃尔特劳德·厄恩斯特和比斯瓦莫伊·帕蒂主编的论文集《印度土邦:人民、王公和殖民主义》收录了17篇有关土邦与英国最高宗主的关系,印度土邦历史编纂,以及涉及海德拉巴、迈索尔、博帕尔、瓜廖尔等土邦的论文。(43)卡罗林·基恩的《王公印度与英国:帝国的政治发展与运作》阐述了1858—1909年英国对印度王公及其王国的政策,详细考察了这个时期间接统治运作的不同方面。托马斯·梅特卡夫和弗朗西斯·哈钦斯等现代史家认为,19世纪后期几十年是王公统治的黄金时代,因为王公们得到了最高宗主相当大的帮助和鼓励。卡罗林·基恩则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英国人的西化和“文明”的动机,加上控制管理成本和促进管理效率,导致王公们的权力被大大削减了。(44)

第二,土邦印度与英属印度之间的关系。瓦纳贾·兰加斯瓦密的《1900—1947年民主运动背景下迈索尔、特拉凡科尔和科钦土邦合并新解》论述了迈索尔、特拉凡科尔和科钦进行的民主斗争。作者指出,对这些土邦人民运动的政策不是取决于人民的需要和愿望,而是听命于反对英国统治的需要,土邦合并是甘地式现实政治的巅峰。(45)帕蒂尔的《国大党与土邦》论述了印度历史上政治分裂的传统及各类印度土邦,国大党政策的演变,国大党对土邦政策,国大党和土邦人民组织,印度独立时国大党政府要求土邦加入印度,最终将加入的土邦都并入印度。(46)米歇尔·费希尔的《对印度的间接统治:1764—1858年的驻扎官和驻扎官制度》分析了英国官员与他们的印度雇员的活动和观点。(47)丹尼斯·维达尔的《暴力与真相:一个拉贾斯坦王国与殖民当局的对抗》主要论述了拉贾斯坦土邦锡罗希的贵族坚持他们的祖先是在土邦形成过程中获得领土,因而应在土邦内享有自治的权利。(48)桑托什·考尔的《印度自由运动与土邦》论述了土邦的特点,印巴分治以及土邦人民运动对土邦并入印度自治领的影响。(49)萨达斯万的《印度土邦的政治与行政整合》的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在英国治下的印度土邦和权力移交后土邦并入印度的政治整合过程,第二部分则从领土、军队、财政、人事等方面论述了喀拉拉邦行政管理整合的情况。(50)普拉萨纳和萨达什瓦主编的论文集《印度土邦与现代印度的形成》主要关注印度南部的土邦迈索尔、海德拉巴、特拉凡科尔、科钦和库尔格,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探讨土邦与现代印度形成之间的关系。(51)比迪乌特·查克拉巴蒂的《印度宪法的制定:一个形成概念的方案》中“土邦与民族主义者的制宪努力”一章论述了土邦在印度宪政改革和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52)

第三,对王公印度或地区性土邦,海德拉巴,迈索尔,特拉凡科尔,博帕尔和克什米尔等的研究。

关于王公印度的论著主要有:萨克塞纳的《1761—1818年马拉塔与主要拉杰布达纳土邦的关系》叙述马拉塔领袖马哈达吉·信地亚等利用其名义上的宗主莫卧儿皇帝向拉杰普特土邦征收贡物,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扩大自己的领地。(53)米思拉的《信地亚与霍尔卡在拉贾斯坦的竞争》论述了马拉塔人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对手之间,尤其是瓜廖尔信地亚和印多尔霍尔卡之间的斗争。(54)《我了解的王公印度:从雷丁到蒙巴顿》的作者康拉德·科菲尔德自1939年至1947年8月先后担任印度总督的私人秘书和政治顾问。该书叙述了1921年雷丁勋爵任印度总督至1947年权力移交时主要印度土邦的状况。(55)阿德里安·塞弗编辑的2卷本《关于印度土邦的文献和演讲》为研究英国对土邦的间接统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56)伊恩·科普兰的《1917—1947年帝国末日中的印度王公》提出,在英国的殖民政权发展过程中,印度土邦王公远不是英国人操纵下的木偶,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是印度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对土邦很快沦落,居于国大党统治之下的主要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从新视角研究了殖民后期的印度政治史。(57)兰贾纳·考尔的《印度土邦的宪政发展》论述了印度土邦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及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政治家,蒙福德改革对土邦宪政发展的影响,全印土邦人民运动与土邦委员会以及加内什·拉格胡纳特·阿布扬卡尔为土邦臣民争取平等政治权利所做的努力。(58)卡皮尔的《1817—1950年的拉杰布达纳土邦》简要论述了英国对拉杰布达纳土邦的间接统治。(59)沙拉达·德维韦迪的《摩诃罗阇与印度土邦》主要介绍了焦特布尔、斋浦尔、格劳利、迈索尔、巴罗达、瓜廖尔等土邦在权力移交前后摩诃罗阇的生活状况。(60)杜阿的《印度次大陆印度土邦百科全书及名人录(插图版)》对有礼炮待遇和无礼炮待遇土邦的简况进行介绍,收录了各土邦主要官员、部长、立法会议成员和柴明达尔等信息。(61)芭芭拉·拉姆赛克的《印度王公和他们的国家》追溯了1800年之前印度土邦的历史,叙述了英国间接统治确立的过程及间接统治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土邦的管理和经济结构等。(62)马克·布伦特纳尔的《前印度帝国的王公和贵族家族(第1卷·喜马偕尔邦)》简要叙述了西尔木尔等6个有礼炮待遇的主权土邦、巴格哈尔等27个无礼炮待遇的主权土邦及班格尔等12个被合并土邦的历史及王公家族谱系。(63)伊恩·科普兰的《大约1900—1950年间王公印度北部的国家、族群及邻邦》主要论述了土邦中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派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4)安德烈亚·梅杰的《印度的主权与社会改革:1830—1860年英国的殖民主义与废除萨蒂制运动》介绍了拉杰普特社会普遍存在的萨蒂习俗、英国在印度土邦内禁止萨蒂的政策的形成及禁止萨蒂的策略。(65)阿德里安·塞弗的《拉吉瓦达斯:1707—1950年的印度土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拉塔势力的兴起和英国在印度的势力的兴起及土邦走向衰落的历史,阐述了最高统治权理论,分析了土邦王公的困境。第二部分则简要介绍了印度南部、德干、印度东北部、印度东部、缅甸、印度中偏北部、旁遮普、喜马拉雅山区、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各地区的土邦。(66)尼纳·斯威德勒的《偏远的殖民地居民:俾路支斯坦的历史与政治》叙述了英国殖民统治确立前的格拉德汗国,英国设立俾路支斯坦管区及对俾路支斯坦进行统治的情况。格拉德汗国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对偏远的俾路支斯坦地区的控制相对宽松,土邦酋长享有较大权力。(67)雅各布·汗·班加什的《土邦事务:1947—1955年土邦加入及并入巴基斯坦》主要论述了格拉德汗国与巴哈瓦尔布尔、海尔布尔等土邦加入及并入西巴基斯坦的历程。(68)

关于海德拉巴的重要论著有:祖贝达·亚兹达尼的《1811—1820年亨利·罗素驻扎时期的海德拉巴:补助金联盟制度个案研究》探讨了亨利·罗素在海德拉巴与英属东印度公司补助金联盟缔结中的重要作用及联盟缔结对双方的重大影响。(69)玛丽·克里斯托尔的《第七任尼扎姆:坍塌的帝国》叙述了阿克巴·阿里·汗为了巩固自己夺取的王位,获得英属东印度公司的支持,签订军费补助金同盟,使海德拉巴成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附庸国。(70)苏尼尔·钱德尔的博士论文《从前殖民秩序到土邦:1748—1865年过渡中的海德拉巴》对海德拉巴政治的复杂性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71)巴瓦的《末代尼扎姆:米尔·奥斯曼·阿里·汗的生平与时代》论述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统治者之一、末代尼扎姆对海德拉巴的统治。(72)卢西恩·贝尼楚的《从专制政府到合并:1938—1948年海德拉巴土邦政治的发展》论述了海德拉巴的社会和政治状况、1938年之前土邦内政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的尼扎姆、1938—1939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及穆斯林的反应、1939—1946年海德拉巴决定性的年代、警察行动及其后果。(73)本杰明·科恩的《1850—1948年印度德干的王权与殖民主义》介绍了德干诸土邦的军事、商业和金融业,王权的标志——头巾、头衔和老虎,宫廷护卫,国王的废立与国家的诞生。(74)努拉尼的《海德拉巴的毁灭》指出,1947年的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战争及1948年9月印度入侵海德拉巴是南亚次大陆的三大悲剧。早在1925年,英国驻海德拉巴驻扎官威廉·巴顿就预言了海德拉巴的悲剧。海德拉巴的悲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比拉尔问题上与英国的对抗,不赞成加入全印联邦,不赞成《克里普斯方案》和《内阁使团方案》,与以真纳为首的穆斯林联盟的关系的发展,权力移交时英国政府不支持土邦的独立等,使海德拉巴希望独立而不具备独立的条件。(75)埃里克·刘易斯·贝弗利的《海德拉巴、英属印度与世界:穆斯林网络与较小的主权,1850—1950》从观念、制度和城市空间三个方面论述海德拉巴作为一个较少主权的国家在印度土邦和帝国中的地位,海德拉巴官僚知识分子对穆斯林现代派国际主义的影响。(76)瓦伊坤塔姆的《转变中的东方文化:海德拉巴土邦(1853—1948)》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海德拉巴社会的变迁。(77)

关于迈索尔的专著有:唐纳德·鲁道夫·古斯塔夫森的博士论文《1881—1902年的迈索尔:打造一个模范土邦》阐述了1881—1902年间英王政府在迈索尔实行放权改革的试验。1831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以摩诃罗阇管理不善为由接管迈索尔。1867年,印度事务大臣宣布在摩诃罗阇成年时将土邦管理权归还给他,因而在1881年将土邦管理权归还给摩诃罗阇,使迈索尔成为拥有更大自治权的土邦。迈索尔进行宪政改革,成为模范土邦。(78)比约恩·赫特尼的《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学:1881—1947年间的迈索尔》探讨了政治自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79)钱德拉塞卡尔的《1918—1940年迈索尔社会政治变化面面观》追溯了迈索尔王国管理制度的发展线索,论述了1918—1926年迈索尔的非婆罗门运动及林加亚特、穆斯林与被压迫阶级对运动作出的回应,阐述了劳工组织和土邦政府的劳工政策,论述了迈索尔发生的政治变革及宪政改革。(80)贾纳基·奈尔的《现代迈索尔:对王公治下该地区的再思考》提出要重新界定“现代化、地区和王公统治”,考察了迈索尔社会改革的内容及卡纳塔克的重新统一,认为自提普·苏丹时代到1956年并入卡纳塔克,迈索尔的现代化表明,西欧和印度的现代化经历是有很大差别的。(81)池龟彩的《重塑土邦印度:1799年至今的迈索尔历史人类学》对殖民时期的土邦及后殖民的遗产进行分析,尤其通过关注迈索尔,对南亚国王与臣民的关系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通过结合利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基于大量档案和田野调查,作者提出国王的观念在印度南部继续存在,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重大影响。(82)

有关特拉凡科尔的论著主要有:丹尼尔的《为特拉凡科尔责任制政府而斗争(1938—1947)》叙述了土邦为民主进行的斗争,试图揭示特拉凡科尔社会、种族、宗教和宪法问题与印度政治局势之间的关系。(83)《失去大象的摩诃罗阇:特拉凡科尔土邦社会和政治的变迁(1921—1947)》的作者路易斯·奥沃科尔克从1929年6月底到特拉凡科尔至1939年春休假离开,先后在摩诃罗阇女子学院和特拉凡科尔大学任教。1940年5月至1941年11月因触犯印度防务法而被监禁。1942—1946年作为外交事务专家为印度政府工作,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才回到英国。她希望通过对很多当事人和事件的叙述,揭示特拉凡科尔社会和政治的变化。(84)斯利达拉·梅农的《特拉凡科尔的胜利与悲剧:拉马斯瓦密·艾耶尔执政十六年编年史》贬低艾耶尔的对手们,论述了这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他认为,人们过多强调了艾耶尔政府不好的一面,而对其好的一面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85)图拉锡达兰·阿萨里的《殖民主义、土邦与为自由而斗争:1938—1948年的特拉凡科尔》对在国大党、印度共产党、种姓及教派政治影响下的民主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生动描述了特拉凡科尔民众为成立代议制政府展开的斗争及拉马斯瓦密·艾耶尔政府的竭力阻挠。(86)

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研究的热点,学界对克什米尔历史和现实给予了较多关注,相关论著不胜枚举,以下列举的只是有关权力移交前后克什米尔的重要论著:莫汉·克里申·滕、拉姆·克里申·考尔·巴特和桑托什·考尔合编的《克什米尔:宪法史和文献》简述了克什米尔民族运动的发展、宪政改革、《1939年宪法》及独立后克什米尔宪法的制定和生效,收录了140个相关文献。(87)迪纳·纳特·拉伊纳的《不幸的克什米尔:被隐瞒的故事》揭示了许多出于政治统一目的而被隐瞒的重大事件,而对这些事件的思考有助于人们了解克什米尔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过程。(88)乔普拉的《印巴克什米尔冲突的根源》简述了克什米尔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地位、英俄中亚大博弈、克什米尔自决权、巴基斯坦入侵克什米尔及印巴为克什米尔进行的战争。(89)达尔的《从古代到近代克什米尔政治变革的动力》详细阐释了克什米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势力怎样发挥作用并促成政治的变革。在20世纪前期克什米尔政治变革中,民族主义观念、共产主义思想和国大党等因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90)齐特卡拉2卷本的《克什米尔分治的故事》认为,分治是历史性错误,论述了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及克什米尔问题导致的多次战争,展望了克什米尔的前景,主张取消分治,重新统一。(91)巴尔拉吉·普里编辑的《贾亚普拉卡什·纳拉扬论查谟和克什米尔》收录了贾亚拉普卡什·纳拉扬从独立前到他晚年就克什米尔土邦问题在报纸上发表的声明、公开演讲和文章。(92)考尔的《克什米尔的政治动荡》回顾了克什米尔地区自治的历史,论述了1905—1996年克什米尔政治动荡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克什米尔自由运动及克什米尔对自由运动的贡献。(93)穆罕默德·萨利姆·汗的《克什米尔中世纪史》考察了14世纪初穆斯林到来至19世纪中期锡克教统治崩溃克什米尔历史的发展,揭示了这段时期克什米尔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94)拉杰库马尔·辛格的《克什米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专题论述了克什米尔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从外交、社会和法律的角度论述克什米尔加入印度的问题,关于克什米尔的外交僵局,与克什米尔相关的历次战争等。(95)菲达·穆罕默德·哈斯奈恩的《1846—1946年英国的克什米尔政策》提出,英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和苏联的影响。俄国对克什米尔虎视眈眈,对克什米尔的征服使之有机会在印度与英国直接对抗。英国和俄国的博弈使英国觉得克什米尔这样的缓冲国非常重要,因此英国竭尽全力维护、支持和指导克什米尔摩诃罗阇,摩诃罗阇可以放手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从而享有更多的政治、商业和军事特权。不过,摩诃罗阇必须完全顺从英国人的意志。(96)沙比尔·乔德里的《克什米尔与印度分治:参与印度分治的政治家和名人及1947年8月15日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法律地位》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克什米尔的历史背景和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1931年叛乱、克什米尔第一个政党穆斯林大会党的成立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为解决英属印度问题所做的努力和重大决定,如内阁成员出使印度后提出《内阁使团方案》、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并最初提出《印巴分治方案》、拉德克利夫裁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阐述了印巴分治时土邦王公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分治的代价。(97)比姆·辛格的《查谟和克什米尔:过错与出路》历数自1846年签订《阿姆利则条约》到2008年德里任命年轻无能而野心勃勃的阿卜杜勒为首席部长,克什米尔政治中所犯的47个错误。在权力移交前后的错误主要有:1946年国大党支持“退出克什米尔”运动、克什米尔政府在科哈拉逮捕尼赫鲁、1947年羞辱并解除拉姆钱德拉·卡卡总理职务、甘地和尼赫鲁支持谢赫·阿卜杜勒取代卡卡等。这些错误对克什米尔局势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98)拉克什·安基特的《克什米尔冲突:从帝国到冷战,1945—1966》从国际视角对1947年10月冲突爆发之前到1966年塔什干峰会期间印度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争端进行研究,主张冲突的演变是由国际关注决定的。(99)拉吉·库马尔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全史》简要介绍了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的史料,早期历史、哲学和文化的发展。(100)莱昂内尔·卡特选编的《克什米尔走向停火:1948年9月18日至12月31日来自南亚的英国官方报告》收录了376个文件(及附件),包括驻德里高级专员阿奇博尔德·奈和驻卡拉奇高级专员劳伦斯·格拉夫蒂-史密斯每月发往伦敦的关于一般局势评估报告的摘录。这些文献都关注正在恶化的印巴关系。(101)阿尔塔夫·侯赛因·帕拉的《现代克什米尔的形成:谢赫·阿卜杜勒与土邦的政治》追溯了现代克什米尔的根源及谢赫·阿卜杜勒在现代克什米尔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作为20世纪克什米尔最有影响的政治人物,谢赫·阿卜杜勒在克什米尔由一个王国转变为独立印度的一个邦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也对独立前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敏锐的分析,对克什米尔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话题如穆斯林大会的成立、公民投票运动和克什米尔协定等进行了审视。(102)

有关博帕尔的专著:放弃王位继承权随丈夫移居巴基斯坦的阿比达·苏丹晚年有意写一部关于博帕尔的历史,在巴基斯坦当外交官的儿子沙哈尔亚尔·汗退休后,她将著述的任务交给儿子。沙哈尔亚尔·汗写成《博帕尔的贝格姆:王公印度中女性统治的王朝》,叙述了南亚次大陆第二大穆斯林土邦博帕尔由库德西亚·贝格姆、斯坎德尔·贝格姆、沙杰汉·贝格姆和苏丹·贾汉·贝格姆4位女性统治者连续统治107年的主要原因,女性王公维持王朝统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取得的成就。(103)

有关斋浦尔的论著:贾杜纳特·萨尔卡尔的《1503—1938年斋浦尔史》对詹姆斯·托德否定拉贾斯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斋浦尔在拉杰普特土邦中的优越地位。作者虽然在1940年完成了书稿,但是因拉杰普特人对拉杰普特与莫卧儿帝国关系比较敏感等原因未能正式出版,直到1984年才由拉古比尔·辛修订正式出版。(104)罗伯特·斯特恩的《猫与狮子:英国统治时期的斋浦尔》探讨了19世纪初至1948年斋浦尔与英国的关系,为关于拉杰普特封建制的学术争论提供了一个视角。(105)安茹·苏里的《1818—1905年英国在斋浦尔土邦的最高统治权》叙述了英国对斋浦尔最高统治权发展的历程。1818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将斋浦尔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开始确立对斋浦尔的最高统治权。此后40年内,英属东印度公司通过政治驻扎官不断干预土邦内部事务。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令虽然承诺维持和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和尊严,但是帝国政府对斋浦尔和其他土邦内部事务的干预空前加强,寇松任总督时,英国政府对土邦内部事务的干预达到巅峰状态。(106)

有关其他一些土邦的论著:维贾亚拉杰·信地亚的《女王:瓜廖尔摩诃拉尼自传》简述了马哈达吉·信地亚、道拉特·信地亚、贾亚吉拉奥·信地亚等瓜廖尔摩诃罗阇的统治;叙述了维贾亚拉杰·信地亚与摩诃罗阇吉瓦吉拉奥·信地亚结婚,成为瓜廖尔摩诃拉尼;谈到瓜廖尔与印度合并及维贾亚拉杰·信地亚作为印度政治家的生活。(107)比卡内尔末代摩诃罗阇卡尔尼·辛格著有《1465—1949年比卡内尔王室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他提出,比卡内尔与莫卧儿帝国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因为比卡内尔统治者为了免受兄弟土邦焦特布尔的入侵、地方势力的掠夺行为及莫卧儿帝国认识到比卡内尔在巩固其领土中可能给予的帮助。在18世纪拉杰普特土邦之间的纷争因莫卧儿帝国衰败而加剧之前,比卡内尔一直发展较好。虽然会遭遇来自西边的劫掠及斋浦尔对其领地的挑战,但因比卡内尔处于塔尔沙漠之中,可免于向更强大的马拉塔国家纳贡。(108)乌代纳拉扬·阿迪卡里的《独立前印度土邦之间的社会与文化联系:特里普拉和曼尼普尔研究》探讨了1700—1949年间特里普拉和曼尼普尔的关系,介绍了影响两个土邦关系的重大事件,探究了特里普拉人和曼尼普尔人在特里普拉可以互信相处的主要原因。(109)兰吉特·库马尔·德的《印度社会—政治运动:特里普拉历史研究》阐述了英属印度反对孟加拉分治与司瓦德西(自产)运动、全印民族运动对特里普拉所产生的影响;论述了社会团体和政党在特里普拉的成立及其活动、特里普拉共产党开展的武装斗争。(110)基什迪的《1919—1949年曼尼普尔政治的发展》论述了1919—1949年曼尼普尔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加入拟议中的印度联邦问题、责任制政府运动等,附有《1935年印度政府法》《曼尼普尔合并协定》等重要文献。(111)

国内学界对印度土邦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论文主要有:王士录《印度历史上的土邦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杨昌沅《试论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土邦政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吴宏阳《印度海德拉巴土邦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谌焕义《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习罡华《英国撤离印度时的土邦政策——兼析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法律背景》(《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李加洞《印度国大党与王公“土邦斯坦”的流产》(《安徽史学》2013年第2期)、《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国时期受宠原因探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英印帝国前印度土邦的形成及土邦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和《退出印度前夕的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王公的消失》(《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

国内涉及印度土邦的著作主要有: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附录了“主要土邦概况”。谌焕义《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论述了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表明英国政府为了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权力的移交、避免南亚次大陆“巴尔干化”,不惜“抛弃”土邦王公。已出版的有关土邦的专著只有李加洞的《王公印度之“兴”亡研究(1906—194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该专著比较简略地叙述了印度土邦形成的过程,重点阐述了20世纪前半期印度土邦王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所作的回应或在历史转折关头所作出的选择,叙述了土邦消亡的过程。

国内研究印度土邦问题的学位论文主要有:周红江的《19世纪英国在印度间接统治制度》(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加洞的《英国对印度土邦的政策》(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陈晓红《19世纪英国对印度土邦政策的演变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对印度土邦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真正将大多数土邦都纳入同一研究的成果还极其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560多个土邦的历史及其发展差异巨大,内容也极其繁杂。客观上,各土邦留存的文献资料也很不完整。

本研究虽然试图将尽可能多土邦纳入,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及自身研究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达成主观愿望。只是大致以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治为主线,选取一些重要历史场景或历史事件,叙述印度土邦在这些场景中的表现或对事件作出的回应。第一章简要叙述在英国确立对印度殖民统治之前,26个莫卧儿帝国建立前就已经存在和20个莫卧儿帝国时期新出现的独立和半独立国家的历史,说明独立或准独立的王国在南亚次大陆普遍存在。第二章描述英属东印度公司涉足南亚次大陆,征服各王国,最终确立对印度土邦最高统治权的过程。第三章叙述英属东印度公司兼并土邦的政策导致印度民族大起义,但绝大多数土邦王公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给予英属东印度公司以极大帮助,使其度过了危机。第四章叙述英王政府接管南亚次大陆统治权后与土邦王公的关系,英王承认土邦王公与英属东印度公司签订的条约,承诺永远放弃兼并土邦的政策,维护土邦王公的内政统治权。大多数土邦王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忠于英国,竭力支持英国的战争努力。第五章论述一些土邦王公对全印联邦方案由赞成到放弃的态度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简要论述桑格利、特拉凡科尔、博帕尔和迈索尔等最具代表性的土邦政治改革。第六章叙述英国撤离印度时土邦王公的抉择,在英国政府的建议和坚持下,绝大多数土邦王公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自治领,只有海德拉巴、特拉凡科尔、克什米尔、博帕尔和朱纳格特5个土邦比较坚决要求独立。最后一章论述土邦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最终与印度和巴基斯坦合并的过程,介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土邦加入与合并中所实施的政策。

(1) Barbara N.Ramusack,The Indian Princes and Their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81—293.

(2) C.E.Yate,The Rajputna Gazetteer,Simla,1880.Lewis Rice,Mysore:A Gazetteer Compiled for Government,1897;New Delhi:SSDN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14.D.C.J.Ibbetson,Punjab States Gazetteer,Lahore,1904.C.E.Luard,Central Indian States Gazetteer,Lucknow,1907.C.E.Luard,Eastern States Gazetteer,Lucknow,1907.C.E.Luard,Western Indian States,Lucknow,1908.Govindbhai H.Desai A.B.Clarke ed.,Gazetteer of the Baroda State,London,1923;New Delhi:SSDN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14.

(3) James Grant Duff,A History of the Mahrattas,3 vols,London,182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 James Tod,Annals and Antiquities of Rajst'han,London,1829.

(5) John Sutherland,Sketches of the Relations Subsisiting betwee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Different Native States,Calcutta,1837.

(6) Shahamat Ali,The History of Bahawalpur,London,1848;Whitefish,MT:Kessinger Publishing,2011.

(7) Edward Thornton,A Gazetteer of the Territories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East-India Company,and of the Native States on the Continent of India,London,1858;Delhi:Neeraj Publishing House,1984.

(8) Lepel H.Griffin,The Rajas of the Punjab:Being the History of the Principal States in the Punjab and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2 vols,Patiala,1870.

(9) Frederic Drew,The Jammoo and Kashmir Territories:A Geographical Account,London,1875;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2002.

(10) Menon P.T.,A History of Travanco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Madras:Cosmo Publications,1878.

(11) Markand Nandshankar Mehta & Manu Nandshankar Mehta,The Hind Rajasthan or The Annals of the Native States of India,Bapawala:Usha,1896;New Delhi:Mehra Offset Press,1979.

(12) William Lee-Warner,The Native States of India,London:MacMillan & Co.Ltd.,1910.

(13) James Douie,The Panjab,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 and Kashmir,London,1916;Delhi:Shubhi Publications,2002.

(14) Arnold Wright,Indian States:A Biographical,Historical,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London,1922;New Delhi: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2006.

(15) P.L.Chudgar,Indian Princes under British Protection:A Study of Their Personal Rule,Their Constitutional Position and Their Future,London:Williams & Norgate Ltd.,1929;New Delhi:Skylark Publications,1986.

(16) K.M.Panikkar,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Indian States with the Government of India,London,1927.

(17) K.M.Panikkar,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Policy towards Indian States,1774—1858,Calcutta:S.K.Lahiri & Co.1929;Delhi:Mittal Publication,1986.

(18) Ganesh Raghunath Abhyankar,Problem of Indian States,Poona:Aryabhushan Press,1928.

(19) C.U.Aitchison,A Collection of Treaties,Engagements and Sanads Relating to India and Neighbouring Countries,14 vols,Calcutta,1929—1933;reprinted by Kraus-Thmson Organization Limited,1973.

(20) D.K.Sen,History of the Indian States:Their Status,Rights and Obligations,London,1930;Delhi:Sanjay Prakashan,1985.

(21) Mohan Sinha Mehta,Lord Hastings and the Indian States:Being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India with the Indian States 1813—1823,Bombay:D.B.Taraporevala Sons & Co.,1930.

(22) K.M.Panikkar,Indian Stat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India,London,1932.

(23) J.Hutchison & J.P.Vogel,History of the Panjab Hill States,2 vols,Lahore,1933.

(24) William Barton,The Princes of India:with a Chapter on Nepal, London,1934;New Delhi:Cosmo Publications,1987.

(25) Diwan Bahadur,Problems of Indian States,Poona:Aryabhushan Press,1936.

(26) Raghubir Sinh,Indian States and the New Regime,Bombay:D.B.Taraporevala,Sons & Co.,1938.

(27) Edward Thompson,The Making of the Indian Princ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28) Nicholas Mansergh ed.,The Transfer of Power 1942—1947,12 vols,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70—1983.

(29) P.N.Chopra & S.Bhattacharya ed.,Towards Freedom:Documents on the Movement for Independence in India,1937—1947,10 vol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013.

(30) Sarojini Regai,Nizam-British Relations 1724—1857,Hyderabad,1963.

(31) John Hurd II,Som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ely States of India,1901—1931,Dissertation in South Asia Regional Stud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69.

(32) Sukumar Bhattacharyya,The Rajput States and the East India Company from the Close of the 18th Century to 1820,New Delhi,1972.

(33) Barbara N.Ramusack,The Princes of India in the Twilight of Empire:The Dissolution of a Patron-Client System,1914—1939,Columbus:Ohio University Press,1978.

(34) Anil Chandra Banerjee,The Rajput States and British Paramountcy,New Delhi:Rajesh Publications,1980.

(35) Mani Kamerkar,British Paramountcy:British-Baroda Relations 1818—1848,Bombay:Popular Prakashan Pvt.Ltd.,1980.

(36) Ian Copland,The British Raj and the Indian Princes:Paramountcy in Western India,1857—1930,Bombay: Sangam Books Ltd.,1982.

(37) S.R.Ashton,British Policy towards the Indian States,1905—1939,New Delhi:Selectbook Service Syndicate,1985.

(38) Bharati Ray,Hyderabad and British Paramountcy,1858—1883,Delhi,1988.

(39) Michael H.Fisher,The Politics of the British Annexation of India,1757—1857,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0) Anju Arora,The Princely States:British Paramountcy and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1858—1948:A Case Study of the Kapurthala State,New Delhi:National Book Organisation,2001.

(41) Robert A.Huttenback,Kashmir and the British Raj 1847—194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2) S.R.Bakshi,Governors-General and Viceroys of India: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New Delhi:K.K.Publications,2006.

(43) Waltraud Ernst & Biswamoy Pati ed.,India's Princely States:People,Princes and Colonialism,New York:Routledge,2007.

(44) Caroline Keen,Princely India and the British: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Operation of Empire,London:I.B.Tauris & Co.Ltd.,2012.

(45) Vanaja Rangaswami,The Story of Integration:A New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the Princely States of Mysore,Travancore and Cochin,1900—1947,New Delhi,1981.

(46) S.H.Patil,The Congress Party and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Himalaya Publishing House,1981.

(47) Michael H.Fisher,Indirect Rule in India:Residents and Residency System 1764—1858,Delhi,1991.

(48) Denis Vidal,Violence and Truth:A Rajasthani Kingdom Confronts Colonial Authority,Delhi,1997.

(49) Santosh Kaul,Indian Freedom Movement and States,New Delhi:Anmol Pub.Pvt.Ltd.,1998.

(50) S.N.Sadasivan,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tegration of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2005.

(51) D.A.Prasanna & K.Sadashiva,The Princely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India,Manipal:Manipal Universal Press,2017.

(52) Bidyut Chakrabarty,Constitutionalizing India:An Ideational Project,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53) R.K.Saxena,Maratha Relations with the Major States of Rajputana(1761—1818),New Delhi,1973.

(54) S.C.Misra, Scindia—Holkar Rivalry in Rajasthan,Delhi,1981.

(55) Conrad Corfield,The Princely India I Knew:From Reading to Mountbatten,Madras,1975.

(56) Adrian Sever ed.,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the Indian States,2 vols,Delhi:B.R.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57) Ian Copland,The Princes of India in the Endgame of Empire,1917—194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8) Ranjana Kaul,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Indian Princely States,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Ltd.,1998.

(59) F.K.Kapil,Rajputana States,1817—1950,Jodhpur,1999.

(60) Sharada Dwivedi,The Maharaja & the Princely States of India,New Delhi:Lustre Press,1999.

(61) J.C.Dua,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 Who's Who of Princely States in Indian Sub- Continent,New Delhi:Kaveri Books,2000.

(62) Barbara N.Ramusack,The Indian Princes and Their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3) Mark Brentnall,The Princely and Noble Families of the Former Indian Empire,Vol.1,New Delhi:Indu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64) Ian Copland,State,Community and Neighbourhood in Princely North India,c.1900—1950,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5) Andrea Major,Sovereignty and Social Reform in India:British Colonialism and the Campaign against Sati,1830—1860, London:Routledge,2011.

(66) Adrian Sever,Rajwadas:The Indian Princely States 1707—1950,2 vols,Delhi:B.R.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

(67) Nina Swidler,Remotely Colonial:History and Politics in Balochist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68) Yaqoob Khan Bangash,A Princely Affair:The Acc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incely States of Pakistan,1947—1955,Karac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69) Zubaida Yazdani,Hyderabad During the Residency of Henry Russell,1811—1820:A Case Study in the Subsidiary Alliance Syst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70) Mary Chrystal,The Seventh Nizam:The Fallen Emp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71) Sunil Chander,From Pre-Colonial Order to a Princely State:Hyderabad in Transition,c.1748—1865,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7.

(72) V.K.Bawa,The Last Nizam:The Life and Times of Mir Osman Ali Khan,New Delhi,1991.

(73) Lucien D.Benichou,From Autocracy to Integration: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Hyderabad State,1938—1948,Chennai,2000.

(74) Benjamin B.Cohen,Kingship and Colonialism in India's Deccan:1850—1948,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75) A.G.Noorani,The Destruction of Hyderabad,New Delhi:Tulika Books,2014.

(76) Eric Lewis Beverley,Hyderabad,British India,and the World:Muslim Networks and Minor Sovereignty,c.1850—195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77) Y.Vaikuntham,Oriental Culture in Trasition:Hyderabad State(1853—1948),New Delhi:Manohar,2018.

(78) Donald Rudolph Gustafson,Mysore,1881—1902:The Making of A Model State,Ph.D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9.

(79) Björn Hett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irect Rule:Mysore 1881—1947,New Delhi,1978.

(80) S.Chandrasekhar,Dimensions of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Mysore,1918—1940,New Delhi:Ashish Publishing House,1985.

(81) Janaki Nair,Mysore Modern:Rethinking the Region under Princely Rul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1.

(82) Aya Ikegame,Princely India Re-Imagined: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Mysore from 1799 to the Present,London:Routledge,2013.

(83) D.Daniel,Struggle for Responsible Government in Travancore(1938—1947),Madurai,1985.

(84) Louise Ouwerkerk,No Elephants for the Maharaja: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Princely State of Travancore(1921—1947),New Delhi,1994.

(85) A.Sreedhara Menon,Triumph and Tragedy in Travancore:Annals of Sir C.P.'s Sixteen Years,Kottayam,2001.

(86) S.Thulaseedharan Assary,Colinialism,Princely States and Struggle for Liberation:Travancore,1938—1948,New Delhi:A.P.H.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9.

(87) Mohan Krishen Teng,Ram Krishen Kaul Bhat & Santosh Kaul ed.,Kashmir:Co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Documents,New Delhi:Light & Life Publishers,1977.

(88) Dina Nath Raina,Unhappy Kashmir:The Hidden Story,New Delhi:Reliance Publishing House,1990.

(89) V.D.Chopra,Genesis of Indo-Pakistan Conflict on Kashmir,New Delhi:Patriot Publishers,1990.

(90) D.N.Dhar,Dynamic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Kashmir: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New Delhi:Kanishka Publishers,Distributors,2001.

(91) M.G.Chitkara,Kashmir:A Tale of Partition,New Delhi:A.P.H.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92) Balraj Puri ed.,JP(Jayaprakash Narayan)On Jammu and Kashmir,New Delhi:Gyan Publishing House,2005.

(93) S.N.Kaul,Political Turmoil of Kashmir,New Delhi:Rajat Publications,2005.

(94) Mohammad Saleem Khan,The History of Medieval Kashmir,Srinagar:Gulshan Books,2006.

(95) Rajkumar Singh,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Kashmir,New Delhi:Gyan Publishing House,2008.

(96) Fida Mohammad Hassnain,British Policy towards Kashmir 1846—1946, Kashmir:Gulshan Books,2009.

(97) Shabir Choudhry,Kashmir and the Partition of India:The Politicians and the Personalities Involved in the Partition of India,and Legal Position of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on 15th August 1947,Saarbrücken:VDM Verlag Dr.Müller Gmbh & Co.KG,2011.

(98) Bhim Singh,Jammu and Kashmir:The Blunders and Way Out,New Delhi: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Ltd.,2011.

(99) Rakesh Ankit,The Kashmir Conflict:From Empire to the Cold War,1945—1966,New York:Routledge,2016.

(100) Raj Kumar,A Complete History of Jammu and Kashmir State,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18.

(101) Lionel Carter ed.,Towards a Ceasefire in Kashmir:British Official Reports from South Asia,18 September—31 December 1948,New York:Routledge,2018.

(102) Altaf Hussain Para,The Making of Modern Kashmir:Sheikh Abdulla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tate,New York:Routledge,2019.

(103) Shaharyar M.Khan,The Begums of Bhopal:A Dynasty of Women Rulers in Raj India,London:I.B.Tauris & Co.Ltd.,2000.

(104) Jadunath Sarkar,A History of Jaipur c.1503—1938,revised and edited by Raghubir Sinh,Delhi,1984.

(105) Robert W.Stern,The Cat and the Lion:Jaipur State in the British Raj,Leiden,1988.

(106) Anju Suri,British Paramountcy in Jaipur State 1818—1905,New Delhi:Manak Publications Pvt.Ltd.,2010.

(107) Vijayaraje Scindia,Princess: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owager Maharani of Gwalior,London:Century Hutchinson Ltd.,1985.

(108) Karni Singh,The Relations of the House of the Bikaner with the Central Powers 1465—1949,New Delhi,1974.

(109) Udainarayan Adhikari,Socio-Cultural Relations among States in Pre-Independence India:A Study of Tripura & Manipur,New Delhi:Akansha Publishing House,2010.

(110) Ranjit Kumar De,Socio-Political Movements in India:A Historical Study of Tripura,New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1998.

(111) S.M.A.W.Chishti,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anipur 1919—1949,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