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襄阳郡一定要帮帮场子
泰山郡
郡府
一位身形魁梧,面容威严,身披青色长袍的男人正端坐在案几前,处理着案上的文书和卷宗。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此间的宁静。
一位侍卫匆匆走进此间,他双手抱拳,高声禀报,“府君,有密信来报!”
男人闻言,眉头微微一皱,随即放下了手中的笔,目光如炬地望向侍卫,沉声道,“呈上来。”
侍卫连忙递上密信。
男人接过,拆开信封,迅速浏览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青州黄县出现石碑?各地均出现童谣...祥瑞...”他低声自语,随即抬头对侍卫吩咐道,“立刻请诸葛郡丞前来议事。”
侍卫领命,连忙转身离去。
男人则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不多时,一位身高八尺,容貌甚伟的男人匆匆步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与好奇。
他拱手行礼道:“府君,急召我前来,所为何事?”
男人转过身,将手上的密信递了过去,“君贡看完便是。”
君贡,即诸葛郡丞,诸葛珪,诸葛亮的父亲。
此时的诸葛珪刚刚步入仕途五六年的光景,他初为泰山郡梁父尉,在不久前,以“孝廉”或“茂才”之名被应劭赏识,隔郡征辟到泰山郡任泰山郡丞。
而泰山郡的太守此时为张举。
十几年后联合乌桓起兵十万反汉,自称天子的张举。
被刘虞悬赏逃出塞外的张举。
诸葛珪神色一凛,双手连忙接过密信,拆开细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也露出了同张举一样的神色。
“青州黄县出现石碑……”诸葛珪低声自语,随即抬头望向张举,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此事若为真,恐怕将引起天下震动,我们必须谨慎应对。”
张举点了点头,沉声道,“正是如此,我召你前来,便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诸葛珪沉吟片刻,缓缓道,“或许......”
“或许吾泰山郡亦有祥瑞之兆也未可知。”张举意外地接诸葛珪之言,然后不经意间询问道,“君贡,我曾听闻你近日有子嗣之喜,是男是女?”
诸葛珪闻言,先是一愣,还没来得及揣测张举上一句话中的深意,听到了后句之后脸上泛起温煦笑意,“回府君,确实喜得一子。”
“可曾取名?”张举连忙追问。
“单名一个‘瑾’。”诸葛珪回道。
张举沉吟片刻,细品其名,遂抚掌而赞道:“瑾,瑾瑜,美玉也,诚为佳名!其如瑾瑜般温润而有光泽,才智卓绝,未来或为我泰山郡之翘楚。”
“我曾听闻,近日城中流传着一句童谣,‘尚书现,圣人出。风云顺,天下安。’君贡可曾听闻此言?”
“略听一二,确有此闻。”
随即他的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宦官专权,朝政日非,吾辈身为臣子,忧心如焚,如此一想,几十年后,风雨调顺,天下安稳瑾儿可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啊,不像我们.......”
张举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目光严肃地看着诸葛珪,缓缓说道,“吾知你家学渊源深厚,务必悉心教导瑾儿,使其明理识通,深谙忠孝之道。”
“未来之事,不可预知,然而吾衷心希望瑾儿能成为一股清流,助力国家兴盛,扫除奸佞,还我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如此,即便吾等老去,亦能含笑于九泉之下矣。君贡,你以为此言可否?”
话已至此,即使是傻子都明白了张举话里话外的意思。
“府君所言极是。”
张举目光灼灼地看向诸葛珪,“那此事便交给你了。”
“唯。”诸葛珪拱手退下。
...
永昌郡
永昌太守曹鸾坐在宽大的案几旁,听着旁边郡丞的汇报。
突然间,一阵爽朗而充满豪气的笑声从他口中爆发出来,震得屋内的空气都仿佛为之颤动。
他猛地站起身,用力地拍了拍郡丞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意外的惊喜与赞赏,“哈哈,真没想到,竟有人替我做了我一直想干却没能干的事!”
“这感觉,就像是心中淤积多年的郁闷一扫而空。”
“痛快,真是痛快!”
说着,他来回踱步,难以自己。
“我曹鸾,身为永昌太守,虽有心革除弊政,造福一方百姓,但却被时局所困。”
“我在官场蹉跎多年,蓦然回首,竟然发现早就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做事畏畏缩缩,愧对于身上这份重任,愧对于曾经学过的胜任教训。”
“尚书现,圣人出。风云顺,天下安。”
“真是妙极。”
“我永昌郡也未尝不有祥瑞!”
山阳郡
山阳太守:“天空怎么突然飘来一朵形似‘宦’字的云朵?此等大事,待我上报朝廷!”
渤海郡
渤海太守:“此招甚妙,速速取纸笔来!”
襄阳郡
襄阳太守:“不管是谁在攻击宦官,我襄阳一定帮帮场子!”
江夏郡
江夏太守:“俺也一样!”
大汉共有百五十郡,不出几日之工夫,竟有一半的郡县,纷纷派遣信使,怀揣着所谓的“祥瑞”奏章,急匆匆地踏上前往雒阳的路途。
一时之间,雒阳城内,关于各地“祥瑞”的传闻纷至沓来,而“尚书现,圣人出;风云顺,天下安”的童谣传遍大汉一十三州,众口相传,响彻云霄。
当然,以上均是后话。
有史书为证: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载:
熹平三年,青州黄县有石碑出,镌孝武皇帝遗言,人皆以为“祥瑞”。
时大汉百五之郡,过半皆现“祥瑞”,各路使者,咸负传达之责,集于雒阳。
又有童谣流传,遍及四海,其词简而意远,巷陌乡野,皆能闻之。
帝闻之,亦感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