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基建狂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只招效用

“你说这一日两升米粮,日钱二百文,靠谱么?”

“我哪知道,但不来怎办?你家可有过冬粮?”

“两升米扣一半伙食,能发一半,饷银给钱引!也不算太差,不算太好。”

“哎,到处是金贼,就怕没命吃军粮。”

山南营地,土墙外,百姓已聚集过千,叽叽喳喳,相互议论着团练军募兵之事。

昨日下午,分出三十兵卒,带着莫峥亲自教的话,跑遍三处聚居区。

也没说太复杂,就是募兵,不过说清了,只募效用兵。

说得更清楚的,是从今往后,无贡献者,即刻断粮。

因此,整个仇池山上,几乎能动的青壮,皆已到了。

而所谓“效用兵”,最早产生在百多年前;

那时一些官员子弟、举人文士、豪富勇壮之民愿意参军,求一个进入仕途的恩赏,毕竟科举登科太难了!

而这些勇壮之人,大多武艺傍身,装备精良;

到军队后,主要负责刺探敌情等任务,地位和待遇比普通士卒高很多,相当于低级武官。

最早形成定制,官家只批准全国两千人的编制;

这些效用兵,不“刺面”,也不驻扎兵营,可离营回家居住。

靖康之变后,朝廷精锐尽丧,面对金国肆无忌惮南侵,“效用兵”的作用大显,一时间,招募过万。

但此时,效用兵的成分,已不仅是官宦子弟和勇壮之民,流民甚至山贼等罪民被大量招用。

岳爷爷时,也曾应募效用士而从军,朝廷兵,则已是“七分军兵、三分效用”,形成惯例,沿用至今。

只不过,如此一来,效用兵不再如最初那般精锐。

百姓聚集差不多,莫峥没有演讲,没有煽情,直接宣布开始筛选。

外有金贼威胁,内有断粮压力,心里再惧怕,嘴上再议论,谁还不是争先恐后来呢,生怕自己选不上而已。

人群渐渐往前挪,团练兵四十人排成两列,竹枪阵如同刺猬般摊开,对着人群。

中间留出四条通道,过了通道则站着四个老卒:

第一都都头陈立,第二都副都头胡大田,以及斥候营都头孙军,亲卫营都头络腮胡子阿南。

四人分辨也简单,不论身高,不考武艺,只看年纪和体格,排除老弱病残即可。

不出预料,筛选十个,便有七八个都是两鬓斑白的老弱,

“军爷,我还能拿刀,留下我吧!”多数百姓都听安排,到第十人,却是一个杨家庄的人跪下求情,老泪纵横。

“老丈,你被录了!”选人的都头陈立抬手往左指去。

老丈一愣:“啊?”

陈立又言:“去吧,那边会分派活计!”

老丈有些害怕,他前面的老人起码六十岁,被赶往左边空地,而他前面的两个青壮,却往右去报道,

他本想争取一下,但听左边有活,这才半信半疑的走去。

老丈名杨用,五十有五,其实家中有一子一女,但从军之险让他不得不按住儿子。

他打算报个四十五的年纪,先应付再说,谁知,这边只用老卒分辨,根本不问年纪。

南侧空地,旧第三都老卒,团练军第三都新都头黄志青迎了上来:

“老丈,我这里有两个差事可挣米粮。你姑且等待,这边满了十人,我便说一次。”

杨用不敢造次,木讷的应下。

随着人流不停筛选,大多数人被赶来左侧,确实是杨家庄人占了多数。

杨用不识数,只看人多了,便眼巴巴瞧着刚才与他搭话的军士。

“诸位乡邻!”

终于,面相憨厚的黄志青,一指远处的大谭百姓驻地,开了口:

“如今山上多有百姓,需要营建屋舍众多,急需各种大小的木料。所以第一个活,便是是下山伐木,不计天,只计料,从山下伐一方木料上山,给半升米粮。”

杨用欣喜不已,这活能干,家中有锯,扛木上山,对他这样的老农不算大事。

但他也有疑惑,迫不及待的询问:“军爷,一方是多少?需要什么木啊?”

黄志青手轻轻一笑,手指着身后一个一立方米大小的木盒子:

“只要是新伐的活木,能解出和它一般大小木料,便是一方。都使说了,今日起,这个方盒便放这不动了,若有人以木料大小,克扣你的米粮,来这里举报,现场解木,若超过,加倍给米,重罚做假之人。”

这木盒子是丁浩于力连夜赶制的空木盒,其实大小并不准确,不过不重要,有个标准便行。

说完好话,黄志青也没忘记莫峥交代的狠话,他一扶着腰间军刀: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若是解木出来,本就不足,十日不接你家活是其一,足十日,想继续干,先缴三升米粮回来!明白么?”

杨用其实觉得合理,但以前杨家收租子,什么大小斗,踹斗租之类不是没有,一切还要做来看,想起还有另一活计,他便又问了:“军爷,另一个活计是啥啊?”

黄志青倒是对答如流:“另一个是挖沟建渠建水塘,每个丁口,只日给粮半升!”

杨用一琢磨:冬日虽然雨少,但地也硬,这活不好干,但不用下山!一时竟不知选哪个好。

却听那个宣讲的军士说到:“大家不必着急回话,活计明日开始,要做什么,可回家慢慢想。回吧,回吧。”

有人三三两两的离开,老丈杨用却没挪步,既然没人赶,他打算再听听,一是怕有不同,而是再听明白些,回家好和儿女商量。

山南营地另一边。

矮墙外的人群散去三分之一,右侧空地的人,也不过四五十,筛选比例十之一二。

与左侧和蔼可亲的黄志青不同,这边站着的,是一脸冷峻的莫峥和铁塔般全身披挂的刘洪。

没有激昂慷慨宣讲,但筛选出的四五十青壮皆是鸦雀无声,眼睛发亮。

只因他们都在印证一个事情,莫峥和刘洪身后,铺放着四五十个麻袋,麻袋敞开,里面是白皙透亮的大米。

“来了,来了。”

人群里不知谁一声轻呼,青壮们便齐刷刷的看向竹枪阵那边。

又一个青壮被指派过来,个头不高,骨架却大,若是营养跟上,壮得起来。

等那青壮走近,先到的人便直勾勾的盯着远处莫峥的‘家’。

很快。一个团练军士卒从屋中冲出,肩上扛着一麻袋。

当新挑选的青壮走到人群时,那兵卒也刚好扛着麻袋抵达。

将麻袋往地上一放,熟练的解开捆扎牢实的袋口,翻开露出了里面的大米。

一个人,对应一袋粮,近百斤。

青壮们再笨再傻,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原来,一日两升军饷,那是直接拿回家的,这可比预想的好多了。

但莫峥刘洪不说话,他们也不敢问。

时间如水,一站两个时辰,青壮和米粮都增加到了一百八九。

人数确实少,莫峥也知晓缘由,但更知道着急无用,得一步一步来。

此时再看矮墙竹枪阵前,人群还剩一些,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应该是入选团练军的青壮家属,被竹枪阵隔在老远,不停伸头张望这边。

还有一部分,是还在等待筛选的最后几十人。

最后一群人,人数最少,十余个少年郎,堵在竹枪阵前,也不走,也不说话。

莫峥已经观察了这群少年好一阵,却暂时无人前来汇报;

如今筛选接近尾声,他看向刘洪身侧之人,是也任了陈立副手,第一都副都头邢用:

“老邢,去把那群少年,领过来说话。”

邢用和陈立原本就是同僚,入团练军前就是都头;

如今算是降职使用,但军中没传过他有怨言,此时,他也不回话,一抱拳,便行向那群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