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是更高质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人类社会跨越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迈入当今数字文明时代。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要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广泛共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新生产要素。如何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主体的数据系统性治理格局,促进良性数据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数据作为一种新的且尤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组成。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这些都使得原有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面临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受到剧烈冲击,引发了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新一轮调整和重构,呈现出“分散化”“区域化”和“扁平化”趋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不仅仅关乎企业安全和产业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问题已从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打造具有韧性、安全、稳定和畅通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如何在大变局格局下保证供应链的韧性,受到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跨国企业的普遍关注。
在实现供应链韧性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数字技术增强了供应链可视化,而且描述型和预见型的数字分析能够更好地预测供应链运营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机器人、仿真模拟、机器学习、5G技术等前沿科技,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的运作模式,赋予供应链新的可能性,并通过对供应链的数字服务赋能,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智能决策。数字化供应链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构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的,动态、协同、智能、可视、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网状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全球化的功能网链,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国际经贸摩擦等外部扰动不断加剧,全球供应链遭受外部冲击越来越频繁,供应链危机可能威胁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这必然促使国家制定适当的供应链政策和战略。产业链供应链的短链化、断链化、破碎化不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构成了巨大威胁,也对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成了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对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特点,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亟须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延链增链。
中国与东盟国家多年以来紧密合作,特别是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开展的合作,逐渐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中重要的链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了16.8倍,2022年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6.52万亿元,双方已连续3年互为彼此第一大贸易伙伴,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了3 800亿美元。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增添了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东盟信息港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以深化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合作互利为基本内容,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经贸服务平台、人文交流平台五大平台,形成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和东盟信息枢纽,推动互联网经贸服务、人文交流和技术合作,发展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数字经济,共筑“数字丝绸之路”,共同服务于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深化经贸关系的同时,必须面对众多跨境合作中存在的挑战与困境。其中,跨境数据信息共享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合作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当前,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如贸易、投资、教育、科技等领域建立了丰富的跨境合作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多次因信息不对称、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冲突和纠纷。数字供应链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涉及的范围广泛,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东盟之间,由于地理、经济、政策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数字供应链面临诸多风险,如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因此,如何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并制定出适应地方特性的应对策略,是提高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实施过程中,中国和东盟分享超大规模市场,充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产业互补性强,相互贸易投资关系密切,双方的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合作格局,对于构建稳定高效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双方都有着坚实的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加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有益于打造优势互补的新产业链,提升区域生产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关键产业供应链韧性须纳入战略高度,供应链韧性的第一要素是战略上的安全可控,保障供应链韧性需多部门联动协同。要特别注重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加强产业、财税等非市场化政策工具的运用。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化技术赋能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无疑是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东盟各国政府都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社会各方共同合作,一起共建数字化赋能的供应链韧性管理的政策环境。
供应链韧性不仅是一种新理念和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管理学领域构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即供应链韧性管理。由于供应链作为社会型复杂系统,供应链韧性管理中必然蕴含着对供应链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复杂性的管理。供应链韧性之本质就是供应链整体适应性与社会环境复杂性之间保持契合或均衡的能力,这正是一个方兴未艾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新领域。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研究不深入、研究不全面、研究不足甚至研究错误的地方,欢迎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团队
2023年6月